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文言实词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2011-08-15杨天庆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异义同义古代汉语

杨天庆

(余庆县城关中学,贵州余庆564400)

文言文教学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灵活掌握150个左右的文言实词,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在今天看来,文言实词的义项多而繁复,许多词是无法用今天的汉语词汇来对译的,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其中“莫”我们今天一般解释为“没有什么、没有谁”等,但是这样译不是很妥帖、精确,因为“莫”在古代是一个否定性无定代词,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亦有诸多释义错误或不精确之处,究其原因,就在于义训时用词不确切不明了。笔者查阅了贵州师范大学张伊平的硕士论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指瑕》,该文较系统地指出了现行语文教材某些词语解释有误的现象,试看一例:

“第一册《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教材注:‘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舍,不停。’

这条注释错误非常明显‘舍’的常用义是舍弃、放弃。《周易·比卦》:‘舍逆取顺,失前禽也’,‘舍’与‘取’对文。在本句中,在常用义的基础上释为‘停止’虽然无大碍,但是绝不能解释为‘不停’。若‘舍’作‘不当’讲,那‘不舍’该做何解释呢?准确地说,本文‘舍’应注释为‘放弃、舍弃’才符合文意。”

从上例可以看出,训释实词不当容易引起文意的曲解。我国古代的一些字典词典,释词时一般是用同义或近义词解释被释词,即同义相训。如许慎《说文》:“元,始也”;“福,佑也”等。此外,《尔雅》《广韵》也采用类似的方法。但是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意义都不是完全相等的,它们或含义略有不同,或使用范围不同,或使用条件不同,因此,同义相训的方法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我们要借鉴同义相训优点,同时也要准确运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去对译文言词,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词义的演变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时间跨度大,词义的变化也很大,而义训要求用现代汉语准确地对译古代汉语词汇,所以注意词义的演变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中应了解词义演变的三个途径:

(一)词义的扩大

很多字最初只有本义一个义项,后来由于词义的不断扩大,于是引申出众多词义,所以词义扩大是语言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如:归,最开始是指女子出嫁,如《诗经》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中的“归”用的就是其本义。后来有了“归宁”一义,指女子出嫁后回家省亲。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后来从专指女子回家省亲扩大为“回归”,任何人去某地后回来都可以说“归”,词义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也随之越来越广。又如:饥,前人解释道:谷不熟曰饥。后来指人的饥饿,《寡人之于国也》:“黎民不饥不寒”。到了今天,我们不仅指人因没吃东西感到饥饿,而且还可以指人的某种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如感情饥渴。词义到了今天变得抽象化,词义也相应地扩大了。

(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在历史的演变中也有缩小的情况。以前某个词的义项多,使用范围广,到后来则义项变得少甚至单一了,这值得我们注意。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总称,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其中的“臭”即指气味。“臭”还可指香味,如《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臭”即指气味芳香如兰花。此外“臭”也可以指“臭味”,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里的“臭”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臭”意思相同,而今天的“臭”仅有与“香”相对的“臭味”一义。又如:谷,《说文》:“百谷之总称”,泛指一切粮食作物。而现代汉语中,北方一般指小米,南方则一般指稻谷,词义已大大缩小,早已称不上是“百谷的总称”了。对于这一类词,我们在解释时一定要借用其他词来对译,不能用今天的意思去解释。否则就会产生文意不明甚至产生谬误。

(三)词义的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是指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为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王力先生认为:“凡引申的意义既不属于扩大,又不属于缩小的,都可认为是转移”。如《烛之武退秦师》有一句“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其中“行李”在句中指古时两国相互往来的使者,现在已经转移指出行时所携带的物品,已经不再指人了。又如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中“烈士”古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汉语大词典》)。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烈士”一词的词义已转移为“为革命或事业英勇献身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再如“牺牲”,古指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今天则转移指某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现代汉语词典》)。

二、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

义训讲求直陈语义,讲求准确。在教学中还会碰到一些很特殊的实词——古今异义词,这类词语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如果不了解其古义,是很难用现代汉语对译的。对于这类词,义训时不能拘于今天的意义,下面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1.去,第一册《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初中语文课文《岳阳楼记》:“登斯楼也,有去国怀乡之感”。二处“去”皆为“离开”,如果用今天的“走,到”来翻译的话就错了。

2.爱,《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两处的“爱”都译为“吝惜”,今天则无此义了。

3.劝,在上古是勉励,鼓励的意思。荀子“劝学”和第六册《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两个“劝”都应解释为鼓励、勉励。在现代汉语中一般都是当劝告讲。

4.岁,在古代一般是指年成,也指“年”。如《赵威后问齐使》“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寡人之于国也》“非我也,岁也”;《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现代汉语通常指“年”。

5.再,在现代汉语中表示行为上的重复性,意为“又”,在古代汉语中则不然。如《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的“再”是“两次”的意思,而且这也是古代汉语中这个词最基本的意义。

6.幸,古时帝王到达某地称作“幸”。如《柳毅传》“吾君方幸玄珠阁,与太阳道士讲火经”。现在随着帝王的消失,“幸”所指称的内容也早已不复存在了。现代汉语中的“幸”一般指荣幸、幸运等。

7.于是,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的合成,一是介词“于”,一是代词“是”,合起来表示“在这个时候”。如《秋水》“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但是也有与现代汉语同义的现象,作连词表示两件事物前后相承相续。如《愚溪诗序》“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之上”。“于是”这个词前一种情况比较多,所以我们将之依然列为古今异义词。

8.明年、明日,这两个词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祭十二郎文》“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客从外来”。这些文章中的“明年,明日”与今天的相比,词义有所不同。在古代,它们表示“第二年,第二天”,而今天则分别表示“今年的下一年,今天的下一天”。

除上述实词外,高中文言文中“丈夫”、“来”、“消息”、“妻子”等词也是古今异义词。在教学中,一是要引导学生根据文言文上下文间的联系,结合语境理解它们在文章中的词义,二是要区分清楚今天的意义与古代的意义有什么不同,不能用今天的意义去理解古义,否则那就是望文生义了。

[1]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1.

[3] 周大璞等.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4] 赵志伟.高中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4.

[5] 杨白云.谈训诂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相结合[J].福建教育学院学,2002.

[6] 张伊平.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注释指瑕[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异义同义古代汉语
韩汉同形完全异义词略考
古今异义词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新经济环境下俄语词汇中的同音异义现象分析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论俄语同音异义词及其翻译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