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音乐于语文课堂
2011-08-15边云召
边云召
生活离不开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会显得多么苍白。所以是音乐让我们的生活如此美丽。同样,如果能巧妙地将音乐运用于语文课堂,也自然会是锦上添花,进而取得妙不可言的效果。那如何将音乐巧妙运用于语文课堂呢?笔者粗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做尝试:
一、音乐导入 营造意境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导入自然也就是一堂课成功的良好开端。在各种导入中,用音乐导入语文课堂,可取得“先声夺人”和营造意境的良好效果。比如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学生自然会联想到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进而会对赤壁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周瑜产生无比崇敬之情。这样,就对学生理解整首词的意境和把握词人情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再比如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用哀乐导入,加上老师用低沉的语调读出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学生自然会沉浸在一种极度哀伤的氛围中,进而有利于学生更用心地去了解伟人的丰功伟绩,深入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音乐穿插 效果绝佳
配乐朗诵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声情并茂地朗诵,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主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是名篇佳作,美读配以名乐,其效果自是不言而喻。在赏析课文时,适时穿插音乐,效果自然也很不错。比如上《琵琶行》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鉴赏那段精彩的琵琶演奏时,放一段精彩的琵琶曲,学生自会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从而对白居易的出神入化的描写也有深刻领悟。
三、音乐收尾 回味无穷
一堂课行将结束,用音乐收尾,必将会产生余音绕梁之感。比如上《鸿门宴》一课的结尾处,可以播放歌曲《霸王别姬》,让学生为英雄项羽悲壮而凄惨的结局深深地惋惜,从而给学生留下无尽地思考空间。再比如上《泪珠与珍珠》一文时,用《感恩的心》收尾,配以感人的画面,学生会长久的停留在感动的氛围之中。
四、首尾呼应 加深理解
若能在课文前后都适当运用音乐,学生定会深受启发,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比如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用阿炳的《二泉映月》导入,其悲伤的调子足以让学生感受到阿炳人生的凄苦与无奈,和饱经风霜的阿炳对生活的极其悲观态度。而在结课时,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结尾,学生会在前后巨大的反差中,在《命运交响曲》的磅礴气势中深刻地理解海伦·凯勒的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当然,这两首曲子完全可以运用在《我与地坛》一文的学习中。
五、贯穿始终 寓教于乐
一堂课如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这无非是教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有一些语文篇目,课前、课中、课后均可用音乐。比如一些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在反复诵读,讨论了解词的大意后,可以让学生试唱。这样,学生不仅背会了词,还加深了理解,也在无形中做到了寓教于乐。
总之,音乐不仅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妙趣横生。所以,在语文课堂上,适时而巧妙地运用音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