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读的三个支点——从三幅名画的欣赏说起

2011-08-15刘恩樵

中学语文 2011年28期
关键词:牧人村里人幅画

刘恩樵

[作者通联:江苏昆山国际学校国际部]

通常情况下艺术是相通的,文学与绘画也不例外。对三幅名画的欣赏,给了我们在文本解读方面的诸多启示。

一、当识庐山真面目:《清明上河图》的玄机与文本解读

《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家喻户晓,它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然而,笔者近日读到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一段史料,让我对这幅名画的理解又更近了一层。

《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北宋都城繁荣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画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只。看似包罗万象的《清明上河图》上,缺少了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马和羊牵扯到北宋的“国家机密”。北宋是典型的民富国穷,文人皇帝赵匡胤,一开国,就奠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北方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对物产丰饶的中原早就垂涎欲滴。于是,赵宋朝廷不得不加紧对战备物资的控制。马和羊即名列其中。马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羊皮则要制作营帐、军服。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辽史》说得很清楚:与宋互市时,马与羊不允许出境。”这限制马匹南下的禁令,也可以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看出:画幅上,开封之大车都用黄牛水牛拖拉,可见马匹短少情景迫切。’想不到,张择端现实主义的画风,竟泄露了北宋王朝的军事机密。”

据说,张择端画完后,就把作品呈给宋徽宗赵佶,赵佶成了这幅画的第一位欣赏者。皇帝赵佶从画中读到了北宋的繁荣,读到了张择端是在以画歌颂皇帝之功德,高兴坏了,立即用他特有的“瘦金体”题写了“清明上河图”几个字,并加盖了双龙小印章。赵佶对此画的解读如900多年以来的绝大多数读者一样,只看到繁荣,没发现马与羊的缺少,自然也不明白这是暗示国将不国之画,也就不明白张择端为什么要画这幅画。皇帝赵佶在位25年(1101-1125年),是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而北宋是在1127年结束的。

由此可见,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第一层面,阅者一望而知,图中展现了市肆间的繁华;第二层面,需要有历史的考量,图中叙写着北宋年代的一段历史;第三层面,这就需要有特殊的发现,想不到这幅画中,竟然暗隐着北宋王朝的“国家机密”。

由此,我们想到文本解读。教材中有不少作品,作者在写作时都有着特定的背景,在文章中也会有非常含蓄的表达。如果教师在文本解读时不能了解这些特定的背景,那么就会难识庐山真面目,因而使得解读发生偏差或浅尝辄止。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散步》(莫怀戚)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这篇散文,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难懂的地方。事情很简单,作者写了祖孙三代四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后来,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最后,还是母亲尊重了她孙子的想法,走了小路,但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样的一个故事,就算是初二的学生也是一看就懂的。文章通过这样的故事,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责任感。

像这样的文章,学生以及老师凭着直觉是可以感受到作者笔力的不凡,比如,构思巧妙,结构精巧,叙议结合,以小见大,语言富有表现力等等。但是,还是很难真正发现文章妙处的,很难洞悉文章的深刻之处的。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老师就这样平面地直观地感性地解读课文,我们的学生也就跟着老师把文章认识到这样的程度。按理说,能够如此解读课文已经不错了。但是,我们似乎觉得这样的课张力不够,冲击力不够。

那么,《散步》是否有这样的秘密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作者莫怀戚自己写的《〈散步〉的写作契机》。

(本文的)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

(选自《语文学习》1995年第3期)

我相信,凡是第一次看到莫怀戚的《〈散步〉的写作契机》的教师们,都会有眼前一下子豁亮的感觉,这种豁亮,就是对《散步》的理解顿时深刻了一步。《散步》的真正妙处才显豁地呈现在自己的面前,而且,有一下子找到了解读《散步》的钥匙的感觉。就像考古工作者,因为发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史物,而把历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样。

鲁迅曾经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么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那么,不应该那么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在这里,莫怀戚的《〈散步〉的写作契机》,就是“实物”,它在明晰地告诉我们《散步》的好与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那样写”。

