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初探
2011-08-15冯世基
冯世基
(闽江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福建福州350007)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初探
冯世基
(闽江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福建福州350007)
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随着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随之出现的网络学习社区将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阵地。文章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及网络学习社区的优势特征,探析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的内涵,并分析其功能定位,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日趋明显。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呼声的日益高涨及其发展的日益深入,教师正面临着信息化带来的新挑战。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自我专业成长成为了热点问题。传统的教师培训等途径存在许多局限性,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整合教师教育与信息技术,谋求一种新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工具或平台,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点。
一、教师专业发展传统途径的局限性
学者余文森指出,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这些又通过教师培训、学历提升、校本研修、实践反思等途径进行:培训讲座是教师能力提升最直接的方式,学历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长久的福利,校本研修——构建教师实践共同体是教师自然合作文化的有效载体,实践反思是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超越经验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这些传统的发展途径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支持,教师可以根据个人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调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这些传统的途径存在以下局限性。
1.忽略教师的主体性和差异性
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大多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群学的形式,教师成为“被教育者”。然而,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自自身的内在需要,教师应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同时,教师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纯粹依靠外力推动的教师专业化可能在短时间内能看到一定的效果,但并不一定能够促进教师个体的长期成长。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自我导向、自我驱动的结果。只有尊重教师的个体性、主体性、差异性,才能保证其专业发展。
2.时间不易调控,无法长期跟踪
培训、讲座或是教研会议时间相对集中,需要大多数教师有相同的空闲时间,但由于各学校的教学任务不同,各学科的课时安排不同,大范围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比较困难。另外,大多数培训往往在节假日进行,导致教师形成一定的排斥心理,加之培训时间短、学习负担比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培训效果受到影响。学习是一个长期认知的过程,教师专业的成长需要长期跟踪,它是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的,是与各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
3.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教师专业成长两极分化严重
农村与城市的地区差异、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水平差异,这些差异所带来的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传统的同行互助、个人反思很难大范围地共享到各地资源,专家培训虽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区域的局限,但由于其组织困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共享问题。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时代前进的步伐,落后地区如果不紧跟时代的节奏,马太效应就会越来越明显,两极分化会愈加严重。因此,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各地教师共同成长的根本保障。
4.横向学科间交流困难
另外,无论是专家培训还是写反思日记,或是教研组活动,几乎都局限在同一学科内,举行跨学科的相关活动由于受时间、空间限制也不切实际,教师很难按需了解其它学科知识,因此教师专业成长容易陷入片面性、局限性。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联系紧密,适当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传统途径中,教师要突破学科的局限、实现点到面的提升是比较困难的。
5.无法突破隐性的教师竞争,同行共享互助困难
教师之间存在着隐性竞争,资源的获取困难强化了教师的竞争意识,而竞争心理又弱化了教师知识分享的意愿,因此造成同行互助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交流协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因此,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形成一种以合作、探究为核心的专业发展环境,改变教师的专业个人主义和专业保守主义思想,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由上述分析可见,教师专业成长的传统途径有着许多优势的同时还存在诸多局限性,如何弥补这些不足,让教师可持续地学习成长,是一个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它也为教师学习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网络学习社区优势特征
社区是人们日渐形成的稳定的生活环境,它以其整体的优势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好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学习社区是网络技术与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将学习社区的理论方法与网络学习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应用范式。这里的网络学习社区的范畴由学习环境和学习共同体两个部分组成,它关注人际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子环境与子环境的关系等,涉及范围广泛,是对教师群体学习全方位的考虑;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强调自觉性和社会性,非常适合教师群体的学习与成长。
网络学习社区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形式,具有以下优势:
1.个体性与整体性结合
网络学习社区的学习者来自遍布各地的网络终端用户,因共同目标、共同兴趣或是共同任务集聚,形成相互协作的学习团体,又称学习共同体。物理上,他们是各个空间和时间上独立的个体,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整体上,众多独立的学习者通过网络链接形成了学习共同体,依托各种各样的平台进行交互,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网络使学习者变独学为群学,通过集体的力量,促使个体更好地发展。
2.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
网络具有分布性、开放性、松散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网络学习社区呈现多样性,表现为参与者多样性、信息资源多样性、学习方式多样性等。然而,网络通过其强大的超链接功能,将这些松散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者整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管理、合理的建构,使多样性得到了统一。一方面减少了资源重复建设的浪费,另一方面,用户可以更加便捷地利用共享资源,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
3.平等性与层级性结合
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用户表现出“不真实”,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让用户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社区活动,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从另一层面上看,成员的社区活动又是重新分层级的,一方面,为了方便管理相关的网络行为,对参与者进行了权限等级划分;另一方面,网络学习者随着参与度及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也表现为“新生——熟手——专家”的成长过程。网络学习社区的平等性与层级性相结合,体现了社区“以学识论英雄”的评判优势。
4.自主性与协作性结合
网络学习社区提供了诸如博客、电子档案袋等各类自主管理平台,方便学习者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合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个人的学习管理。而网络学习社区中的论坛、博客群、QQ群等模块则为学习者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留言、跟帖等可以实现用户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网络学习社区的自主性与协作性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学习方式。
5.动态性与平衡性结合
