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德育
2011-08-15姚军林
姚军林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神,从古至今,文学家灿若群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精美绝伦的名篇。学习这些文章,不但能掌握大量课本知识,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熏陶,培养其完美的人格。这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
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决定了语文德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得到“语言”和“文章”上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而且受到“道”的熏陶。这“道”的熏陶,就包含在语文的的教学中。可见,语文德育是语文教学中固有的因素,是语文教学截然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是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高中学生正处在快速成长发育的“半成人”阶段,也是性格变化最快、烦恼最多的阶段。他们开始对社会、人生进行着更多更深的思考,当然也就有更多的困惑和“惑之不解”的烦恼。这时候,他们就像急需灌溉的干渴的树苗渴望有人为其“解惑”“解烦”。这时,如果我们老师不能及时指导或纠错,小而言之,会影响他们当前的学习生活;大而言之,甚至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事业与前途,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安身立命。因此,这“惑”是非解不可的!而这个“解惑”恰恰应该属于“育人”的范畴。可见,在高中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育人”与“教书”同等重要。
说到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人们马上会很自然联想到那种严肃呆板、不近人情的批评,或者是苦口婆心、唠唠叨叨的道理说教。而对此学生们往往是敬而远之,烦之又烦,甚至心生逆反。它的收获也至多只能是“广种薄收”,收效甚微。
鉴于此种状况,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提高与学生交往的水平,变死说为巧说,或者干脆不说。高中生世界观正在成型,渴望交流,乐于表达,德育活动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唱主角,让他们改消极被动受教为积极主动参悟,变“老师要我怎样(我偏不怎样)”为“我认为我自己应该怎样”,从而自觉修身养性,进而产生成就感、自信力和自尊心。这样,老师就在看似“无心插柳”间让学生自己积极营造出“浓浓绿荫”。在这十几年的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的资源,我们的课文基本上是不朽名篇,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是用完美形式包裹的精粹内容。思想内容是作者创作作品的主旨,也可说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要深刻的理解作品,得探寻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去探寻作者的生活画面和寄寓的思想,才能谈得上去理解作品、领悟知识。只有在感官上获得直觉,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心灵上得到陶冶,才和文章产生共振、共鸣,才谈得上理解品味作品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再造作品情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进而达到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从而在思想情感的理解上,达到学习语文之目的。
语文教材是思想传播的载体,而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更是接受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文中思想情感灌注在自己的语言中,消融在思想里,使学者通其情、达其理。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世界观、思想观的教育,培养发展学生情意。我们可以通过移情把时空上遥远抽象的化为学生个体切身的感受,活学活用之余,更重要的是用这些具有强大时空穿透力的宝贵精神武装了学生们的头脑。
第二,我们还可以针对一些典型的文章来设置一些情景,把学生引入这种情景之中,引导他们去写一些学习心得。不但能使他们更深入、更全面理解文章的精髓,而且能培养他们辩别事物的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写感受,对其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灵魂的洗涤。写一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学生感受屈原那种情系楚国,宁愿以一缕幽魂来换取对祖国忠贞的不朽精神,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写一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让学生感受李白那种不媚权贵,保持最真实的自我,从而来熏陶学生的独立人格及对美丑的辨别;写一写对《我与地坛》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史铁生挫而弥坚的品质,从而来引导学生在逆境中能勇往直前,永不沉沦,永不言败的性格。总之,写读后感是培养学生德行的又一大途径。
第三,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组织学生辩论会、讨论会。学生思维活跃,受定势影响小,往往能见成人之所未见,想成人之所想。而且激烈对抗,有利于内向学生克服怯场心理,忘我地、投入地论辩,结果,同学们在博采众长之后,思路越理越清,观点越辩越明。学习了陶渊明的文章可以设置话题,让学生对其该不该隐退对其讨论,老师加以引导总结,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直的性格及爱国主义情感。
第四,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对一些思想性较强,教育意义较重的一些文章,在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幻灯片或者电影的形式让学生去看,从直观上感知作者及文章的精神。这样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能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那种枯燥乏味的缺陷,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美好的视觉效应中对学生的性格进行熏陶,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德育工作在高中的落实方面,语文课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提高高考的升学率,而更应该注重美好品行的培养,高尚情操的培养,完美性情的培养,让其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