现在,我们明白了:其实“分歧”并没有,散步时虽然是在初春的田野里,但是散步当时“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也不是这样;作者的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也不全在尊老爱幼,而在更重要的生命的责任与传承。

二、化平庸为神奇:《梵·高的椅子》的智慧与文本解读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这本书的作者叫艾克哈特·托尔,他很喜欢《梵·高的椅子》这幅名画,他说“这只是一把大概只值几块美金的旧椅子”,但梵·高却将这把旧椅子变成可卖到2500万美金的“一把旧椅子”。面对这把旧椅子,梵·高是左看看右看看,上瞧瞧下瞅瞅,观察、观察、再观察,想想、想想、再想想,才拿起画刷在画布上完成画作的。

梵·高家里的那把旧椅子,估计不是梵·高自己打制的,但梵·高画布上的那把旧椅子完全是他创造的。经过他的艺术之手,椅子被摆在斜线的地板上,那上面放着他一刻不离的烟斗和烟丝,可是椅子上和周围都没有人。有人根据这一点推测——这幅画所传达出来的是非常浓的悲凉情绪,从这幅中还能看到梵·高孤寂落寞的眼神,这把椅子也是梵·高自画像的一种。“自画像居然是一把旧椅子!”这是不懂艺术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的。其实梵·高还写了一段话:“空椅——有许多空椅,将来还要有更多的空椅……早晚总要除了空椅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是多么有哲理的话。就是这样一把旧椅子被梵·高这么一画一说,就告别了普通变成了一位高贵智者,从此走出梵高的家门,迈进了世界多个国家豪华的展厅,并一直走到现在,甚至永远。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这样一把“旧椅子”——普通的文本——能感受到灵性的存在,体悟到内在的智慧,并觉醒吗?

郭初阳对伊索寓言《狼来了》的教学就有梵·高的智慧。《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郭初阳将原故事作为1.0版,然后,又创制了2.0版、3.0版。

【1.0版】

开玩笑的牧人

有个牧人赶着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常常开玩笑,高声向村里人呼救,说有狼来袭击他的羊。

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

后来,狼真的来吃他的羊了。他放声呼救,村里人都以为他照例又在开玩笑,没有理他。结果,牧人的羊全被狼吃掉了。

【2.0版】

说真话的牧人

有个牧人赶着(全村的)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常常高声向村里人呼救,说有狼来袭击他的羊。(很不巧,等村里人赶到的时候,狼都已离开了,羊也都没事)。

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以为牧人在开玩笑)。

后来,狼真的来吃羊了。他放声呼救,村里人都以为他照例又在开玩笑,没有理他。结果,(全村的)羊全被狼吃掉了。

【3.0版】

发出声音的牧人

有个牧人赶着(全村的)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说自己常常遇见狼,高声向村里人呼救,说有狼来袭击他的羊。(很不巧,等村里人赶到的时候,并没见到狼,羊也都没事)。

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

(有狼?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年来,村里别的人从没有遇见过狼,全村的人都不相信会有狼,除了那个牧人——他不断散布有狼的言论让整个村子感到紧张不安。于是村里人勒令牧人戴上一个特制的口罩,让他保持安静,不许再发出声音)。

郭初阳首先和学生分享了《开玩笑的牧人》、《说真话的牧人》和《发出声音的牧人》这3个版本的寓言故事“狼来了”,分别提取了这3个版本故事的不同蕴含,之后的讨论高潮则主要集中在《发出声音的牧人》上。这堂课从三个故事出发,一路引导提升,最终围绕着“迫使一种意见不能发表是‘特殊罪恶’”而展开。郭初阳尝试通过多种角度的相关资源和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话语权自由”、剥夺了“话语权自由”意味着什么。密尔曾在《论自由》中指出:“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而伏尔泰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更是早已深入人心。新生代语文教师郭初阳关于“自由”话题的儿童哲学课,用隐喻的方式集中探讨了“话语权自由”。

1.0版的故事是众所周知,故事告诉我们要诚实,不说谎话。但是,教者富有创造性地把它与2.0版、3.0版组合在了一起,使得原来司空见惯的如同那把“旧椅子”的《狼来了》的故事有了不同一般的意味,让传统的《狼来了》成了属于郭初阳的《狼来了》。于是,郭初阳就有梵·高的智慧,他让《狼来了》这个流传中国近百年的近乎平庸的小故事有了新的诠释、新的生命、新的蕴含。

