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培训“自主选学”机制探讨
2011-08-15肖远军
肖远军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中小学校长培训“自主选学”机制探讨
肖远军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自主选学”机制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之一,它有利于解决校长培训缺乏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工学矛盾等问题。当前,必须明晰“供、选、教、管”等方面的操作流程,建立现场教学基地,搭建多样化的平台,并进一步加强对培训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自主选学;校长培训;培训机制
近年来,“机制(mechanism)”一词被各学科广泛使用,引申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机制,是指“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1]。运用到中小学校长培训领域,是指培训系统中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培训机构、参训校长、培训资源等要素之间有机组合并形成整体功能的联结关系及其运行方式。中小学校长培训“自主选学”机制是指参训者根据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由校长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从而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实现培训机构与参训校长共同发展的一种继续教育联结关系和运行方式。构建中小学校长培训学员“自主选学”机制,是浙江省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之一,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推行中也遇到了不小阻力,暴露了一些问题,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一、构建中小学校长培训“自主选学”机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培训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培训针对性是指培训活动要满足参训校长的个性化需求。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采用由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式的“强制供给”的形式,参训者基本没有选择的权利。这种自上而下的“计划型”的培训机制,虽然对于传播新知识与新理念、降低培训成本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出现了参训校长“想学的学不到,不想学的重复学”的弊端[2]。建立“自主选学”机制,培训机构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培训方案,让每位校长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充分尊重了校长专业发展历程中的个体差异性,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了学习的主体,从而满足校长个性化学习的诉求,实现学习化人生。
(二)有利于解决培训缺乏有效性的问题
培训的有效性是指培训活动要帮助参训校长解决工作中面对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比较注重“高、大、全”式的理论培训,对是否能解决校长面临的实际问题考虑不多,对培训成果的转化也基本不涉及。这是“培训机构强权论”的体现,只要培训机构开展了培训活动就等于完成了任务,参训者是否有发展与己无关,必然导致“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不知咋动”的局面。英国培训专家罗杰·贝内特(Roger Bennett)认为:现代培训者要承担培训管理者、提供者、实施者、创新者、咨询顾问等五种角色,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应担当起咨询顾问的角色。该角色在于帮助参训者评估和分析所在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因此,建立自主选学机制,让参训校长选择能担当起自己咨询顾问角色的培训教师,使培训教师成为校长的参谋和助手,参与和引领学校的组织变革,从而实现培训成果的有效转化。
(三)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和重复培训问题
工学矛盾突出是校长培训长期难以解决的痼疾。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总揽学校全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学校人事、财务、教学、后勤、安全等事务,不可能把参加培训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只能是忙里偷闲挤出时间来参加学习。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国家、省、市、县四级培训机构还存在协调不够、沟通不畅的问题,在骨干校长培训上长期存在重复培训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正常的管理工作。建立自主选学机制,校长根据自身工作日程来安排参训时间,以此来妥善解决工学矛盾,实现由“因工作没时间学”向“有计划选时间学”的转变。
(四)有利于解决参训者学习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更多地是体现组织意志,而校长的自身需求则居于“从属”地位,“被培训”的情况比较普遍。同时,高强度、快节奏的“外赋性”培训内容,常常使校长难以完全理解、消化、吸收和运用,成了囫囵吞枣的异物。这种培训使校长的主动学习意识处于一种被“抑制”状态,极易产生“人在班上、心在室外”的“虚学”“浮学”“代学”“假学”“厌学”等现象。建立自主选学机制,把学习主动权还给校长,让他们不得不主动思考“学什么、怎么学、在哪学、向谁学”等问题,使其对学习过程有规划、有掌控,从而让学习从“外压”变为“内驱”,从“负担”变为“需求”,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极大地激发了校长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有利于增强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过去,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校长培训通常不做需求分析,广大校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性的学习诉求被简单化和抽象化,拥有怎样的师资就提供怎样的课程,培训方案往往大同小异,培训形式基本一致,最后自己评估自己,培训质量不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建立自主选学机制,中小学校长培训任务面向社会向有资质的机构全面开放,打破了行业内、区域内的自我封闭,终结了校长培训“外无压力、内无动力”的局面。参训校长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项目,选课人数的多少直接体现出培训机构教学质量的好坏和校长对培训效果的满意程度。培训机构为了维持生存与发展,必然不断开发优质学习资源,千方百计聘请优质师资,精挑细选教材讲义,创新有效教学方法,体现更加周到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学员参加学习。这无疑对提高培训质量大有裨益,同时也增强了培训机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自主选学”机制的操作流程
