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两节高中语文展示课的审视与追问

2011-08-15屈小平

中学语文 2011年18期
关键词:师生同学老师

屈小平

我很荣幸地观摩了梁平县农村中小学县级骨干教师高中语文的两节展示课,让我享受了两堂优质课所带来的视听盛宴。他们从课堂上折射出来的扎实的教学功底,从容潇洒的教学仪态,准确优雅的教学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反映出他们在课堂之外所下的功夫。

先谈谈对龚骥老师所上作文课的感受与思考。

龚老师所上作文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写作第一单元《感受与思考》。这个作文单元的学习目标及重点有两个:1.培养感受与思考生活的意识;2.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认识。龚骥老师确定的是第一个教学目标即观察与感受,而思考的方法放在下一课时。龚老师这节课亮点很多,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导入别开生面,匠心独运不露痕迹。可谓“东道公鸡西说马,道是无心却有心”啊。龚老师从自己的名字(谐音“公鸡”)说开去,轻松幽默,自然而巧妙,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这不是表面的插科打诨,而是别有用心,看似让学生戏说自己的名字,让学生谈对鸡、对马的印象和情感态度,实则紧扣即将展开的学习内容,即对事物的观察与感受。

2.课堂流程环环相扣,自然生成,逐层深入。

虽然龚老师没有像常规教学那样把课堂环节一一呈现出来,但这并不影响课堂环节的展开,反倒显现出课堂的自然生成。其实龚老师的教学流程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概括为:课前导入——明确概念——示范引领——主体参与——深度引导——方法点拔——能力迁移——课堂小结。

课前导入观察与感受的课题以后,自然引出对观察与感受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以明确概念。那如何观察与感受呢?龚老师先示范引领,举了本班学生周记,举了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孟郊的《游子吟》,还举了周杰伦的《青花瓷》和戴望舒的《雨巷》,并由此归纳出感受的情感性与评价性特点。接下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令自己心动、感动的事情,调动学习的主体参与,这部分是课堂主体生成的关键部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得非常好,比如一个学生说,小时候同学们大都自觉排队,现在大了反倒不排队了,说明我们正在失去我们内心的秩序与纯真。第二个同学说,一次打篮球时看到一个成绩不好的同学把喝完的矿泉水瓶子主动拿给捡垃圾的老大爷,尤其是他描写到一个细节,说这个同学为了把矿泉水瓶子及时地给这位老大爷,将才喝了几口的矿泉水猛灌下去,让他深受感动,进而反省自己虽然成绩比他们好,但素质并不比他们高。从此以后,自己也把喝完了的矿泉水瓶子主动交给捡垃圾的人。这位同学的话可以说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不仅观察细致,感受深刻,还上升到了道德行为的自觉践行。遗憾的是龚老师没有对这位同学进行表扬和激励,我认为,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格养成的圣殿。一个激励和肯定就可能放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接下来,龚老师继续进行深度引导,播放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朗读录音,朗读者深沉浑厚而饱含感情的朗读将同学们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不少同学边听边流泪。本以为龚老师要在高潮处激发学生谈谈听后感的,但龚老师没有,而是戛然而止,留下一个遗憾。然后进入下一环节:方法点拔,感受的方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由物到人,然后举学生熟悉的例子周敦颐的《爱莲说》加以说明。二是由人到物,举了徐志摩的《沙扬那拉》郑愁予的《错误》。课堂主体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力迁移。学生游戏,比喻接力,让学生以人生为题,说一个比喻的句子。训练学生对抽象命题的感受能力。主体环节结束,龚老师简要作结,点出作文训练的本质,那就是学生的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思、悟、写出来的,要求学生做一个多情善感的人。

下面我谈谈对江斌老师所演绎的《项脊轩志》的观课感

江老师讲的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第一课《项脊轩志》,引导学生把握归有光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是教学鉴赏的重点,由于是文言文,且归有光的生活与现在学生的生活相差太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归有光的情感是件很难的事,但江老师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巧妙化解了这个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其课堂亮点很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导入,点燃情感巧铺垫

江老师由朱自清的《背影》导入,学生朗读《背影》中父亲爬月台的感人片断。如此导入,调动了学生已有的感情积累,为新课展开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切入巧妙,一线贯穿至亲情

江老师用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之间的浓浓深情切入文本的解读,可谓抓住了文本结构的核心所在。由简到繁需要知识,化繁为简需要智慧,江老师智慧地抓住了文本的关键,从而化难为易。

江老师在课堂环节的展开中,始终抓住体现归有光和母亲、祖母、妻子深情的细节与学生一起品读与涵咏,在细节品读中鉴赏本文在细节描写上的“小中见大,大中见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奇中见美”的风格特点,准确地剖析出文本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家世变迁、人亡物在的身世之悲。结尾更是添上圆满的一笔,让学生闭目静听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把学生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三、引导激励,如沐春风洒甘露

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在于激励和唤醒。江老师教学语言充满了激情,激情中充满了对学生的激励。一个个肯定的手势,一句句激励的语言,让学生沐浴在祥和的春风之中,细读“第一明文”,慢咏人间至情,如品人间甘露。

总之,两位老师的展示课亮点很多,带给我们很多的收获。但我想说三个“不够”,以供同道商榷。

1.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与有效性不够充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是很高。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如老师举例的时候,可不可以点到即止,而多让学生来举例呢,“老师讲得少,学生才想得多”。把课堂的舞台充分地让给学生来表演。

2.学习的方法点拔内化不够充分

新课程理念指出:只教学生学会了,是低层次的教学水平;要教学生会学了,才是高档次的教学艺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优秀的教师总是把方法当作“良种”献给学生,让学生种一粒,绿一片。没有渗透学法指导的教法,至少是欠完善的教法。教法应当是学生的示范;学法应当是教法的回归,怎样去教将会决定怎样去学。

3.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不够充分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已成为师生共创、共生、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因素不断进行对话和交流,让他们参与到知识发生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中来,教与学完全融合在师生交往的活动中。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知识、从而获得发展。在龚老师的课堂上,有师的活动,也有生的活动,但互动较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够充分。在江老师的课堂上师生交往稍显充分一些,但还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地让给学生,基本上仍停留于教师对文本的精彩解读,学生只是在为教师的教服务,没有真正体现出新课程理念的以学定教的理念。

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成功都是新教学理念实践的结果。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由此,我想就这两节课追问几个问题:一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设置是否合理?目标实现了没有?目标是怎样实现的?换言之就是教师教了什么?又是怎样教的?学生学了什么?又是怎样学的?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否科学优化?教学的最终效果是否高效?一堂课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

猜你喜欢

师生同学老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老师,节日快乐!
麻辣师生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