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散文研读 促进有效教学

2011-08-28

中学语文 2011年33期
关键词:研习散文文本

王 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经典评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学理念。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出入文本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解构文本,建立起世界、文本、作者、读者之间的有效对话。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角色应是组织者、点拨者、对话者。然而,基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功利性、填鸭式教学在高考散文复习教学中仍占据主流。观摩种种场合的公开课、交流课,散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出入文本的巨大矛盾:“入”文本,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出”文本,师生围绕答题做技巧游戏。对此,王国维先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学理思辨似乎会给我们莫大的启示。

本文试图结合笔者长期的研究思考,提出一种散文有效研读策略。

一、三个概念:“出”与“入”的矛盾纠缠

准确定位高考散文复习教学是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问题,高三教学的时效性加重了这一重迷雾。既要阅读文本,又要讲清答案,导致很多教师面对散文指导课“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甚至畏手畏脚、止步不前。关键还是处理文本的困惑,“研习”“阅读”“研读”三个概念的交杂使局面更加混乱。

(一)文本研习:以文本为中心

“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倡导的三种课堂学习方式。课本必修一至五共有76篇规定讲读篇目,教材建议用“文本研习”课型教学的有57篇,其中50篇是文学类文本。可以说,“文本研习”是基础年级散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文本研习”侧重于“研习”,主要指向文本的研究与欣赏,旨在通过对文本的精细品读,品味感受,陶冶情操,掌握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素养和审美境界。研习的对象包括文本传达出来的思想和表达的情感,字、词、句、篇及其结构形式与表现方法等,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很明显,“文本研习”是基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思维的教学方式,高三散文复习教学若采用 “文本研习”课型,势必会走入以下误区: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视教学为简单的客观知识传递,忽视学生作为主体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以文本为中心,忽视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复习教学中课时紧张,教师往往会代替学生进行“文本研习”。试问:如果学生失去了与文本对话的权利,散文复习教学将走向何方?

(二)文本阅读:以解题为中心

对于文本与题目的矛盾选择,还有另外一个极端,我们暂且称其为“文本阅读”。所谓“阅读”,本身就是个表意模糊的概念,教师再支支吾吾,学生也就不明就里。在这样的课堂上,文本只是一个躯壳,阅读流于概念。“三读”往往成为救命稻草:一读通读全文,感知文意;二读局部细读,题文比照;三读思读结合,表述答案。然而读什么,怎么读,学生仍然是稀里糊涂。所以45分钟课堂上“文本阅读”总是热闹地开始,草草地收场,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审清题干、明晰题型、传授技巧、讲解答案等解题游戏中。如此散文教学,剥离了文本,剥离了作者,剥离了情感,剥离了对话,也就势必走入“屡做屡错,屡错屡做”的怪圈。

高考散文文本大都选择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较高文学品味的作品,其中表现的思想、情感,不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而是民族心理的折射和人文精神的体现。阅读这样的文本,如果学生缺少一个精细而完整的个体阅读过程,缺乏情感的体验,单纯技巧上的说教肯定是苍白无力的。

(三)文本研读:“入”破文本,“出”解问题

研读不同于阅读,这一变化是教学观念的解放和延伸。要解决传统散文复习教学“杂”“慢”“乱”“费”的局面,必须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研读”。

“研读”不是“速读”“览读”“略读”“盲读”,而是“研究性阅读”。“研读”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研读”概念的提出,旨在提升阅读的有效性,促进散文复习课堂走向有效教学。

“盲读”是无序无法造成的。1000字左右的文本,读了一遍、两遍、三遍,还是一片茫然。哪些内容是文本中的有效信息?怎样去把握这些有效信息?学生的困惑迫切需要解决。散文文本的有效研读包括五个角度:①体裁类型;②写作对象;③结构思路;④写作特色;⑤主旨情感。引导学生带着五个问题去研究文本,获取有效信息,让思考留下痕迹,成功的把握更大。以上五个角度既为读懂文章奠定了基础,又连通了文本和题目,达到了出与入的统一。

二、两个维度:“出”“入”的辩证统一

(一)入乎其内:研读文本

新教育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其阅读史。”可见阅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大意义。走入文本是一种情感体验,走入文本是一次人格成长,走入文本也是一段生命历程。

1.走入文本,潜心会文。

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圈划习惯。圈划的对象是文本中的重要语句。所谓“重要语句”是指在结构思路上有承接过渡作用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艺术魅力的语句,在内容主旨上有深刻意蕴的议论抒情句。这些语句往往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切入点,潜心体悟,方能与文本神交。正如培根所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学生学会欣赏语言,主动融入文本,为情感体验奠基。

