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引领 道是无形却无穷——谈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命题的“指挥棒”作用

2011-08-15贲晓霞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指挥棒中学语文新课程

贲晓霞

今年江苏高考语文均分出乎众人的意料,它如同晴天惊雷,将众多考生、家长和语文老师都震懵了。往者已矣,但留下来的问题值得后来者深思。对于这份高考试卷,社会方方面面的声音比较多,笔者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理性地认为,这正是对我们当下急功近利的中学语文教学最直接的警示。这声“雷”打得很及时,它虽打在学生的身上,更劈在老师的心头,能最有效地让教师迷途知返,让我们所有语文人痛定思痛:当下高中语文教学是否与新课标要求发生了背离?我们是不是应该客观地看到江苏高考命题的“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学积极的引导作用?

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对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所谓的“语文素养”,即“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改虽然已实施了七个年头,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如火如荼的局面已经渐渐式微,这尤其以农村中学为重。主要表现为:中学语文教师轻读写重练习、轻阅读素养重答题技巧。当然因为新课程评价体系还在进一步完善中,所以教师的教学仍以提高学生的分数为重心,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已日趋模糊,除了在上公开课时作为华丽的外衣稍微装点一下。现实中的大多数语文教师俨然都是研题“专家”,费尽千辛万苦研究“考什么”“怎么考”,然后施以“讲什么”“怎么教”。如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会涉及课文所学,所以课上就精讲细讲;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都来自课外,所以就挑讲甚至不讲,而把“节约”下来的时间用高考题、模考题狂轰滥炸,以练代教,完全不顾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于是本身充满审美情趣和厚重文学味的语文课堂变成一个个习题课、评讲课,焚琴煮鹤,使学生索然。部分“勤奋”的教师甚至将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程式化、模式化,几乎是用公式解数学题的方法来教学生做语文题,反复训练学生在考试中的诸多“条件反射”能力。如看到鉴赏题头脑中就会立刻呈现赏析的角度、答题的步骤、常用的术语等等。请问这些所谓的技巧在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又如何能够培养出课程改革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因此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看,中学语文教师要以开阔的境界研究新课程理念,以脚踏实地的精神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能唯考是教,怎考怎教。这虽然可能取得一时之效,却完全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不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欣喜的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洞悉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图通过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切实扭转高中语文教学状况。在今年江苏高考命题中主要体现为:

一、减少了纯知识技能的考查,加大了对学生阅读面的考查力度。如改考查字音为字形,主要就是针对学生(如作文里)甚至社会上(如故宫赠送警方的锦旗中将“捍祖国强盛”中的“捍”写成“撼”)错别字频现的现象;课外默写选用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所引用的“以古为镜,可以明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及清华大学百年诞辰体现清华办学精神的陈寅恪的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二、注重“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如对我国大陆海区发生地震海啸可能性较小的推论,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栏写按语等,它们虽没有直接考查地理、历史、时事政治,但足以体现试卷选材的广度,以及语文和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且为网页写按语,题目既有现实意义,又与当下网络(“现代科技”)的语言流行相暗合,可谓匠心独运。

三、关注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砭性。如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栏写按语,论述类文本选用鲁迅的《捧与挖》所阐述的奴性和惰性的话题,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针对一小部分年轻人不求上进、甘愿碌碌无为给予否定,重在从思想性上来考量,对考生来说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

四、由凸显“教”转化到“学”上,落脚点放在检测学生语文素养上。以往的阅读题多少都有程式化考题,而今年就少见。如古诗词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阅读,文章内容显豁,但分别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颇有新意,这考查的绝对是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而非答题的技巧。

这些都足以显示江苏今年的高考选材或明或暗都与时代的节拍相契合,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如果我们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不引导学生做好实实在在的广泛阅读,只从答题技巧的层面研究高考试题,必然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超历史的低均分也许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如果中学语文教学仍然是穿着新课改的鞋,走着传统的老路,仍然停留在“只低头拉磨,不抬头看路”的低效教学中,仍是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然只能走向死胡同,最终无路可走,束手就毙。

新课改理念大家都心知肚明,但部分教师只是接受了新课改的形,没能抓住新课改的神;高考命题“指挥棒”的作用是无形的,但确乎客观存在,而我们众多的教师却错误理解了它的作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管窥蠡测,只从单个试题的角度加以研究,而未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加以探讨。中学新课程标准经过多年的实施,也日趋成熟,作为课程评价的高考也必然要充分发挥它独有的“指挥棒”作用,进行“推波助澜”,使新课程改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切实有效地实施,并加以推广。

既如此,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高考,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急需做的是什么呢?

第一,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做课程改革的大力支持者。观念的落后甚至错误必然会导致行动的错误。教师要真正沉下心来,有甄别地接受新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教情和学情的教学模式,树立正确大语文教育观,彻底由“教书匠”转变为“育人者”,改“教语文”为“学语文”,摈弃“唯考是教”“不考不教”的观念,抓住语文教学终究是言语教学这一理论精髓组织教学,确保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实施。

其次,用好课本,抓实学科知识,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践者。现行的高中语文选文文质兼美,语言丰富规范,意蕴隽永多向。教师要引领学生落实“双基”,亲近文本,走进作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在朗朗书声、默默涵咏中与作者同流泪、共欢笑,用评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本对话栏处写写感受;在读与写中品味把握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品味作者优美富含思辨的语言,理清作者缜密巧妙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丰厚的情感韵致,探究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的审美取向。让学生能把汉字写规范,把母语说流畅,把文本理通顺,把文章作得有思想,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再次,正确引导、推动学生广泛涉猎,做课程改革的积极开拓者。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改关注生活,关注跨学科知识,如2011年各地高考的选材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科普等诸多方面,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贴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拓宽语文学习的范围;有必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并在活动中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这样不仅水到渠成地让学生 “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也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不断反思,把自己感性的实践体会及时升华为理性的经验教训,做课程改革的主动探索者。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反省不仅是新课改形势下,教师适应新形势的必要之举,也是每一个教师实现自我飞跃的有效途径。我们不能把它当做硬性任务来实施,而应该将之内化为自主需求自觉行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业务能力,有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

总之,笔者认为今年江苏高考的这阵“雷”打得真好,尽管只是在选材和几个题型上有些许变化,但其警示作用却是无穷的。笔者相信在高考“指挥棒”正确指引下,一个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语文教学的春天必将到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为走向社会创设美好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指挥棒中学语文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自助式”家庭作业的设计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引导大医院走向的“指挥棒”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县级医院改革用好指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