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优良传统 创造更好明天——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五十周年纪

2011-08-15詹振权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温州办学学院

詹振权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五十年来,领导、教师、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物质条件不断在改善,但艰苦创业、改革创新、工学结合、又红又专、立足市场的传统没变。今天的工贸人秉承上述优良传统,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特色要求,通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实践教学和参与科技应用服务,从1960年招生250名,借用虞师里厂房对面的原广和酱园的两层旧厂房起步,几经迂回曲折,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到今天,已是一所拥有万余师生、较好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为社会首肯、闻名遐迩的高等职业学院。

一、艰苦创业

1960年学校刚创办,当时的办学条件十分困难,没有现成的校舍,就借用虞师里厂房对面的原广和酱园的两层旧厂房(原小南小学旁边)。厂房中有个堆积废料用的大空间,师生们自己动手清场,整出了五个教室;楼上作寝室和办公室;食堂办在洋头下。

1965年学校办在现在的“老三幢”里,由过去的“冶金油库”改建而成。金工班的学生宿舍在厂内,铸工班在冶金新村。大家睡的都是格子铺,十五六个人一个房间,师生生活十分艰苦。

学生早晨起来出早操,持枪跑步一圈。晚上两人一岗,两小时一班,轮流在学校和油库附近巡逻。平时还参加农业劳动,种植蔬菜,收入用以补贴生活。那年台风季节,厂房被大风刮倒了,就在废墟上开辟菜园,种出的菜蔬卖给食堂,以弥补学生伙食费的不足。学生们大多来自农村,肯吃苦,会种地,所以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且气氛不错。

1979年,学校在“一无校舍场地,二无师资人员,三无专项经费,四无教学资料”的情况下重新开办,不等、不靠、不伸手,而是积极开动脑筋,打破常规,为办学创造条件:学校租借了温州市西郊公社上桥村的二个生产队仓库作教室;租借十多间农民的住房作办公用房和学生宿舍;师资不足,就聘用社会上有专长的当代兼课老师;没有教材,教师自己动手编写。1978年3月1日,浙江冶金技工学校首届开学典礼在温州市西郊上桥村小学礼堂举行,省冶金局,省、市劳动局有关部门来函来人表示祝贺,赞扬学校创苦创业精神。

1981年正值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于经费及学生分配等原因,学校面临许多困难。在这段时间内,为贯彻执行“在调整中巩固提高”的方针,学校着重抓勤俭办学,抓教学质量的提高,灵活设置工种专业,扩大培训范围,以适应调整时期工矿企业生产的需要。

八十年代的温州商品经济崛起,直接冲击着教职工队伍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社会上的“金钱万能”、“读书无用”、“攀比风”、“高消费”不时冲击着校园;不埋怨,不放弃,而是面对客观形势,扎实工作、勇于改革,终于度过难关迎来春天。

1999年,作为一所技校,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为了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按照高职学院的标准来衡量,面临的仍然是一系列难以逾越的困难:面积太小、资金不足、设备陈旧、队伍落后……全校师生员工还是群策群力,发挥群众智慧,迎着困难而上:通过资产重组,形成了厂校共建、优势互补的办学格局,使原温州冶金机械厂这个老牌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机制转换而走出困境;学院由此也由此获得了优越的发展条件,迈上了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之路。

二、改革创新

学院的发展过程就是她的改革创新过程。

八十年代中期,原来依托于计划经济的技工学校面临着办学经费、招生生源、服务对象、专业设置、队伍建设等诸多问题。为了使技工学校在体制改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全校上下认识到必须抓机遇,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为指针,调整学校的规模、专业、学制和编制,整顿思想、机构和队伍,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封闭的办学模式转换为多种功能齐备的综合性结构,确定“立足本系统,面向全社会,多种形式办学,提高办学效益”的办学思路,并大胆进行了教学、管理、办学三大体制的改革。学校开始构建面向市场、依靠社会、服务经济的开放型办学体制。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自八十年代起,学院就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调整了教学计划,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训一周轮换制,侧重于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把基本功训练作为教学质量的重点,充实了实习师资队伍,使基本功训练正规化、课堂化;实行了预分配实习,将进入最后学年的学生定向预分配到有关厂矿,并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和厂矿实际实行“三包五定”;严格教学管理,认真做好教学检查工作,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认真制订教研活动计划,积极参加学校和省市主管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采取学生调查评分和教学管理人员检查打分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进行每学期一次的教学质量评估,评分结果与当月课时奖真接挂钩。系列改革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十·五”期间,学院就高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以技术学科与职业能力双导向的高职课程新体系,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校内课程实验、仿真实训与校外综合实习、社会实践并驾齐驱、相互统一。

