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窦娥冤》与“东海孝妇”

2011-08-15尤屹峰贺凤娜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窦娥冤窦娥太守

尤屹峰 贺凤娜

《窦娥冤》并非直接取材于元代社会现实生活,而是取材于民间传说“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故事见于晋·干宝撰《搜神记》,《汉书·于定国传》等书也有类似记载。为便于叙述和对比分析,现将《搜神记》所记“东海孝妇”故事抄录于兹: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将《窦娥冤》与“东海孝妇”故事作一对照,我们不难发现其明显的渊源关系和相同之处。

第一,故事情节大致相同。《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秀才窦天章借高利贷着蔡婆婆20两银子,年后本利翻成40两。春榜开考在即,他却无力偿还,便将7岁孤女窦娥(小字端云)抵押做了蔡婆婆8岁孤儿的童养媳而上京赶考。窦娥17岁成婚不到一年丈夫死去,在家守寡(约3年,时年20),与婆婆相依为命。一日,蔡婆婆到赛卢医家去讨债,赛卢医耍赖不还,骗蔡到树林欲勒死,正好被讨饭路过的张驴儿父子看见救下。蔡婆婆为报救命之恩,将其父子接到家中。张驴儿见蔡婆婆家就一老一少两个寡妇,顿生邪念,强迫蔡婆婆与儿媳窦娥嫁给他们父子。窦娥死不相从。张驴儿找赛卢医取来砒霜欲毒死蔡婆婆迫使窦娥屈从。正好蔡婆婆患病想吃羊肚子汤,张驴儿借机将砒霜放进汤里。不料却药死了其父。张驴儿借机欲“私了”此事娶窦娥为妻,窦娥不从,就诬告窦娥药死他的父亲。糊涂官桃杌贪赃枉法判了窦娥死刑。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血溅白练),一一应验。其父窦天章考取功名,官拜参知政事,兼两徽提刑肃政廉访使之职。三年后,来楚州巡察,为女儿平反昭雪。

两相对照,两故事共同有赡养婆婆、被诬告官、临刑誓愿、平反昭雪四大情节。

第二,揭示的主题基本相同。“东海孝妇”与《窦娥冤》,都叙写一个下层妇女被诬告屈斩的悲剧故事,深刻揭露了官场腐败,官吏们不分青红皂白制造冤假错案的丑恶现实,有力控诉了封建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对无辜受害的下层人民给予了极大同情。故事和剧本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和警示性。

第三,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完全相同。“东海孝妇”中的周青和《窦娥冤》中的窦娥,都是下层劳动妇女中不屈反抗者的典型代表,具有普遍社会现实意义,闪耀着艺术光华的鲜明形象,二人的人生命运完全相同。

第四,使用的创作方法基本相同。“东海孝妇”和《窦娥冤》在创作上都采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如“亢旱三年”、“血溅白练”等。故事和剧作家之所以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周青和窦娥这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是因为在古代那种冤狱遍地、道义沦丧的社会里没有公理可言。而要将下层劳动者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反抗精神表现出来,给那些统治者以震慑,给劳动人民以鼓舞,只能用那种超现实的手法即运用想象和夸张结合的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借助神力得以实现,以“天道”给悲剧人物以公正,使悲剧人物命运更加悲惨,以引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巨大同情,对制造悲剧者的极大愤慨。这是我国劳动人民追求美好事物良好愿望的表现,反映着中华民族惩恶扬善的普遍心态,也是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作恶者终究会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思想的反映,表达着人民和作家的是非善恶观。

客观地说,关汉卿的《窦娥冤》杂剧创作取材是借鉴了“东海孝妇”故事,但并不是原样照搬,而是做了许多独创性改造。具体表现在:

第一,加进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使作品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时代意义。原故事写婆婆见自己年老体衰,不愿“久累年少”而自缢身亡,小姑诬告嫂子害死母亲,官吏误判而斩,家庭矛盾与官吏腐败造成周青悲剧。而《窦娥冤》将窦娥的人生命运首先置于高利贷的盘剥抵债这样一个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背景之下,接踵而来的是社会恶棍诬告、官吏“贪赃枉法”误判、刑场受斩。这就使得善良无辜的窦娥的人生命运与时代紧紧相连,使作品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第二,故事情节更为合理、更为曲折、更为生动感人。“东海孝妇”故事很是单纯:婆婆自缢、小姑告官、“前太守”枉法误判、刑场誓愿一一实现、“后太守”祭告平反,情节是直线条型的结构,诬告人没有结局安排。《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就复杂得多:窦娥之父窦天章借债无力偿还上京赴考,抵押做童养媳;窦娥完婚、亡夫、守寡、相依为命;蔡婆婆索债被害被救;张驴儿谋人害命,诬告屈判受刑;发出誓愿一一实现;其父为其伸冤昭雪,诬告人受到惩罚。故事情节是以窦娥为主线的多线结构,缜密严谨。

第三,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东海孝妇”故事采用侧面描写手法即借于公之口的回顾叙述来塑造人物周青的形象,即使人物所发誓愿也是于公作为一种奇怪现象向后太守叙说出来的;而《窦娥冤》则采用正面描写手法即人物自己的表白、众多人物的对话、环境描写、人物的矛盾冲突、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尤其是运用了超现实的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动人。

第四,主题揭示得更加深刻,使作品更加具有警示意义。“东海孝妇”中的周青冤案虽由前太守贪赃枉法所制,但清官后太守还能为其平反昭雪。《窦娥冤》将人物悲剧命运起因放在高利贷盘剥这一畸形特殊的社会现象上,放置在社会动乱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中,进而写官吏贪赃枉法,冤狱遍地,老百姓即使有天大的冤情也无处去诉,无处去伸,天下没有百姓说理的地方,更没有公道可言。若不是已考取功名做上高官巡查案件的窦天章为女儿昭雪伸冤,偌大一个王朝,从上到下竟连一个为窦娥这么大的冤情昭雪平反的官吏也没有,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黑暗、官场腐败到了怎样的程度。作品悲剧人物在临行前发出三桩誓愿,通过对“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天地鬼神的指斥否定,不仅表现了窦娥冤情的深重,而且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封建法制、黑暗社会及其封建统治者的控诉批判,既使主人公形象更加丰满、光彩照人,又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第五,创作手法运用得更加娴熟。“东海孝妇”故事在创作上带有明显的民间文学的口头叙述性特点,即是一些富有浪漫色彩的情节,如两桩誓愿也都是通过他人(于公)之口来叙述的。而《窦娥冤》则带有十分显著的文人创作特点,即作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有意识的虚构创造。作品在主要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加进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等超现实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使本来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一一得以实现,既有力地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强烈愿望,又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感人,人物命运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郁,艺术感染力更为强烈。

猜你喜欢

窦娥冤窦娥太守
窦娥冤
让子弹飞
冒充太守,得认识儿子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谁杀死了窦娥
谁杀死了窦娥
“太守”是怎样的官职
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