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内涵 拓展延伸
——《庄子·秋水》教学反思

2011-08-15刘永祎

中学语文 2011年18期
关键词:河伯海神秋水

刘永祎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教材选文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全文通篇设喻,实质上是庄子在叙述故事并借助它讲明一个哲学上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常会走两个极端,有的把它作为一篇先秦散文大讲其词语活用及其句式特点,有的仅仅抓住文章的比喻,脱离故事中的形象大谈其寓意、提炼其中心思想。我认为这两者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前者未免枯燥,后者未免抽象。

通过深入思考《秋水》教学中的得与失,我认为:既然是故事,那么就要从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入手理解其内容,挖掘文章的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联系社会生活抽象出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以这样的教学思路来理解 《秋水》一文的思想内容是很有意义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分析河伯形象。《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学生一般都容易分析出河伯骄傲自大、有的甚至还分析出他的狂妄无知、妄自尊大这一特点,对后一点,本人实在很难苟同。如果他无知的话,又怎能发出“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样的感慨呢?我认为,河伯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在于他的虚荣心,是虚荣心使得他欣然自喜,以为天下至美已尽归于己;是虚荣心使得他骄傲自大要东行亲自和北海一比。当然,也正是这一东行,才使得他幡然醒悟,明白自己之小。这样的人,我们用狂妄无知来形容恐怕是不贴切的。实际上,对于这样的虚荣心,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人性中的最普遍的缺点也就在于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往往就沾沾自喜、情不自禁地妄自尊大了起来。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执迷不悟,不知悔改。我们应该看到河伯身上可贵的一面: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积极进取。我们应让学生学习河伯的这种精神。我认为这是学生们最应该从这篇文章中吸取的精神。

再来分析海神若的形象。有不少的教师在分析《秋水》中的人物形象时只注意到了河伯一人,其实不然。海神若也应该是本文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只是在节选的文中海神没有具体的言语行动而已。“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不正是写出了海神若汪洋恣肆,波谲云诡的形象吗?只是智者不言,大者不言;大象希形,大音希声,正是这样一位睿智的海神以自己无言的静默向河伯昭示着自己的广博和丰富,与河伯开始的欣然自喜,后来的望洋兴叹相比,海神若让我们由衷的敬仰。它似乎并不在乎河伯的自狂,也不在乎河伯的赞颂,它依旧是它,接纳百河,吞吐吸纳,正是在这样一位智者面前才悟出了什么叫天下之美、什么叫大智慧。也正是没有具体描摹海神若的形象,才恰好地赋予了海神无穷的形象,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在庄子的文章中,它常常与自然同化的形象来展示其形象的无穷性,“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庄子在《逍遥游》中的理想境界,我们实在很难也不必要对这位作逍遥游的智者做出具体的描摹。所以,从海神若的形象我们应学习它的谦虚、不骄傲自满的精神,即使你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应该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学无止境”的道理。

然后,我认为应该从两个人物形象上进行对比:海神若之所以能容纳百川是因为它的虚怀若谷,它认为知识是无止境的。河伯之所以狭小是因为它的骄傲自满,自高自大,但是它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应该肯定它的这种精神,因为我们大多都是这样的人。

最后,让学生挖掘出文章的内涵: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自满,否则,难免会让人贻笑大方。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不断的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同别人差距,然后才能进步。就像海神若一样,只有不断地汲取,才能成其“多”成其“大”成其“美”。

这是我在《秋水》一文教学中的一点思索与感悟。

猜你喜欢

河伯海神秋水
“河伯”形象的文化精神透视
秋水无声
河神与海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水长天(创意作品)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
桥下再无秋水,桥上再无相思
海神之海盗惊魂
人神传说之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