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对策

2011-08-15张勇军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办学定位

张勇军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一、导言

纵观我国师范教育一百余年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史就是一部从封闭、单一到开放、综合的发展历史。始于上世纪末的新一轮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很大的成绩。然而,在巨大的成绩面前,也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隐患。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瓶颈表现在教育观念陈旧定型、办学定位难以确定、发展规划方向不明、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单一、评价体系不适应人才成长的要求等。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要想在综合化发展之路上顺利前行,做优做强,就要在教育观念的更新、办学定位的确立、办学特色的培育与彰显以及人才培育模式的优化等方面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科学运行,取得成效。尽管几乎每一所高校在发展中都会遇到这些问题,但是在综合化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研究这些问题有其独特的意义。

二、更新观念:地方高师综合化发展的理念先导

教育观念是高等院校对其办学目标和办学模式的一种理性认识。教育观念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统领下对教育领域各种具体事物的总看法,是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对于走综合化发展之路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来说,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二是变单一、定向、封闭的师范教育为融职前培养、入职训练和职后培训为一体的教师教育的观念。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首先要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自从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莫里尔法案》后,一批“赠地学院”相继创立,以服务社会为办学理念的“威斯康辛思想”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一批大学开始朝着应用型的方向发展。这种办学理念的转变拓延和完善了大学的功能。此后,服务社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便成为当代大学的三大主要职能之一。大学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成为大学价值的重要体现。那种传统地把大学办成“尊学贬术”的“象牙塔”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也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突出的特性之一是“地方性”。举办者一般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负担院校的主要财政开支,因此,地方院校要紧紧抓住“地方性”这个身份特征,思考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应该成为学校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和学校发展的基石。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应该成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无视市场和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单一封闭的办学模式,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之中,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充分了解区域内的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可靠、互利的合作关系。以地方性为逻辑起点,突出综合服务优势,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其次,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还应树立融职前培养、入职训练和职后培训为一体的教师教育的观念。“师范性”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基本属性,师范教育是传统的办学内容,也是综合化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新兴的人民政权充分认识到教育对政权巩固的重要性,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与投入。1952年院系调整,将高等师范教育从综合大学中分离出来,成立师范大学或师范学院,从而使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继1922年“高师改大”后又一次开始了独立设置的模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为新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二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师范教育封闭、单一、定向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培养适合基础教育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上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开始在我国教育理论界传播,逐渐代替传统的师范教育的理念,于是师范教育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师资培养由垄断走向竞争,师资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成为共识。

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就是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特点,对教师的职前、入职和在职培养、培训统一规划,使之相互贯通,建立起连续性教育的师范教育体制。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要建立统一协调的领导体制,形成上下结合、内外沟通的教师教育网络;突破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相分离,分别由不同机构承担的教师教育模式,建立职前、在职合一的教师培养、培训机构;统一规划和设计教师教育内容,即入职前教师培养、新教师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培训提高这几个阶段的教师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通盘考虑教育的要求、内容、途径和方式;在统一规划下,重新调整和组合原来分别承担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师资力量,建立起一支职前、在职既有侧重,又有合作,相互融通合一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1]

三、准确定位:地方高师综合化发展的目标诉求

办学定位是指在一定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高等学校对自身在社会及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位置的选择与确定。办学定位的确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办学规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具体来说,学校发展目标可定位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等。层次可定位为研究生、本科、专科等。类型定位可细分为功能类型定位、学科类型定位和人才类型定位。功能类型包括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等;学科类型包括综合性、单科性等;人才类型包括学术型、应用型等。服务面向可定位为全国性、地区性、行业性等。规模可定位为超大型、中型、小型等。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为了体现其综合性,往往改换校名,去掉“师范”二字,直接冠以“某某学院”。这些去掉了“师范”二字的学院,在与同一层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竞争中,依然会面临学校办学定位难以确定、专业建设规划方向不明、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单一、评价体系不适应人才成长的要求、学生工作缺乏针对性、校园文化建设滞后、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双师型教师匮乏等困难。如何保持竞争实力,实现综合化发展的原有设想和既定目的,是这类院校所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和深入地研究,找到科学理想的解决途径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上海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的确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上海师范大学的定位是地方性、师范性、综合性、文科为主。地方性突出的是学校为地方服务的宗旨;师范性强调的是学校全方位服务上海基础教育和各类教育的责任,教师教育是学校的特色;综合性体现学校的学科专业格局,学科门类齐全,并进一步交叉融合;文科彰显的是学校核心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着力为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服务。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类型定位为“高举师范教育的大旗,发挥师范大学文理科的学科优势,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秉承技术师范学院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历史传统,把学校办成文、理、工协调发展,贯穿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办学层次定位为“国际化、综合性、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为“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倾力保持文科优势,快速提升理工科实力和整体水平,凸显教师教育学科特色,强化艺术教育和旅游教育,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和建设专业,新增专业主要用于社会发展急需、体现学校特色和错位竞争优势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为“培养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求的,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艺、语、技等素质综合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社会服务定位为“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主动服务长江流域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学校所在地的徐汇区和奉贤区全面合作”。[2]

