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彩成就华章
——从色彩看诗歌景象特点

2011-08-15齐国荣

中学语文 2011年24期
关键词:司空黄叶景象

齐国荣

色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华裳,是古典诗歌最美妙的装点。浓烈的红与绿可以铸就绚烂,简单的青与白亦足以造就绝色。自古以来,我国的诗歌就和色彩结下了不解之缘,像《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等,不胜枚举。

为什么诗人在诗歌中注重景象色彩的描绘呢?

首先是因为色彩可以使诗歌描绘的景象更鲜明、具体,更具画面感,做到“诗中有画”,诗歌因此往往比绘画更具别样的含蓄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也许就是因为那些浓淡相宜的色彩,太多的画面在我们脑海里才挥之不去。

其次是因为色彩可以表明写作的季节,如“绿杨阴里白沙堤”表明在早春;“接天莲叶无穷碧”表明在仲夏;“霜叶红于二月花”,表明是在深秋;“千树万树梨花开”表明是在严冬。

更重要的是因为色彩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外现,寄情于景,色由心生,色彩的描写往往可以表明作者当时的心境。

简而言之,色彩入诗,就会使诗歌境美意丰,余韵无穷。景物都不能脱离色彩而存在,人对景物的感知,主要是凭借视觉对色彩的感知,诗人写景状物,“设色”是最重要的手段。

诗词里表示色彩的词语主要有两种类型,为记忆方便,我们姑且称之为“明示型”和“暗示型”。明示型的如红、绿、青、黄、白、黑、紫、金、银等,而“红”又可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朱、丹、绛、赤等互换,“绿”也可用翠、碧来代替,暗点型的如“春色”“秋色”“残月”“昏灯”等暗点色彩的词语。

而诗歌鉴赏有四个环节:形象、情感、技巧、语言。其中形象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诗歌形象又有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景象,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景物,为了与“事物形象”区别开来,我们称之为景象。感受诗歌的形象美,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把握诗歌情感做好充分准备。

从色彩上把握诗歌景象的有以下几个方法:

(一)关注修饰的对象

下面以几句诗为例作说明。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明代谢榛认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从色彩词语的运用效果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司空曙的诗句写了雨夜、昏灯、黄叶树、白头人,“黄”“白”是直接写色彩,“雨夜”“昏灯”是暗点色彩。司空之诗比韦、白诗多了“夜雨”“昏灯”两处暗点色彩的意象,为诗歌景象笼罩上黯淡凄迷的色彩。

再来看看贾至的一首诗。

春 思 二 首(其一)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其中的 “草色青青柳色黄”一句所写景物明媚动人,生机盎然。

这首诗中描绘对象是“柳”,那为何“柳色黄”所表现的并非衰败之景呢?

此时再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决定景物的特点的。前面的“黄”修饰对象为“树”“叶”,这里“黄”所修饰为“柳”,是春天的柳,正是带有色彩的词语所修饰的对象决定了景物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首先关注带有色彩的词语修饰的对象。

(二)关注诗中的场景

仅仅凭借修饰对象来感受诗歌景象还远远不够。

再让我们回到前面的两首诗上来。看看司空曙笔下的“昏灯”,摇曳在何时?王勃笔下的“黄叶”飘零在地?夜雨独坐、他乡漂泊都是诗歌的描绘色彩再现的场景,也可以说是诗人交代的背景因素,是我们感受形象必须关注的对象。

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诗中的“夜雨”飘摇在平明送客的情景中,“夜雨”为平明送客营造了黯淡冷清的氛围。

黄庭坚的“江湖夜雨十年灯”,在江湖而听“夜雨”,更增萧索之感。

同样是写黄叶,苏轼的“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所设场景为归家途中。一舟棹划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抒情主人公在归家途中,那后面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他想象中的画面应该是黄叶灿烂,明丽动人的江南水乡。

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样热闹的色彩,可他一旦静静地独立发呆,便在《秋思》里写道:“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此景虽有红叶相衬,可是月光洒在长满青苔的地上,还是让人倍感清冷寂寥。

可见用同一色彩修饰同一对象,是不同的场景使诗歌景象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三)关注组合关系

下面让我们从色彩词语的运用上来比较一下两首诗。

绝 句 四 首(其三)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请用带有诗中所含色彩的词语描绘画面,并分析画面特点。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歌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处处弥漫着怨情。请通过表现色彩的词语分析作者所怨为何景。

前一首诗描绘了一幅新绿的柳枝上黄鹂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下白鹭在飞翔的画面。诗中“绿”“黄”“白”“青”绘织成一幅色彩清新明丽的草堂春景图。

后一首诗后两句从色彩上形象地表现 “怨情”。“白”“青”“黄”“黑”四种色彩营造出肃杀凄冷的氛围,让我们体会到征人所怨为边地色彩单调之景。

上面两首诗中出现的色彩词语各有一组,每个组合各有四个词语,其中三个相同,只有一个是不同的,但是就是这不同的一个,决定了画面特点的不同。这就告诉我们抓住色彩分析景物时除了关注修饰的对象、关注诗歌的场景外还要关注色彩词语的组合关系。

更多的诗歌是通过两种颜色组成的画面表现景象特点。

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这种情况被称为“异色相衬”。白居易的笔下的《忆江南》,春花似火,春水荡漾,红花绿水交相辉映,景象绚丽夺目。

古诗中常常有红(暖)绿(冷)两色的映衬,“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绿肥红瘦”。这些诗作或以“红”衬“绿”,使“绿”更为突出,或以“绿”托“红”,使红色更加耀眼,或红绿互相映衬,形象鲜明。

上面各例是色彩的明显对比,还有一种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陶岘的“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则写出了光与色的变幻和对比。乌鸦翻动枫叶,使得叶上的夕阳之光不停晃动;白鹭站在芦花滩上,映得秋水格外澄明。上句是红与黑的对比,下句是青与白的映照。画面宁静澄澈。

在诗歌鉴赏中,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把握诗歌运用色彩描绘景象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概括景象特点,尽享“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景。

猜你喜欢

司空黄叶景象
茄子黄叶“因”不同 防治方法大不同
池中景象
黄叶片片步深秋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杯中异景
默默黄叶迎初秋
“崔黄叶”趣话
司空见“惯”
冬天的景象
里耶简“司空厌弗令田当坐”文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