校长培训“自主选学”机制的操作流程,要求结构简单、职责明确、运行顺畅、反馈及时、便捷有效,当前应做好“供、选、教、管”等方面的工作。
(一)调研培训需求
调研培训需求是构建自主选学机制的首要环节,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的前提,也是开展培训评估的基础。培训需求可分为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三类。组织需求体现党和国家对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岗位需求体现不同区域、层次、类型、职位的校长对学习的期盼;个人发展需求则是由于参训校长个人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不同而产生的学习愿望。
培训需求分析常采用绩效差距法、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学员座谈、结业学员回访、关键事件法等方法。近年来,绩效差距法受到业界的普遍推崇,效果较好。绩效差距法一般分为三个步骤[4]:第一步,找出校长所在学校或个人绩效差距。包括校长工作岗位要求的绩效标准与校长实际工作绩效之间的差距,以及学校发展战略或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的校长能力与校长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第二步,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发现了绩效差距的存在,并不等于完成了培训需求分析,还必须寻找差距的原因,因为不是所有的绩效差距都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去消弭。第三步,确定解决方案,产生培训需求。找出了差距原因,就能判断是否采用培训方式去消除差距。如果采用培训途径,这种绩效差距就是培训需求。
(二)编制与发布“选学菜单”
1.精挑“选学专题”
培训调研中掌握的大量需求信息,为校长培训机构编制“选学专题”提供了基本依据。培训机构应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将教育行政部门的愿望以及校长最希望了解的知识、最渴望掌握的理论、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整合起来,纳入拟开设的培训专题目录中。一般而言,每个专题培训时间为半天,即3-4个学时。
2.编制“选学模块”
培训专题修改完善后,将相近的几个专题整合起来形成“选学模块”。一般而言,一个“选学模块”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培训机构应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关心的中心工作设置为“选学模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校长培训工作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任务。同时,要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设置“选学模块”,敏锐把握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教育政策的新调整、教育行政部门的新部署,使校长在第一时间及时把握发展的大趋势,增强工作的方向感。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可长可短,长则1至2周,短则1-2天。对于培训时间较长的班次,如名校长研修培训,需要将几个“选学模块”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训方案。
3.整合“选学菜单”
教育行政部门将不同的培训机构、不同的培训者设计的“选学模块”或“培训方案”集中起来,组织有关专家综合论证与评审,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方案,然后整理分类,按班次项目编制成学期或年度“选学菜单”。
4.发布“选学公告”
教育行政部门或培训机构,将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有效形式,及时发布选学信息,供校长选择。如浙江省教育厅组织人员专门设计了一个覆盖全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培训的管理软件,给每位教师和校长一个选学编号,记载每个人的基本情况、选学模块、学分登记,以及成长档案等,目前使用效果较好。
(三)校长选培与主管部门审批
校长在收到各培训机构发来的培训信息通知后,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安排,选择适合的机构和培训内容,并及时与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得到许可后方能选择培训项目。校长在选择培训项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5]:
1.培训机构的声誉与特长
具有良好声誉的校长培训机构,一般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有优秀卓越的培训师资、以人为本的培训文化、较高的科研水平,其培训质量是可以保证的。同时,这些机构为了维护自己培训品牌的顾客忠诚度,也不会因为蝇头小利的事情而自毁声誉。因此,校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对于全面提升个体综合素质的培训机构是首选。当然,优秀的培训机构也不是每个项目都出类拔萃,名气不大的培训机构也有自己特长项目,这些项目对于解决校长实际问题比较实用,也符合校长多样化选择的诉求。因此,校长在选择解决具有疑难问题的项目时,最好选择具有该项目特长的培训机构,而不一定是大品牌的机构。
2.培训师资的专业化程度
专业化的培训师资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对于培训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具有决定作用。对于一个培训机构来说,供养专职培训师资需要较大的成本,因此很多培训机构只有营销队伍,并没有自己的核心师资。校长在选择培训机构的时候,应该对其培训师资有一个基本的评估。如果培训机构没有自己的专业团队一般不要选,因为培训质量得不到任何保证。具有良好声誉的培训机构,培训师资是他们的招牌,大多数参训者也是直奔名师而来的。
目前,培训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校教授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在理论方面有相当的造诣,讲课条理清晰,旁征博引,引用的案例也很精彩。但由于没有在中小学工作过,对于学校实际问题很难给出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对策和方案,受欢迎程度逐步降低。另一类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或中小学名优校长,他们有多年的管理经验,对实践问题能够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和办法,比较受学员欢迎。但他们理论知识欠缺,看问题不够深远,容易就事论事。因此,一个好的培训项目应该兼顾二者的有机结合。好的培训师资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一个培训机构具备如此实力的培训大师领衔,其培训实力就不容小觑。
3.培训价格的可接受性
由于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差异,不同的培训机构会有不同的价格。一般而言,校长培训项目的价格都要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和物价部门的审批,不会太离谱。当然,好的培训机构,因为授课教师水平高,参观考察的名优学校多,培训服务经验丰富,课程质量有保证,价格可能要贵一些,但也不太会超过校长难以承受的程度。因此,校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价格太高或太低的项目,一般都是有猫腻的,讲得好是运气,讲得差也只能自认倒霉,这种项目最好不要选。钱是小事,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是大事。
