APP下载

将诵读进行到底——记《滕王阁序》的诵读教学

2011-08-15

中学语文 2011年33期
关键词:滕王阁课文教学

刘 锞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千古名篇,成就才子之名、高阁之誉!每每诵读《滕王阁序》,我都不禁拍案而呼。2011年4月23日是第十六个世界读书日。当天,江西省首届“读好书”活动在南昌启动,来自江西广播电视艺术小学的近百名少年齐声朗诵《滕王阁序》。当它们用稚嫩的声音诵读出这千古名篇时,竟然也能让人感慨万分,心潮澎湃。

就文章而言,《滕王阁序》文采斐然,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学来说,《滕王阁序》是一篇讲解起来特别困难的文章。往常讲解文言文,基本上是逐字逐句的串讲和翻译。我也曾试过这样讲解,可是这篇文章却被分解的支离破碎。

直到我看到了读书日这次的大型诵读活动,突然之间让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朗诵是学诗歌的基本切入点,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点。在语文新大纲“阅读部分”九条中,第一条便有“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第六条有“朗诵古典诗词”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郭沫若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程千帆先生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

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于是我精心准备教学方案。

列举出三个步骤的教学方法。

一、读准音、读出意

过去在讲台前讲惯了,一下子要少讲,要把教师的“讲读中心”变为“自读指导”,确实不大适应,一开始甚至有歉意,觉得少讲似乎对不住学生。经过一阶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才认识到这种歉意的可笑,才感到“讲读中心”确实是费力不讨好,才明白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利,而且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从而通过课堂教学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把教学目标预设为音读与意读,即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明字义、读懂句意。主要解决学生提出的难读、难懂的难题。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加强理解和诵读。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文意的理解重点放在第五段所运用的几个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早自习必须大声诵读课文,尤其是要读准字音,刚开始学生们听到我的话,也没有多问,纷纷朗读,问了一下他们的朗读效果,学生说觉得课文语句通顺易读,佳句多读不忘。正应了那句“好文章学生自读流泪,老师一讲乏味”这句话。

大声的诵读古诗文,有助于融会贯通地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作品,以达到对浑然一体、融合无间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具有深契于“完形心理学”所阐发的文本解读、欣赏的整体性特点。以前习惯于背景介绍、正音正形、实词虚词、文句翻译、章法分析、写法欣赏、背诵课文等块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则各环节之间相对独立、相互割裂,也不利于养成融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古诗文诵读忌条块分割,提倡整体地诵读、“整体的理解”以诵读为核心,带动字词句的理解,带动情感体验,带动理性分析,等等。

二、读出情

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像课文第一段,开篇造就声势,渲染盛况,让男生齐读;再请女生齐读第二段,用清亮的声音体现滕王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魅力,为下文叙事铺垫;接着请一位声音宏亮、音质清脆、吐字清晰的学生朗读第三段,用声音传达出滕王阁所处的山清水秀、霞飘鹜飞、色彩艳丽、渔舟唱晚、雁阵高飞的美妙环境;老师用低沉的声调朗读第四段,读出景色和感情由欢快到悲伤的变化;第五段由一位音质浑厚、低沉有力的男生朗读,表现出作者悲而不哀的人生感悟和对理想抱负的执著追求;男生齐读第六段后,集体朗读最后一段,体现出作者对主人盛情款待的感谢之情。

最后,一人范读,其他学生合上书本,认真的聆听、仔细的体味,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一起观赏那如诗如画的美景,共同体验景色带来的欢乐与感慨,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通过《滕王阁序》一文的诵读法教学,我体会到:这种以诵读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反复的诵读和讨论中,学生成了教学的真正主人,他们学习求知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不断地深入课文、理解课文、鉴赏课文中在反复的诵读、理解、品味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观念,也更多地体会出文章的感情。

三、读出美

《滕王阁序》里有四美:色彩变化之美,远近变化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衬之美。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就连韩愈也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在这一部分,这篇课文就应该在熟读的基础上做到会背诵了。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 “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之感;读《离骚》,这高冠长佩、芰荷衣裳而“好此奇服“之屈原,不同流合污之浩然正气与九死未悔之爱国信念要呼之欲出。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能凸现辛弃疾睹国事靡烂,痛壮志未酬,于豪壮中略见悲凉之“视象”,诵读与再现形象相得益彰了。在滕王阁上的盛会上,作者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上的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内心非常的高兴,然而兴尽悲来,又来感慨自己的身世。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去感受王勃的失意与伤感,挣扎和自慰,为一颗不甘的灵魂。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

诵读教学所吟诵的千古美文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杰出的文化,吟诵鉴赏之中,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优秀的品质时时激荡着学生、滋养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的精神得以净化、道德得以规范、品质得以高尚。与此同时,诵读教学又以学生自己的理解而创造性地演绎作品抒写的丰富复杂的情怀,学生在与作品作者同悲欢共喜乐中,这些千古不朽之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操。而诵读演绎之后对作品的的鉴赏,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明辨是非曲直中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诵读教学所营造的既让学生民主地大胆地发表见解,又互助合作地互相探索的做法,也使学生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又能团结协作的人格的形成有了可能。

古代诗文是精神、感情的结晶体,解读、欣赏它们,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永远的寻觅和追逐,是对于不会衰老的经验和历史的再经验和再经历,是一次精神和感情的感化过程……只有在自己反复朗诵、咏读的过程中靠个体心灵的直觉体悟才能品味出个中三味,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声声含情。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把诵读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滕王阁课文教学
第三届“滕王阁杯”童谣大赛获奖名单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经典吟诵第七期《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经典吟诵第八期《滕王阁序》(节选)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背课文的小偷
屡毁屡建,你猜滕王阁重建了几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