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突破点”浅探

2011-08-15邓水祥

中学语文 2011年33期
关键词:突破点笔者文本

邓水祥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很多老师上课都已程式化、模式化了:导入——作者介绍——解题——分析课文……在这样僵化的模式下,底下必然是昏昏欲睡的一大片,何谈语文学习的兴趣?巴西教育家费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A’for‘B’),而是通过‘甲方’关于‘乙方’(‘A’about‘B’),通过‘甲方’与‘乙方’一起(‘A’with‘B’),以世界为中介进行下去的。”

下面笔者就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点”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在文本的关键处寻找“突破点”

文本的关键处常常体现为特定课文所独有的教学重难点,因此,应重视对文本内容轻与重,主与次的分辨。教师只有抓那些能对理解文本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关键点,并结合自己对课文的深入钻研找到“突破点”,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爆学生的情感,最终很好地理解文本。例如笔者曾听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执教《故都的秋》,效果很好,原因在他抓住了文本的关键处来突破,引发学生的思考。老师上课抓住了《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中的“悲凉”来谈,撇开“清”、“静”,因为这两方面都较好理解,文章一目了然。这位老师就抓住这两个字作为 “突破点”,让学生联系作者所处的环境感悟文中的“悲凉”,然后迁移课外,让学生找能体现“悲凉”的古诗句及作家中写悲凉的例子。学生很活跃,马上联系到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只多少”、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等,并让学生用歌声表达那份悲凉之美,这堂课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文本的矛盾处寻找“突破点”

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阅读时常常不满足于肤浅刻板的结论,虽愿意结合自身知识和经历追求理解的个性化与深刻性,但又时常觉得难以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突破点”,设计一个或多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生学生的思维。不管是文本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矛盾点。教师可利用这些矛盾点突破,例如笔者执教《鸿门宴》一文,在谈到对项羽这一人物评价时,古今褒贬不一,在这个人物身上有很多矛盾之处,笔者抓住这一特点突破,举行了一次小型的辩论会:有人说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认为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你持哪种观点?学生就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结合其身份、性格、为人处事等方面来谈论,有理有据,辩论会上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最后教师总结: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

一般来说,文本内容涉及到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品质、功过得失以及人物命运的评价时,因人性的复杂和环境的错综,我们常常很难轻易地给他们一个评判,这就给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找到这一矛盾点,进行突破。

三、在比较中寻找“突破点”

文本中常有些相似的地方,有时教师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文本间的比较,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思维。笔者执教《变形记》一文就采用这种方法。这篇课文篇幅长、费时,很多问题一时难以把握,如果按照传统模式上,学生引不起兴趣,产生不了共鸣,如果把它与《促织》放在一起在比较中教学,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课前布置预习提出两方面的比较要求:一是以变形为中心开展比较;二是从小说的三要素进行比较。针对这两方面的要求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问题:1、两文写变形的原因有何异同?2、变形的结局有何异同?3、小说在写人物、情节、环境上有何异同?要求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回家思考,并形成书面文字,第二天上课,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果不其然,第二天,同学们发言踊跃,问题探讨产生了共鸣。例如第一个问题,有一个同学认为相同点是 “被现实所迫而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之举,被‘物化’变成非人”。不同之处“成名的儿子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是为了救家人,而格里高尔却是连自己也莫名其妙,是自己已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下变成的。”再如,人物上的比较,有一位同学认为相同点是“他们都是小人物,都有其善良的一面,都宁可自己伤害自己,受各种委屈,也不愿去伤害别人。”不同的是有的人认为“成名的善良主要表现在不愿伤害别人,而格里高尔则表现在对家人无私无悔的爱。”也有的同学认为“成名迂讷,他不愿苛敛丁口,自己又无法承担胥里的摊派,只能忧闷不堪,唯思自尽。而格里高尔则有责任心,他辛苦的工作,忍受了老板的种种责难,为了替父还债;他变成甲虫后,还为妹妹的前途着想,为父债担忧,最后甚至为了减轻家人的麻烦,宁可孤独地死去。”……

比起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堂课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效果,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表达能力。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在批判中寻找“突破点”

这里“批判”既指对传统的颠覆,也包含对众多理解中的一种见解的新的发展和补充。一般的做法是要求学生结合课外材料对课文中的传统见解提出质疑,并阐述自己的新见解,有时则表现为对某一种观点阐述自己新的理由或提供新的佐证材料。教师在设计这种课型时,常常要求学生寻找或帮助学生寻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然后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有的则需要学生发现问题后自己去想办法解决。比如对《项链》中的人物路瓦载夫人玛蒂尔德,传统的观点是持批判否定态度的,即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是虚荣心导致了她惨痛的悲剧,即使她在偿还项链债务的过程中表现出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也不能改变她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丑恶本质。但能不能为她翻案,说她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正面形象呢?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莫泊桑对巴黎社会女性的评价材料,或让学生去了解莫泊桑的其他有关写女性的小说如《漂亮朋友》,这样学生就会将莫泊桑小说中的其他女性形象与路瓦载夫人进行对比,然后结合莫泊桑所论述的巴黎上流社会一些女性人物,分析出路瓦载夫人是一个在某些方面值得肯定的形象。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不必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程序,只要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能寻找到一个好的“突破点”来引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笔者认为就是成功的。当然,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能力提高的过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肯定不只是这四方面能寻找到“突破点”,以上谈的只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愿能给大家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突破点笔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老师,别走……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二轮复习如何找突破点
找到分级诊疗的突破点
面对复杂局面必须找到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