2.走入文本,批文入情。

必须引导学生注重文本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心理包括:纯朴善良、自强不息、兼收并蓄、博大宽容、坚定淡泊、乐观积极、爱亲重友等。人文精神,是人类对生命与文化的观照反省。它表现为对人生价值的守持与追求,对精神文化的维护与关切,对人与自然、自我、社会关系的哲理思考。人文精神的关键词包括:人性(真善美)、理性(科学真理)、生命(心灵家园)、生态(善待自然)等。散文作品中大都有作者的人文忧思和期盼。让学生学会把握情感,深刻体悟文本,实现人格成长。

3.走入文本,得意体情。

必须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知识和经历体悟文本。潘纪平在《语文审美教育概论》中指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填充’、想象,通过对文本创造性的鉴赏、评价,体现解读过程中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观创造性,从而实现文本的价值意义。”让学生学会思维创造,延伸文本阅读,充实生命历程。

笔者在高三散文阅读教学实际中不断尝试,不断完善,提出了一套散文有效研读方案:

角度研读信息体裁类型1.写景抒情性散文(06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2.人生哲理性散文(09江苏卷《上善若水》)(05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3.生活写实性散文(07江苏卷《麦天》)4.历史文化性散文(04江苏卷《草堂·诗魂》)5.记人忆事性散文写作对象 浅层实体对象(事物、动物、植物等)→深层虚化对象(哲理、精神、文化等)结构思路写作特色情感主旨常见文章思路:以人、事、景、物为线索。由叙事、描写到议论、抒情;由实到虚;由浅到深;由己到人;由古到今等。常见文章结构:①相承(承接、递进式);②相并(并列式、对比式等);③相属(总分、分总、总分总等)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结合。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人称运用:①第一人称:真实。②第二人称:亲切。③第三人称:客观。结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明暗线索、正反对比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虚实结合、用典、以小见大、联想想象、先抑后扬等。1.从题目入手把握情感主旨;2.如果题目无感情色彩,可看开头或结尾段中的议论、抒情句。3.由实而虚,分析写景状物中蕴含的深层情感。

从操作实际来看,五个角度增强了阅读的有效性,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铺设了道路,也为走出文本、解答题目架设了桥梁。例如阅读2006年高考江苏卷文本《一幅烟雨牛鹭图》,学生写出的研读信息表较好地把握了文本:

角度 研读信息体裁类型 写景抒情性散文写作对象 烟雨牛鹭图→农耕文明思路:由描写到议论、抒情。结构:(一)1-2段分别描写了美丽的烟雨牛鹭图。(二)3段从不同角度揭示“牛鹭图”蕴含的美。(三)第4段表达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写作特色 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结构思路①赞美农耕文明的伟大,牵挂、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②为农耕文明终将消失而惆怅。情感主旨

(二)出乎其外:破解考题

“入”为“出”打下了基础,把握文本为解答题目提供了可能。走出文本,首先要做的还是研究考试,研究考题。

1.走出文本,准确审题。把握题干要点,明确设题意图。注意以下几点:①理解“概括”“分析”等词的意义;②分清修辞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写作特色等术语的区别;③既要抓住题干的显性信息,又要挖掘题干的隐形信息;④明确题目类型。

2.走出文本,题文联系。根据问题,确定答题的区间,细读文本,筛选有效信息。树立语境意识,勾上联下,破解答题思路。

3.走出文本,规范答题。归纳总结热点题型,把握不同题型的答题套路,将答案表述完整。热点题型主要有六种:①归纳概括信息;②分析作品结构思路;③分析句段的作用;④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⑤分析作品表达技巧;⑥探究题。做到规范,还要将答案进行设计,标头清晰,分条答题,字迹工整。

鉴于现阶段散文复习教学主要以 “破解考题”为主,各种技巧不再赘言。

三、一种策略:散文复习的准确定位

只入不出,脱离了工具性;只出不入,抛弃了人文性。《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考散文复习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研读文本为重点,以平等对话为主要方法,带领学生走入文本进行阅读、转译、体悟、融情、碰撞、思索、鉴赏,同时也帮助学生走出文本提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散文是孩子们的百草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充满性灵。文本中有对人类精神童年的追忆与思索,有对人类文化历程的寻觅与探讨,有对自我心灵家园的扣问与期待,有对社会不良倾向的鞭挞与批判,有对自然生态失衡的忧虑与展望,有对伟大人格力量的讴歌与赞美,有对平凡个体生命的观照与解读……在这片精神的净土上,如果就让学生们浑浑噩噩地奔突,那绝对是语文教师的失职和无能。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引领者、组织者、对话者的神圣职责,研究文本,研究教法,让学生在高中这一重要的人生阶段学会与文本对话,善于研读文本,主动体验文本情感,探究文本人文魅力,从而享有一次次美好的心灵盛宴。

所谓“教学相长”,散文教学若真能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受益的又岂止是学生呢?

猜你喜欢

研习散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泰拳的研习方法及身体的生物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