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途径

2011-08-15张爱军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谋利益群众观点利益

张爱军

新时期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途径

张爱军

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哲学根基,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党的宗旨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集中体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前提基础,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核心关键,创新党群沟通机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重要保证。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途径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而其中“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还进一步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前提和关键是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根据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等。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具有一系列根据和必然。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哲学根基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思想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党的一系列理论的哲学根基。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要要素和决定因素。因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特别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重要分界线。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哲学根基。

(二)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人民主体论以先进的世界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因此,我党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作为党获得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早在1943年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就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党的群众路线从哲学认识论角度进行了科学概括,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 (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 (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认识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的过程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的正确与否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从群众中来,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过程,也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则是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加以贯彻落实,也就是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过程。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丰富和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继承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和归宿,是最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忠实地贯彻体现人民的意志,使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因为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确是我党的传家宝。90年来,群众路线不仅是党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党的宗旨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集中体现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所谓宗旨,就是根本的、最高的、统率一切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规定了我党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服务,就是顺应历史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人民群众不是工具和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先进的价值取向。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深厚的理论根基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这一人民主体论价值观的科学基础,在于以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高度自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把人民群众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并坚信真理与人民的利益相一致,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才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政党,才是先进的政党。应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一种高度自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意识,是一种与科学历史观相统一的、顺应人类发展规律的先进价值观。党的宗旨体现着历史规律、客观真理与人民价值的高度统一性。

毛泽东曾经明确提出了真理与人民利益一致这个具有高度理论创造性和实践指导性的命题。他说:“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4]

总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党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先进的价值观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宗旨都决定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使我党成为成熟、自觉和强有力的政党。江泽民曾经全面强调了这一先进性的要求: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5]

二、新形势下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途径

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6]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前提基础

群众观点不会在党员干部头脑中自发形成。各级领导干部加强理论修养,通过科学的理念提升境界,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早在1995年江泽民同志就强调,“对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狠抓一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教育。这个教育抓好了,实事求是之风,艰苦创业之风,勤俭节约之风,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之风,才能大兴起来,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浪费、以权谋私等等歪风,才能扫除掉。”[7]

的确,现在的党员干部,其成长环境与过去大不相同,往往对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缺乏深刻的切身体验。新形势下,在干部来源和干部成份发生变化的同时,经济体制和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变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那种能够直接产生党离不开人民、群众也离不开党的社会条件,都在发生改变。要使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强化教育,使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密切联系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和要求,真正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做到“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8]

(二)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核心关键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9]“‘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

在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归根到底表现为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中,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坚定维护者、真诚服务者。党的事业,归根到底也就是为了人民、发动人民、依靠人民,实现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事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1]中国共产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够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与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和运用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凝聚党心民心。

1.要为最广大人民谋求最根本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一个真正贯彻唯物史观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严肃成熟的党所抱的基本态度,是以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立场为准。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是无产阶级政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显著标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强调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形成以顺乎民意、稳定民心、富民强国为核心内容,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起点和归宿的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2.要统筹兼顾为各阶层人民谋取利益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复杂多样,群众要求社会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与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表达个人利益诉求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我们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毛泽东曾说过:“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13]

3.要通过不断发展为人民谋求更大的利益

人民的利益并不是抽象的和一成不变的,会出现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党的领导责任就是要善于了解分析具体情况,处理好这些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保证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以不断实现。正如胡锦涛指出的:“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在发展。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14]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反映了我党对发展这一至关重要问题的认识。党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发展最符合人民的最大利益,人民更是从现实生活中深深体会到发展是他们的最大利益所在。

(三)坚持清正廉洁、创新党群沟通机制,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重要保证

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防止党在人民利益之外形成特殊利益,是防止党变质的根本保证。对于执政党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背道而驰。

腐败消磨党员意志,瓦解党的队伍,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胡锦涛“七一讲话”强调,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因此,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必须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各级党员干部都应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

同时,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在干部任用机制上,应进一步充分落实人民群众的权力主人翁地位,干部的任用应该充分考量人民群众的意见,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干部任用工作中的贯彻和体现。

在新的发展阶段,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建立健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加强监督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群沟通机制。应根据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坚持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以及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和机制切实保证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另外,还要充分重视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正如胡锦涛“七一讲话”要求的,“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15]

[1][6][8][1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3][4][11][1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1.899.1095.1318.1318.

[5]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1.

[7]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94.

[9][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103.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04—405.

张爱军,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邮政编码250014)

D252

A

1672-6359(2011)04-0065-04

(责任编辑 金刚)

猜你喜欢

谋利益群众观点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为他人谋利益”四种情形的认定问题
“为他人谋利益”四种情形的认定问题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以为人民谋利益为中心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此“谋利益”非彼“谋利益”
利益链与新垄断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现代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