网络学习社区的人员、资源都具有动态性。社区成员的构成和数量都是动态的,随着社区影响力、凝聚力的变化,成员的流动也随之而来。资源是社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的建设必须保证资源的及时更新,从而维持社区系统的动态循环发展。然而,如果把网络学习社区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这种人员、资源的动态变化又是相对稳定的,正是这种稳定的能量流入流出,保证了系统的平衡,维持了系统的生命,从而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的含义及特征
由此,笔者将教师专业发展与网络学习社区二者结合,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希望借助网络技术,谋求一条新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基于前面的网络学习社区的特点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及需求,笔者将“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表述为:一种利用网络交互技术构建的面向教师的网络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可以获取学习资源,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管理,同时可以与其他助学者、参与者组成虚拟学习群体,围绕共同的主题展开交互学习,从而促进社区内的学术交往、情感交流、知识建构与集体智慧的全面发展。
根据前文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优势特征分析,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拥有以下特征:以学习和发展为基本目的;拥有教师们共同感兴趣的学习主题;由不同地域的教师用户组成;以网络信息工具为支撑,包括资源查询与管理工具、通讯交流工具、协作工具以及认知工具等;享有广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主要是以网络多媒体、交互性和分布式为特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也包括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指导者、教师同行等人力资源。
四、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的功能定位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是从社区的概念出发,将教师教育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社区的建设应该针对教师成员的学习特点,从其构成要素和特点出发,兼顾社区组织管理特点,明确其功能定位,从而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提供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形成自主互助的人际交往,建设人性化的网络社区学习环境,以取得显著的网络社区学习成效。
结合教师角色的特殊需求及网络学习社区的功能特征,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的功能定位如下:
1.共享性——知识分享的途径
共享性是网络最基本的特性,基于网络的学习社区为资源的全方位共享提供了途径,从而为教师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网络社区的共享性是跨越地域、超越时空的,它在横向上网罗各地的信息资源,在纵向上积累各时期的经验成果,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因此,社区的建设应充分发挥网络的共享优势,建立合理的资源管理模式,针对教师工作与学习的需求,选择恰当的资源,剔除干扰因素,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学习性——知识管理的工具
网络存在各类社区,本文的社区不同于其它娱乐性或游戏性社区,它的根本立足点是教师的学习,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学习环境。一方面,社区应为教师提供大量目录清晰的知识信息,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知识进行学习;另一方面,社区又应为教师提供诸如博客、电子档案袋、空间等相关的学习管理工具,提供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的功能。
3.协作性——学术交流的平台
作为面向教师群体的网络社区,教师的社区学习应具有协作性。教师通过网络相互关联、相互协作,共同解决教育难题。另外,学术交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社区应为教师的学术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教师社区的学术交流是进行观点和思想碰撞的过程,不一定都为寻求“共识”,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启发,甚至讲究发现 “思维的不一致”,目的在于启发教师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考,从而凝聚集体智慧。
4.情感性——人际交往的场所
网络学习社区由于它的虚拟性、自由性、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现实社区中人际交往的心理隔阂。教师网络社区中的学术交往是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其参与行为伴随着各种情感体验,弥补了现实社区中人们不敢或不愿交往的不足。网络信息的人际互动是建立在信任机制、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师网络学习社区应具有促进成员情感交流、培育社区学术理念、营造社区文化氛围的功能。
5.实践性——行动反思的舞台
教师是行动研究者,是教育理论的践行者,大量的知识来源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社区应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提供博客、论坛等工具。这些工具不仅方便教师撰写反思日志,也有利于教师对各类反思成果进行管理,促进内隐知识的外显化。同时网络的开放交互性让教师的反思更加广泛、深入,其他教师通过看博、留言、讨论等方式,一起参与到反思活动中,使原本个人的反思变成集体反思,提升了经验的价值,使经验知识更具普遍性。网络社区的反思学习是个人反思、集体反思概括性判断实践检验的一个循环的过程。
6.科研性——教育创新的基地
教师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者,是教学思想的一线执行者,他使教育教学创新更具实践性、科学性,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因此,教师的学习应是研究者的学习。教师的社区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获取知识、下载资源的层面,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问题讨论、交流互动的行为活动,努力去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难题,借助平台开放交互的特点,集思广益,运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育教学创新。
7.可持续性——终身教育的航班
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可归结为教师个体的成长,伴随着教师成长的一生。传统的培训、讲座只能阶段性地解决问题,并不能满足持续实时的学习需求。随着培训、会议的结束,学习环境也相应失去,一切又渐渐回归培训前的常规状态。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固有的延续性,是循序渐进的,是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网络以其特殊的形式延续了专家的培训及教师论坛,使教师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在教师成长的任何阶段都有机会得到提升,教师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保障。
结束语
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教师专业成长的传统途径存在许多局限性,如时间不易调控,无法长期跟踪,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学习社区的普及,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利用网络能超越时空限制这一优势,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不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也满足了教师继续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的新型教师教育支撑平台,它将是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文对其含义及功能定位进行了初探,重在抛砖引玉,其复杂的社区关系、社区的生存方式等问题都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6.
[2]王建军,黄显华.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2002:85-113.
[3]周跃良等.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
[4]程正彪.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教师信息素养论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5]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3.
[6]马秀峰,李晓飞.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69-72.
[7]徐丽华,吴文胜.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J].教师教育研究,2005,(9):41-44.
[8]白磊.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9):92-95.
[9]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多重内涵之解析与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5):10-15.
[10]韩小强.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特征分析[J].科技广场,2008,(6).
[11]谭敬德,陈清.网络学习社区组成要素分析及其对NLC设计构建的意义[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6).
(编辑:鲁利瑞)
G451.2
A
1673-8454(2011)16-0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