从对上海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确立办学定位时要取舍得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重学校的办学传统,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结合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找准自身的发展空间,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楚敏伟总结出地方高校确立办学定位的四大原则,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确立办学定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是需求原则,即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主要服务方向,特别是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形势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二是错位竞争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规格、服务面向等方面实现错位竞争,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学校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服务方向,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形势来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构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运行机制。三是扬长避短原则,即在学科专业布局与目标定位中集中行业优势、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扬学科优势学科专业之长,避薄弱学科专业之短,围绕核心,形成不同学科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态势。四是比较优势原则,学校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学科专业布局和发展不求全、不求大,重在做特做优,紧扣学校定位,突出办学特色。[3]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确立办学定位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综合性,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走应用型之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师范性,即办好教师教育,为地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人力、科研和培训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办好教师教育专业也是其办学传统、办学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三是文化性,即对地方文化的培育和引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史学科资源,学校要发挥自身原有的学科专业优势,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发掘、整理和开发。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对地方文化进行融合、研究、创新、传承,培育文化高地,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引领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成为地方文化资源中心,扩大学校影响力,拓展学校发展空间,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此外,服务于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也应该成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确定服务面向时应该考虑的内容。奥斯汀大学校长福克纳说“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首先必须是一所出色的学校。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也是大学不容推卸的责任。大学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面,这些情况既紧迫又容易察觉,把好脉方能更贴切地为地方服务。”[4]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确立办学定位过程中,要多方论证,反复研讨,要组织专家学者和全校教师参与讨论,使得学校的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合理,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理想和追求目标,并切实体现在各自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之中。

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师综合化发展的核心

模式是人们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设置的解决方案,它既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又是一套动态的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它是院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制订培养方案、确定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施和管理、展开学业评价的比较稳定的结构化样式和运行方式。[5]

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改革和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学校办学定位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不同类型的院校因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人才培养模式也各有不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改革和优化教师教育模式。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明确了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要利用综合化的优势,着力改革和优化教师教育模式;要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确立教师教育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新结构的方式和途径。新的教师教育模式要在“师范性”和“学术性”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点,并维持它们之间必要的张力。

其次,重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从本质上讲,教师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但是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对于有着良好的教学传统、积累了许多经验、熟悉教师教育办学模式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来说,无论是在认识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构建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都面临着重新学习、努力提高的压力。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传统大学注重理论教学转向注重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学生需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即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中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能力。理论知识以“适度”、“够用”为限度,对于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不做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时,要从维护学科结构的严密性的框架下解脱出来,以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来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要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6]

五、培育办学特色:地方高师综合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15所知名大学校长共同参与完成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战略》课题研究报告对办学特色做了一个比较客观和科学的界定: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通俗地讲,办学特色是指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优于其他院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它是一个不断创新、实践、积淀、提炼和发展的过程。从性质上看,特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得到社会公认,有一定的影响。从内容上看,办学特色涉及校长的教育思想观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诸多环节和方面。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简言之,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对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而言,发展特色是其在与其他类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必须做出的选择。伯顿·克拉克说:“当普遍的不景气发生时,没有特色的院校除在经费预算中的固定位置外,对资源没有特殊的权利。作为一个可与其他院校相互代替的院校,可能被负责削减预算的官员选作多余的单位动大手术或破产拍卖。各种各样的公共当局更可能试图褒奖那些想办出特色的院校,而不是安于故常的院校。有许多理由促使胆怯的公共院校回避在象征方面平淡无奇,而是力争表明在特定的品质和服务方面和外部支持群体的关系方面的独特性。”[7]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综合化发展都与其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密切的联系构成了综合化发展过程中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因为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往往是在原有的师范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一些非师范专业,走综合发展之路。综合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强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提高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其二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培育和凝练办学特色时,务必要立足于这两点。

特色的培育有两个含义:一是形成的过程长,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特色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涉及的范围广,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员工共同挖掘和总结出来的,要有广泛的基础,在众多的办学事实和长期的办学传统中凝练出来。学校在培育和彰显办学特色时要防止两个误区:一是认为特色是总结出来的,而忽视在办学实践中真抓实干。没有扎扎实实的办学实践,单凭人为地总结无法真正凝练出有意义的办学特色。二是人为特色可以在短时期内形成,一些新建学校也千方百计整理和总结出一些办学特色。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是一种办学心理浮躁的表现,是不可取的。

六、结语

教育思想观念影响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办学定位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又限制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而学校办学特色的培育基于办学定位,这是一种异常顺畅的逻辑关系,是每一位办学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要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作为自己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积极调整自己的学科专业结构,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传统和性质决定了其与负有基础教育责任的地方政府关系将越来越密切,在综合化进程中要高举教师教育的旗帜,为基础教育服务,要防止“综合化”变成与其他类型的高校“趋同化”,进而特色淡化,甚至特色消失。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只有充分彰显自身的特色,才能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和领域。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传统的学科优势使其在地方文化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育和引领地方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其扩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要成为地方的文化中心。

[1] 陆炳炎.一体化:师范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2] 李进.地方本科院校校长办学理念探微[A].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组.中国高等教育启示录——百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研究[C].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89.

[3] 楚敏伟.准确定位错位竞争建设金融特色鲜明的优质本科大学[A].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组.中国高等教育启示录——百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研究[C].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99.

[4] 唐景莉.奥斯汀大学校长:大学重要使命服务区域经济[N].中国教育报,2004-08-10.

[5] 刘松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2-75.

[6] 万碧波等.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147.

[7]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96.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办学定位
定位的奥秘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中的践行
谈高师作曲课与艺术实践课互动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