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探究

2011-08-15伍远辉罗宿星李金海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全体学生课程标准化学

伍远辉,罗宿星,李金海

(1.遵义师范学院化学系贵州遵义563002;2.毕节学院化学系贵州毕节551700)

我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倡导“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的理念[1]。与之对应,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为: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要转变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学评价要帮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追求更好发展[2]。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为数不少的化学教师对“新课改”、化学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却知之甚少;即便是有所了解的教师,其教学依然是我行我素,故技重演。如此下去,“新课改”理念岂能得以贯彻?为此,笔者在对“新课改”所倡导的化学教学理念加以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见解与建议。

一、课程观:化学课程是为实现化学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全部内容

化学科学的探究性和社会性,赋予了基础教育化学课程特定的内涵[3]。中学化学课程分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和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其中2001年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科学探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在2003年4月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突出了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了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树立的新课程观是:化学课程应涉及当今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热点问题,注重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其自身素质,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以适应社会[5]。同时,新施行的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增强了课程的适用性。

二、学生观: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

1.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6]。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学习化学课程,都能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具备适应未来生活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2.面向全体学生即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呈现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面向全体学生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适应不同的智力水平、性格、兴趣和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面向全体学生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视学生为独立的、发展的、能发挥主体性的人[7]。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了新的人才观——“复合型”人才,社会的发展需要大众广泛的参与推动。因此,推行大众教育以取代历时已久的精英教育已就势在必行。

三、教学观:突出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核心”和“正视个体差异”。“新课改”理念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化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在教学方式上倡导开展科学探究式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要求教师必须将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得有生动、丰富,使课堂教学气氛宽松、和谐。

2.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学生对化学学习感兴趣的前提下,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障碍,增强其对学习化学的信心。

3.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合适情景,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

4.发扬教学民主。教师要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与互促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5.加强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如增强教学内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在教育课程中适度加大涉及农村生活知识所占的比重,让农村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农村生活适用知识,增进他们“亲农、爱农”情感,为提高农民素质、改善“三农”的劣势提供可能。例如:让学生了解如何科学用肥,如不宜将氮肥与草木灰混合施用,因为二者遇水后极易发生双水解,而导致肥效大大降低;让学生了解农药的相关知识(如药效、配比、配制方法等),以实现农药的合理使用。在农村经常有人将农药与煤油混合后喷洒秧苗,而导致秧苗被烧伤的情况;让学生了解识别伪劣农资的方法,在农村常常发生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坑农、害农的事件。诸如此类,让化学教学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贴近农村社会的实践变得十分迫切。

四、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与过程密切相关。通常,看似相似的学习结果,因其过程不同而产生的发展效应是不同的。实际上,与学习过程分裂的学习结果是不等于发展的,孤立地以学习结果代替发展是不合理、不可取的。在此轮课改中所倡导的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和强调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显得十分必要。针对化学教学中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验探究功能的情况,在当前教学中应恢复实验的探究性,提倡通过实验来观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8]。

五、学习态度:要努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增长发展潜能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人类已进入学习型社会,自主学习已是生存的需要和基本的生存方式,终生学习能力成了现代社会国民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事不可能一劳永逸,对我们的学习也不例外,谁都不可能在青少年时代就形成足以满足其一生享用的知识库。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有能力在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自我“充电”,以适应持续变革的社会。要让学生能适应正在形成的学习型社会,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应用知识,还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崇尚科学、乐意学习的精神[9]。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探究,才能理解科学探究的艰难;才能体验到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才能分享科学家通过一次次的努力后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科学的本质。

六、教学评价观:教学评价要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追求更好的发展

教学评价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那么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10]。不合理的教学评价会给教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不良影响。新课程倡导的是发展性评价,其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他们在现阶段是否达到了《标准》所确定的要求,还有哪些差距,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标,而不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之中,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也要多样化,以便让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来展示自己[11]。

目前,国内的教育正处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峙中,社会对素质教育是求之若渴,但对人们造成根深蒂固影响的应试教育又在殊死顽抗。如何打破目前教育所处的僵局呢?首先应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只有在广大的从教人员乃至全社会了解、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并达成广泛的共识,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学科教学除了具有体系的共性外,还有其各自的独特个性,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对新化学教学理念的全面解读,深入领会并探索其实施的可行性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0.

[2] 刘知欣.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2.

[3]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5] 赵卿敏.课程观与教学观的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0(1):39-40.

[6] 王本陆.面向21世纪的学生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8,8(10):8-11.

[7] 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8] 王祖浩.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81.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9.

[10] 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7.

[11]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6.

猜你喜欢

全体学生课程标准化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