近几年学院启动了“项目课程”的改革,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项目学习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经过三年建设,现已开发并实施28门项目课程,各专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项目课程体系。

改革管理制度和办学体制。1989年开始,学校认真学习并吸收国内外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首先改革了分配制度。坚持分配向教学一线倾斜和严格考核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对行政人员实行考勤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对教师实行课时和质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考核结果拉开档次,有效地克服了“大锅饭”现象。

1992年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和“五定”即定编、定岗、定目标、定职责、定待遇。形成公平竟争、优胜劣汰、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在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的同时,学校把学生的德育工作和校风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使校风建设主题化、系统化、规范化。

学校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在抓好教学质量、保证教育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努力实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构建新型办学体制。以学校为依托的办学实体、以生产经营为重点的经济实体、信息咨询服务实体等三种类型的校办产业应运而生,它们与学校教学发展紧密相联,方向明确,效益高,增强了学校我自我发展能力。

学校在开办校办产业的同时,及时抓住机遇,冲破封闭的办学模式,以学校的自身力量为主体,面向社会,多方联系,联合办学,优势互补,共育人才,实现办学社会化:与嘉兴冶金机械厂职工中专、温州冶金厂、温州电业局、公交公司、温州港务局、交警支队、乐清县劳动局等单位联办各种类型的教学班和培训班,应市场之所需和所急。1993年至1995年,共为社会培养各类技术人才2万余人。

1994年,学校在后勤服务方面也试行了社会化管理,不但减轻了学校的管理压力,也改善了后勤服务的质量。2002年学院正式建立以后,包括体制、管理、教育、教学等全方位的改革更推动了学院的全面发展,造就了今天的事业繁荣局面。

三、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近几年来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学校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960年学校初创时,学生们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劳动时“师傅一对一地教和学生一对一地学”,可见“工学结合”在半个世纪前已初露端倪。

八十年代初,“铸造”班的学生已能够独立完成几何形状比较复杂的三盖箱的机械零件造型;“锻工”班的仑锤从800锤到2000锤,在炼好基本功的基础上,会进行抱打、仑打、掌钳、司炉、拔厂、敦粗、冲孔等技术操作;在第一学期实习考试时,每人锻打了一把c620车床用的75强力车刀的刀片。这是“工学结合”出成果的时期。

在新世纪里,“工学结合”有了新的发展。学院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依靠学院举办主体杭钢集团的行业优势,同时又发挥自身的实力,依托学院专业举办企业实体,大胆创新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实践形式,使学校与企业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既具有行业特色,又具有温州区域特色的“校企一体”新模式。这种模式形成了四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

与主办单位杭钢集团的合作,共同进行材料成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冶金类相关专业建设,并开展订单培养、在职培训,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投资或控股的下属经济实体13个,涉及技术应用、高新技术研发、人才服务、房产开发、体育、文化创意等多种产业,为多个相关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提供条件,促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全面落实;

以场地、设备、技术、项目、品牌等优势资源吸引天一角酒店、国豪汽车广场、华鸿和康恒两家汽车4S店、蓝登图书广场等12家当地知名企业入校,合作建成了鞋类、视光、汽车、印刷、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26个校内专业生产性实训中心。

与中国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康奈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进一步创新学院和企业实质合作的新模式:与海外上市公司——中国瑞立集团合作成立瑞立机电学院,共同实施机电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与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中国·忠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等合作建设“三大园区”等。

通过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企业,实施“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合一、课堂教学与顶岗实训合一、实训基地与企业现场合一、学校办学与企业运作合一,把“工学结合”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四、又红又专

“又红又专”是个打上时代印记的术语,今天已少有使用。但是学院一贯强调的德育、智育并重,政治与技术的不可偏废的精神仍是个宝贵的传统和财富。

据校友们回忆,1960年学院前身“温州动力机厂技校”开学的第一天,当时的王振中校长就给学生们讲厂史,讲校史,忆苦思甜,要求同学们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