三、打破砂锅问到底:《夜游者》的“20个问题法”与文本解读

《夜游者》是美国绘画大师爱德华·霍普(1882-1967)的作品,这幅画描绘人们坐在城里的餐厅吃晚餐的情景。美国自由作家、独立写作培训师雪莉·艾利斯读画非常有意思,她给自己规定,为了更好地欣赏每一幅画,当画放在自己的面前,要尽可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述这幅作品,尽可能联系较多的背景作为铺垫,于是,她创造了“20个问题法”来理解画作,并以此法在写作培训班中培训学员。这幅图,雪莉·艾利斯从以下20个问题来理解:

1.描述画中的情景。

2.讲述坐在吧台旁的那位女士的故事。

3.讲述那位服务生的故事。

4.从创作方面描述这幅画。

5.描述画家的色彩运用。

6.描述绘画技法。

7.讲述画家的故事,并想象画家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

8.描述这幅画给观众带来的情感冲击。

9.描述你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的感受。

10.描述这幅画如何反映了那个时代美国城市的夜间生活。

11.分析这幅画为何至今仍被视为一部如此重要的肖像作品。

12.描述这个形象如何与你在相似场所的经历相同,或不同。

13.尽可能多地描述和讨论其他方面的细节:男士的帽子、高脚椅、咖啡、香烟。

14.讨论作品中光与影的作用。这是否同黑白电影有关系?

15.这幅作品完成于1942年,当时的艺术界发生了哪些事情?

16.讲述那位女士的不同故事。

17.1942年的美国正处于战争时期,作品能体现出这一点吗?

18.请叙述一段这幅作品反映的或让你想起的自己生活中的故事。

19.描述由这幅画联想到的另一幅画面。

20.描述不同片段的创作过程。

雪莉·艾利斯说,这些问题都只适用于霍普的这幅画,每幅画的20个问题都是不一样的。雪莉·艾利斯说这种练习的价值是思考作者关注点和作品丰满度,是一种有关分析、描述和多角度叙述之间关系的思考方式。

笔者从教师解读文本的角度发现,这是作家告诉我们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假如教师们每次解读一篇文章都能如此真切地提出“20个问题”,然后一一去探讨寻觅,一定可以把文本解读得更精深。

如在研读《紫藤萝瀑布》时,笔者就提出了这样20个问题:

1.为什么开头直接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最后,为什么又“我不觉得加快了脚步”?

2.第8段:“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香气”怎么会是“浅紫色”?

3.作者的“不幸”是什么?

4.为什么把紫藤萝比作船?

5.第6段为什么紫藤萝花越在下面颜色就越深?

6.第10段,它为什么说“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

7.为什么题目取“紫藤萝瀑布”?

8.“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什么作者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9.第9段,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流向人的心底”?

10.“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为什么要用“好不活泼热闹”?直接写“很活泼热闹”不行吗?

11.“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为什么它会带走“疑惑和痛楚”?

12.第7节,为什么关于生与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会压在作者心上?

13.第8段为什么当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必然有关系?

14.第7段,“别的一切都不存在,为什么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什么意思?

15.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有何关系?

16.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如何分析?

17.在文革中,宗璞有着怎么的经历。

18.关于紫藤这种植物。

19.以小见大的写法。

20.北大燕园的资料。

一篇陌生的文本摆在我们的面前,只要初读几遍,我们基本上能够知道文本的大致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像解读《紫藤萝瀑布》这样能顺着自己已有的思路或者逆着原来的思路多追问20个问题,然后,利用各种资源去探究,通过探究,自己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样的“20个问题法”,足以让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有更深的把握。

猜你喜欢

牧人村里人幅画
说谎的放羊娃
村里人(外一首)
你的名字是幅画
遇见大师
猜画
“村里人”安卓移动应用程序开发
高原牧人
野山羊和牧人
身穿警服的“村里人”
“牧人”的家庭教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