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传文学的另一种读法

2011-08-15宋为烜

中学语文 2011年24期
关键词:咏史诗咏史史传

宋为烜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正史号称二十四,稗官野史数不清。二十四史中尤以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最为著名。《史记》以降,史传文学花开烂漫,在文史领域尽显风骚。史传人人会读,巧妙各有不同。窃以为,读史要有味,不妨先从读咏史诗开始。

唐代诗人章碣有一首诗叫《焚书坑》,非常有名,末句尤其有名,经常被人不恰当的引用。诗曰: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刘项原来不读书”,多好呀!鼓励了多少不爱学习的年轻人啊!不读书照样打天下。事实果真如此吗?细读贾谊《过秦论》即可详明其中奥妙。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原来作者不是强调刘邦项羽不爱读书,而是说秦末义军领袖即使文化水平很低也可以推翻秦朝统治,目的是强调秦朝暴政而亡的惨痛教训。这同贾谊“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断是一样的,不过更生动形象,更耐人寻味而已。咏史读史的兴味就是这样。

咏史必须读史。读史而咏史的过程是披文入情又重新创作的过程。读咏史诗不但有促于读者熟读史传文本,细读史传文本,还有助于读者积累感情,抒发感情。

晚唐末造,天下大乱,所谓番邦外族入侵、逆子贰臣乱朝。温庭筠一首七律《苏武庙》咏史抒怀,寄意遥深。诗曰: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苏武传》是《汉书》中写人叙事最出色的篇章之一。“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这一段悲壮史实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温庭筠此诗堪称代表。颔颈两联既简约又丰腴,耐人寻味。“云边雁断”和“陇上羊归”句非细读史传文本抽取意象不能生动表达;“非甲帐”与“是丁年”对举,非熟读史传文本忠于原著不能高度概括。“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表达了苏武对汉武帝的一片忠心。每当读此,总会让人深味温庭筠在“古祠高树”下发出的时代渴盼——对苏武般忠臣义士的呼唤。这样就加深了我们对《苏武传》的理解。

咏史的难度,有时不在于史传文学形象的诗意转化,而在于依照史实臧否人物提出真知灼见。读咏史诗有助于拓展读者阅读史传的思维。

《鸿门宴》是《史记》中脍炙人口的史传文学作品。“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饭局,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话题。对于参加饭局人物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者,一为范增,一为项羽。元·陈孚《题范增墓》说:“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笑火咸阳。平生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元·钱舜举《咏范增》一诗云:“暴羽天资本不仁,岂堪亚父作谋臣。鸿门若遂尊前计,又一商君又一秦。”前者论其年老少谋,后者不但言其不能识人,并且顺带评价了项羽。对于项羽,李清照咏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却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记得南宋诗人兼词人刘克庄曾有一首杂咏咏叹廉颇:

浪说三遗矢,犹堪一据鞍。

君王不自试,耳目信人难。

我们比照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可明了作者取材之巧立意之高。原文如下: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浩叹,吐出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气,而刘克庄借此一段史实则要表达一种对历史教训的借鉴。矛头指向了君王,但又不仅仅限于君王,亲佞远贤,偏听偏信而铸成大错的历史教训实在不胜枚举。

《史记》以来,史传文学写人叙事,形成了一套史传笔法,其中“细节传神,以简驭繁”的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咏史诗也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读咏史诗有助于我们多方面体会学习这种史传笔法。

骆宾王有一首诗叫《于易水送别》,诗曰: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者抽取史传中“发尽上指冠”这一细节,生动表达了荆轲豪气冲天的英雄气概。如细读史传文本就会发现,无论是《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还是《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二者对易水送别的描写简直不差分毫,且都突出了这一细节。读咏史诗,品史传文,何其妙哉!

猜你喜欢

咏史诗咏史史传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北陵公园咏史
咏史抒怀
长沙窑瓷上的咏史诗
论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之异同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浅探纳兰性德咏史诗论
也谈神仙人物传记的文体归属
“诗入史传”的探究
从读者角度看史传文学中虚构存在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