八十年代的冶金技校复校伊始,在重视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的同时,就建立了专门的思想教育组织,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组织整党学习,开展增强党性教育和彻底否定“文革”教育,纠正不正之风,端正业务指导思想,取得积极效果。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收看曲啸、英模报告团的录象报告,进行以刑法和校纪校规为重点的法制教育,邀请优秀校友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思想教育,开展“四有”新人演讲会,校园出现全新的气象。

2002年,学院召开党建暨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汇聚一堂进行专题研究。接着“洞头保卫战纪念碑”捐建仪式在学院举行,学院捐款70万,由温州冶金房开公司负责承建纪念碑和大型浮雕。老战士代表为我院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报告会。2003年,省高校思政工作督查组来院检查工作,督查组专家对我院思政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5年,学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展开。学院与泰顺县横坑乡坑头村结成成了文明共建单位,并向该村捐赠电脑一台,图书667册,帮助其建立乡村图书馆、阅览室等。2006年,我院先后举办“八荣八耻”知识竞赛,“充实自己,服务大家”的团学干部培训班,在温州市救助站建立爱心服务基地。

2007年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暨平安校园建设表彰会上,我院被授予文明办网示范单位称号,“刘基文化”网站被授予优秀教育网站称号。学生党员在“党员之家”召开了“如何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专题研讨会。20余名师生赴永嘉巽宅镇小坑村开展“种文化”活动。

2008年是我院思政建设取得成果的一年。我院学生郭晓敏成功当选共青团全国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教育厅思政理论课建设督查组来我院,对近几年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进行了检查和评估。督查组认为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学生思政创新活动取得重大突破。

五、与市场对接

学院创办之时,学院借鉴资本运营的经营理念,建立自主经营的办学模式,统筹厂、校资源,优化配置,使学院不但成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个中心,而且成为实业开发、技术服务、劳动力转换的综合性基地。

在学院投资举办其他相关产业以及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中,学院为了理顺产业管理体制,按公司法组建集管理、经营、开发为一体的,具法人资格、独立核算、自行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的企业性质的校办产业实体:采用学校控股,吸收教职工持股建立以资本经营为主体的资产价值形式的管理模式,顺应了市场经济,保障了企业的正常发展;通过资产重组,校、企之间形成了新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学院为一级法人主体,打破原企业国有产权制度,统筹内部各种资源,重组或新建了温州冶金集团、温州冶金房开公司等依托学院的企业、经济实体,使学院成为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实业开发的综合性基地。

为使厂校互补共建的办学模式优势得以更有效发挥,学院利用冶金集团闲置厂房改造建设校内相关专业的实训基地;从生产、管理一线抽调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优化了专业师资队伍结构;部分教学过程在企业进行,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通过专业建设与院内产业发展紧密整合,学校科研成果渗透,帮助企业解决了设备、工艺上存在的技术问题。

学院的产业服务不仅把专业教学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满足校内教学需要的基础上,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而且和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十五期间,学院建立了16个技术服务中心,其中有13个是建立在先进制造技术前沿的中心,包括:中国鞋都技术中心,温州市眼镜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温州印刷行业研究中心,快速成形快速模具技术服务中心,数字化鞋类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筹),金融机具设备创新服务中心,杭州科研中心,数控技术中心,机动车司法鉴定事务所,轻工产品舒适度研究中心,刘基文化研究所,鞋材实验室,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所,欧姆龙自动化实验室(筹)以及北京科研中心。把专业教学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满足校内教学需要的基础上,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

学院还与国内外名校合作,围绕温州经济支柱的轻工产品开展研究。2003年,温州提出要打造国际型轻工城的战略目标。学院瞄准了温州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发展趋势,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断创新合作方式。在“共赢”理念下与有关部门与温州眼镜商会合作共同创建温州市眼镜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与温州市印刷行业协会合作创建印刷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与温州市金融设备行业协会合作筹建金融设备技术服务中心,与上海富奇凡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筹建快速成形快速模具技术中心等合作项目。

开展合作项目,为企业发展与经济转型提供技术、创意服务。2006年推进科技应用服务工程;2007年开展旅游地产与文化旅游品牌策划,召开中国(温州)民间工艺美术学术论坛,拯救传统工艺美术瓯绣、瓯塑,成立台湾研究所,推动温州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区;2008年浙江创意园启动及温州创意产业协会成立;2009年推出三大园区建设,更把对企业的发展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产业技术服务获得了良好教育效应与社会效应。

曾经的传统为今天的发展作了坚实的铺垫,今天使以往的传统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我相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温州办学学院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温州,诗意的黄昏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难忘九二温州行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