4.培训后的跟踪服务水平
转化培训成果,提高参训校长所在学校的办学水平才是培训的终极目的。一般而言,大多数培训机构都会承诺帮助参训校长实现所在学校的发展,但缺乏一套具体的服务流程兑现这种承诺。事实上,优秀的培训机构提供的跟踪服务完全是一个小型的咨询项目,但并不是所有的培训机构都具备这样的师资和咨询能力。因此,校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与培训机构协商,双方达成共识,最好是有跟踪服务的书面协议,这样可使整个培训活动成为了一所学校的改进活动,从而放大培训的有效性。
5.与“区本培训”有机结合
一般认为,校长参加本地区组织的培训可能比较灵活些。从时间上看,“区本培训”可以完全根据校长的时间安排来确定,而“区外培训”则相对受限制;从课程上讲,“区本培训”的课程是度身定做,而“区外培训”的课程则较通用化;从成本上说,“区外培训”一般都比“区本培训”要高一些。因此,校长在选择培训时,应将参加“区外培训”与本地区组织的“区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文化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核心的内容体现,其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特有内涵,还记录了一段历史的精髓。依据其本身的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受众的历史文化情怀,以适当的宣传和传统工艺继承的必要性引起广大消费者共鸣,同时,在此基础上赋予消费者积极的观念。其次,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化及特殊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有效深入人心的关键,以此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具有一定积累与沉淀的基础,并且赋予了文化遗产价值方面更加深刻的意义,这样便可以再营造氛围中搭建一个文化平台,更促进了消费者在旅行中的全面体验感受,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发展构建了更加完全且先进的定义。
(四)培训机构组织实施
1.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方法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综合运用参与式、案例式、情境模拟式、体验式、研究式、咨询式、演讲式、答辩式、网上论坛、教练技术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把校长培训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程学习,第二阶段是问题处理、学习实践,第三阶段是校长实习[6]。在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培训项目中,十分重视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注重开展案例教学和研讨教学,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研讨式培训,普遍受到校长们的欢迎,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在“自主选学”培训中,培训机构应坚持教学、科研、咨询“三位一体”的培训理念,逐步实现教学、科研、咨询的有机结合。即实现对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与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相结合,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专题研究与决策咨询相结合。
2.注重教学管理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校长培训毕竟是在职学习,需要占用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单位资源,因此,在培训管理上,既要考虑成人学习特点,同时也要兼顾工作需要,求同存异。可考虑引入学时制和学分制,规定校长培训年度必须完成的学时数和学分,以及“各选学模块”的比例,克服双向选择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浙江省教育厅规定,中小学校长每5年必须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其中5年内必须至少参加一次90学时的院校集中培训,其他年度参加院校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其余时间可以参加区本培训和自主研修。在参训过程中,可采用签到制、座签制、巡查制和自主管理等形式,以规范校长的学习行为。
3.强化对参训校长的考核评价
首先,要制订符合“自主选学”特点的校长培训考核评价规定,将考评结果纳入培训档案。其次,对学员考核方式要多种多样,如学员演讲、撰写学校改进计划、课题研究论文、管理案例分析等都可列入考核范畴。第三,培训质量还反映在校长“质”的改变上,即改进学校管理水平,更深层次的培训质量还反映在校长“气质”的改变上,即形成多学、快学、好学、深学的习惯,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自信、对学校负责、对生活乐观,不断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这些深层次的效果,将接受实践的检验和评估。
4.培训后的跟踪调查
跟踪调查是校长培训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所谓跟踪调查,就是对参训校长回到工作岗位后的表现及工作业绩进行追踪调查,其主要内容是培训效果,即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参训校长工作能力的提高程度和培训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度等。培训效果有时很难马上反映出来,所以培训者要有长期跟踪的心理准备。通过跟踪调查,总结培训经验,确定需要调整的内容,为今后修订培训方案打下良好基础。
三、完善中小学校长培训“自主选学”机制的策略
(一)尽快建立“自主选学”现场教学基地
“理论引领、现场示范”这种培训模式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受到广大中小学校长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校长普遍欢迎,但目前全省各地在各具特色的名优中小学建立校长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的数量还不多,质量参差不齐,也缺少相应的标准。因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校长培训“现场教学基地”标准,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估,然后上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逐步把各类“现场教学基地”纳入校长自主选学范围。校长可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自主到感兴趣的现场教学基地跟岗学习。如在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校长“领雁工程”培训中,要求每位校长至少有2周的时间到现场教学基地跟岗学习。这些校长带着各自的学校管理问题,现场参观、现场讨论,增强了校长的理性思考。把课堂搬到了现场,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这些校长再回到课堂,运用理论分析研究这些问题,又进一步深化了现场教学的内容,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有机融合,真正体现学为所需、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二)进一步搭建自主选学多样化的平台
1.增加网络选学的内容
