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不尽的《记念刘和珍君》
——浅谈如何在作文中进行人物描写

2011-08-15黄正斌

中学语文 2011年21期
关键词:记念和蔼刘和珍

黄正斌

作文中适当地进行景色描写和人物描写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但不能像帖狗皮膏药一样随意地进行描写,特别是人物描写,必须写出人物的个性,在这方面,鲁迅先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们就以人物描写笔墨最简单,但效果不简单的刘和珍的描写作简要评述。

和鲁迅先生其它小说、散文中的人物描写比较起来,《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的描写并不显眼,甚至常常被忽略。我查阅了很多《记念刘和珍君》的教案,基本没有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也鲜有老师专门对刘和珍的人物描写进行分析。但我认为,作者对刘和珍的描写非常精彩。

简洁是一种美德,在中外文学作品中,能像鲁迅先生那样用最简约的文字来刻画人物,并且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实在不多。酷似圆规的杨二嫂(《故乡》),脸蹙缩得像核桃的柳妈(《祝福》),若隐若现的夏瑜(《药》)等等,都是鲁迅先生寥寥数笔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而且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学长廊中一个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深深地扎根在读者的记忆里。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描写,文字更简约,仅“始终微笑”、“和蔼的”以及变式“常常微笑”、“很温和”等,不到10个字,就充分展示了刘和珍这个爱国女青年美丽、友善、崇高的形象,令人叹服。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描写人物的文字不一定要繁多,对人物的描写也不一定要全面,完全可以采用简笔白描的手法,抓住关键点,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简约的文字何以能集中有力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除了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精心选择恰当的语言外,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巧妙地运用了反复手法。“始终微笑”、“和蔼的”以及变式“常常微笑着”、“很温和”这样的字眼,在全文中先后出现四次,作者正是通过反复,强化了读者对刘和珍的印象,并引起人们的深思,如此美丽、温柔、和蔼、可亲的一个弱女子何以被残忍地杀害呢?如此美丽、温柔、和蔼、可亲的一个弱女子何以能挺身而出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喋血呢?在沉思中读者不觉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共鸣。

虽然是反复,但是作者没有机械地反复。除了第一次采用“常常微笑着”、“很温和”外,其余三次都是“始终微笑”、“和蔼的”,并且文字也稍有不同,其中第二、三两次是“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第四次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出来,就是要告诉读者,尽管作者用了反复手法,但在反复中细微变化字眼,暗藏了作者的感情的变化。第一次写的是和刘和珍君的初识,感情自然平淡,所以作者选用“常常”,而不用“始终”,但随着感情的深入,作者的悲愤之情走向了迸发,最后,就成了完全的判定语气“始终微笑的”,最具力度,感情异常强烈,如火山之喷发,不可遏止。可见,不能简单重复,而需要智慧,需要对人物的准确把握,需要多人物,包括作者本人的情感深度把握,才能成功使用反复。

采用反复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鲁迅先生不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运用了,在其它作品中也有踪迹可循。如对祥林嫂的描写,两到鲁镇的祥林嫂都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都是“顺着眼”,只是第一次“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已经是“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两次之所以能反复,是因为祥林嫂的人生悲剧重演了一次,之所以可以有所变化,是因为祥林嫂的精神状态发生了质的变化,深刻而耐人寻味。同时,祥林嫂的人生轨迹也一目了然,可见,人物描写,不仅可以突出人物性格,还可以贯穿上下,使文章更加浑然一体。

猜你喜欢

记念和蔼刘和珍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当青春年少遇上饱经风霜
怕吵到你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小学数学教学略谈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送给记忆
穿越百年的“微笑”与“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