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组磨课 如切如磋
——《想北平》同课异构磨课及反思
2011-08-15叶清太
叶清太
本学期,学校分配了二位刚大学毕业的老师,于是,我们教研组便经常性地开展新老教师磨课。所谓新老教师磨课,是指新老教师共同备课,探讨文本,研讨学情,磨合教案、课件,再相互听课、评课、反思,不断调整教法学法,完善课堂评价,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模式。
前不久,一位叫叶璇的新老师上《想北平》。我们先是一起年段备课,写好了教案,制作了课件。她上二个班,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全教研组的老师都去听了课。我们对她的上课的过程进行了观察和评析,分别对上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导入、问题设计、板书设计、幻灯使用进行了表格记录和评析。下课后,由她自己先作教学反思,然后全组教师进行了教研交流。
她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置的:1.反复研读,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写出北平的特点,抒写自己的的主观感受和情感的写法。2.掌握本文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3.学习评点法,与文本、作者对话,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两位听课老师认为,她在目标的设置上,过多地强调了教法。为此,我们重新研究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将其改为:1.反复研读文本,欣赏、学习作者抓住北平的特点,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真挚情感的写法。2.探究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感悟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3.学习、使用评点法,与文本、作者对话,提高语感能力与阅读表达能力。这些更改,从文字来看只是作了稍许的调整,而实际上是教学观念的一种更新,即以教法为中心转向以学法为中心,强化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她的新课导入如下: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先后有三位学生回答了问题,其中一位同学说,因为身材有缺陷,服装设计可以弥补缺陷,这样就显出了设计的价值。于是,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导出了想说的话。一个地方给人的印象,记忆中也许有残缺,但却是真实温暖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想北平》,正是作为老北京人的老舍,向我们展出他魂牵梦萦的北平。
观察老师认为,新课导入与文本关联不大,没有实际意义,用时达五分钟,实属浪费时间。从有效教学的观念出发,建议砍掉无效的导入,直接进入朗读环节,让学生边听边找出直接描写北平的段落,再默默跟读,体味文章的感情。这样,直接让学生带着问题跟听朗读,学生很快就能进入了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设问质疑环节,她的教学过程是:(1)哪些是直面北平的段落?北平好,好在哪里?观察老师注意到,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回答时,却很少有同学答在点子上。于是新老师便包办了,在屏幕上打出了幻灯:4~7小节。特点:动中有静,人为中显自然,花多叶多果子多,亲近自然。之后,老师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并要求学生讨论回答。(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观察老师认为,写作手法是很宽泛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有的回答说,运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手法,有的学生回答说,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而叶老师预设的是对比手法,学生的回答都未说到正题,叶老师有些着急了,便在屏幕上打出了幻灯——对比手法,并引出了三个小问题:用北平和谁比?为何比?为什么比?可惜,对这三个小问题,学生的回答并不好,叶老师也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探究,而是直接用幻灯展示了答案。接着,叶老师又作了下列设计:朗读,体会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情感:A.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了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B.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C.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
观察老师认为,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很巧妙的,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思考,并提升语感能力,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叶老师还是有些着急,给学生朗读与思考的时间太短,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干脆自己包办,直接用幻灯将句子的理解展示了出来。下课铃响了,叶老师又展示了两张幻灯片,拖堂了三分钟。学生为什么不能切入问题的核心呢?观察老师认为,原因是先前教案中的设问,没有对文本进行科学的细化处理,范围过大,不够具体,学生无法进入问题的思维通道。于是,我们与她一起重新设计问题,将原先的问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思维能力,预测问题的难易度,重新设计学生可能的回答问题的路径。
观察老师又提醒她,下课铃响了,不能拖堂,新老师有注意养成好的上课习惯。
这节课,她共使用了22张幻灯片。有两张幻灯,写的满满的,字很小,学生很难看清。有4张幻灯播放的时间只有5秒钟,学生根本来不及看。观察老师认为,幻灯片的张数过多,要求减缩幻灯片,控制在10张以内,对信息量过大的幻灯片,重新设计。
板书设计观察小组认为,作为新教师,她重视了板书设计,但过于简单,缺少对文本的概括与提示作用,建议重新设计板书。
叶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重新设计了教案。比如,设疑提问环节,她减少了枝枝节节的问题,而是设计了两个主问题:其一是,齐读4~5小节,找出关键语句,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运用点评法,什么对比,如何对比,为什么对比)。其二是,朗读6~7小节,找出你觉得生动的句子,想想看作者的情感是什么,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她的这番处理,将文本的阅读细化,又不至于肢解文本,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也重视了对《想北平》中老舍先生所特有的情感价值的体验和感受。
她问大家,问题设计是不是少了。我们认为,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需要探究的时候就探究,不需要探究的时候,就不要探究。语文课要重视语感,要重视朗读,特别是像《想北平》这样的美文,要多读,“听听”“读读”“说说”“写写”“想想”就是语文课。许多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质疑,而且要教会他们大胆假设,拓宽求证的思路,在分析中展现独到的推理。假如一节课真能让学生自己解决二个问题,那就相当不错了。另外语文课不是问题课,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像数学课一样。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们发现,叶老师在提出问题并范读后,学生跟读,师生很快进入了文本的意境。
课堂上师生间的对话,生生间的交流,如春风激荡,“吹皱一池春水”。一位女学生说,读着想着,我也想落泪了。老师问,你为什么想落泪?学生说,我很伤感,是被老舍的情感感染的,只是,我还不明白,老舍那样想念北平,回到北平就是了,为什么只是空想呢?瞧,学生的思维变活了,已经由被动地思考问题,到主动地提出问题了。预设教案中没有的内容,却成为了课堂的精彩之处。而到了美句欣赏时,师生、生生对话活跃,课堂探究气氛浓烈,预设的课堂,变成了生成的课堂,语文课的味道也越来越浓了。
从“预成课程”到“实际课程”,从“磨合课程”到“生成课程”,同组磨课,如切如磋,同课异构,如琢如磨。新教师的第一节课变成了实验课,课后同事间的研讨、反思,又使新教师再形成了第二节课的新教案,第二节课又有了新的课堂生成。特别是第二节课,新教师借助集体智慧,逐步感知、建立新课程理念,并能运用自己的智慧,以最优的效果、效益、效率,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上,获得一些整合、协调、发展。同一个教师,同一篇课文,相近水平的学生,前后两节课的教学效果却天壤之别。这样,新教师获得了专业发展,教研组成员之间也共同探究,共同反思,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