“网上选学”具有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灵活性强、成本低廉的优势,因此,中小学校长的知识培训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来完成,然后再集中讨论,进一步深入网络学习的内容。如杭州市建立了“干部学习新干线”,大力开展数字化自主选学工作,有4万多名干部成为注册学员,已有99.85%的干部完成了规定的选学培训要求。宁波市依托“宁波干部网上学院”提供60余门精品课程,由学员自行选择1/3进行学习[7]。这些有效方式都可以借鉴到我们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中,通过网上课堂开展网络自主选学,以适应现代培训发展的新趋势。
2.增设省外或海外自主选学培训基地
近年来,浙江省在国内著名高校和教育发达地区增设了许多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全省中小学校长在省教育厅认可的培训机构自主选课,学分都予以承认。目前看来,省外基地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具有办学特色的现场教学基地。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校长提高的要求看,增设海外培训基地势在必行。虽然浙江省已在长三角名校长培训中建立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培训基地、德国巴州迪林根教育学院培训基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培训基地,但面还不够宽、形式也不够多样,达不到全省2万余名中小学校长自主选学的要求。因此,“十二五”期间,建立校长海外自主选学基地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进一步向社会培训机构开放
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向教育领域内的机构开放,由于校长管理工作的综合性,需要提升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因此,校长培训也应向有资质的非教育类培训机构开放,以增加自主选择的多样性。如校长参加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人文大讲堂、管理学讲座、经济社会类专题,甚至是选修世界名校网上公开课等都可以以学分形式记入个人学习档案,以丰富学习内容。
(三)加强对校长自主选学的监督与管理
1.推行校长培训项目管理
校长培训实行项目管理已是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使培训项目更好地满足校长自主选学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制定《校长培训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对培训项目的确定、实施、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为保证自主选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自主选学指导机制
校长培训“自主选学”不等于“自由放学”。“自主选学”比传统的“组织调训”管理头绪更多,对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投入的精力和资金更多,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针对目前校长培训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建立自主选学指导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管理力度,规范校长自主选学的必修内容、选学时间以及经费使用额度;培训机构要结合校长岗位需要、自身特点和重点培养方向,推行精细化管理,确保自主选学有效顺利进行,逐步提升自主选学的质量和效果。广大中小学校长也要自觉克服“自主选学就是自由放学”的片面认识,在统筹协调下选择培训。
3.完善校长培训学分登记办法
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出台《校长培训学分登记与管理办法》,对校长参加经组织批准的各类学历学位教育,经组织认定的专题讲座、网上学习、撰写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编写著作、到校长培训班授课等进行统一的学分管理,以调动校长自主选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展校长培训工作绩效评估
校长培训工作绩效评估,主要是对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培训效果、培训跟踪服务等方面的事实描述与价值判断。评估结果既是对本次培训工作的检查与监督,也是为下次申报和审批培训项目提供重要依据。对于连续两次未能达到培训目标的培训项目和机构,一般不再审批实施;对于连续两次以上评估为优秀的培训项目和机构,下次可以免检。通过评估,可以确保校长自主选学的质量和效益。
[1]王长乐.教育机制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2.
[2]肖远军.浙江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2):60.
[3]黄键,熊燕.培训师:21 世纪的职业新宠[J].教育发展研究,2005(3):45.
[4]潘书阁.一种有效的培训需求评估法:工作绩效分析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2(8):46.
[5]熊凌.选择培训供应商六步法[J].现代企业教育,2006(11):56.
[6]王铁军.校长培训是一种选择式的培训[J].校长阅刊,2005(2):32.
[7]劳泓,金国强,黄增荣.干部教育体制内自主选学研究[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4):81.
Discussion on Training Mechanism of Autonomous Choice b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rincipal
XIAO Yuanjun
(Education School,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China)
To establish a training mechanism of autonomous choice b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rincipals is one of the pilot reform projects.It can help solve the problems of pertinency,effectivenes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work and study in the training of school principals.For now,we must clearly defines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of supply,choice,teaching and management,set up on-the-spot educational centres,construct diversified platforms,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utonomous choice;training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rincipals;training mechanism
G451.2
A
2095-2074(2011)04-0070-06
2011-06-08
课题项目:浙江省教育厅教师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浙教办师[2010]78号)
肖远军(1964-),男,四川渠县人,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