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商文化精神分析
2011-08-15江颖颖
江颖颖
鲁商文化精神分析
江颖颖
植根于齐鲁文化沃土的鲁商,在明清十大商帮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商业气质:在创业过程中他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在商业经营过程中恪守商业伦理道德,诚信经营,科学管理;自己富裕之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博施济众,造福一方百姓。这些可贵的商业精神至今读来仍然令人深深感动。
鲁商;吃苦;诚信;义气
鲁商是我国明清之际赫赫有名的十大商帮之一。植根于齐鲁文化沃土的鲁商在十大商帮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商业文化气质:一方面,鲁商深受儒家文化的濡染,在商业活动中“以德为本,以义为先,以义致利”,诚信正直,大气厚重,在商业界树立了良好口碑;另一方面,鲁商还具有梁山好汉的豪爽侠义风范,他们社会责任感强烈,博施济众,义气当先。基于此,鲁商独特的商业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可贵的商业精神。
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创业之路
十大商帮在自己的商业奋斗过程中都是历经千辛万苦,具备相当的吃苦精神,在这其中鲁商的吃苦精神是最具特色的。在鲁商看来,吃苦不仅仅是能够带来经济上的丰厚回报,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意志和修养在吃苦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他们认为吃苦是一种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是成大事的必经之道。[1]鲁商的这种吃苦能力的形成,既有明清之际“十年九灾”的恶劣自然环境磨炼和先天遗传因素,更有文化、精神的教诲和榜样的力量。[2]圣人孔子在自己50多岁的时候,为了能够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风餐露宿,十分辛苦,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很多弟子都舍他而去,他还被人称作“丧家之犬”。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仍然没有选择放弃,仍然积极奔走,向各国的统治者宣传“仁政”和“礼治”,以期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亚圣孟子更是对于吃苦做了理论概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鲁商的吃苦精神就是以亚圣孟子的教导为理论根据的,是深深植根于山东人心中的一种以吃苦为乐,以吃苦为荣的“苦行主义”信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仍然是现在许多山东人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种埋头苦干,踏实勤奋的精神在鲁商早期创业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国时期的夏仁虎对鲁商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吃苦精神曾经有过非常形象的描述:“北京工商业之实力,昔为山左右人操之,盖汇兑、银号、皮货、干果诸铺皆为山西人。而绸缎、粮食、饭庄皆为山东人。其人数尤众者为老米碓房、水井、淘厕之流,均为鲁籍。盖北京土著多所凭藉,又懒惰不肯执贱业,鲁人勤苦耐劳,取而代之,久遂益树势力矣。”[3]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在北京创业之初的鲁商为了能够积累资金,脚踏实地从底层做起,从事北京人鄙视不愿意干的淘厕、米房、水井等十分辛苦的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之后,许多在京的鲁商渐渐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北京的这段奋斗过程让他们摸清了北京市场的行情,掌握了各种信息。最终鲁商凭借这种肯吃苦踏实勤奋的精神不仅在北京站稳了脚跟而且还控制了北京的绸缎、粮食业、饭庄等行业,形成了自己的商业势力。现在北京不少驰名中外的百年老字号名店比如便宜坊烤鸭店、东兴楼饭庄等许多就是山东人所创。
二、“《论语》+算盘”的经营管理模式
教育家张天麟这样评论山东人:“有两个人在支配着山东人的心灵: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梁山泊的英雄。”受到儒家文化濡染和梁山好汉侠义之气熏陶下的山东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性格:诚实,尚义,好客,豪爽仗义,朴实厚道,胸怀坦荡,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性格反映在商业领域则表现为讲求商业道德,遵守伦理规范,货真价实,注重信誉,不搞欺诈,诚信经营。鲁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在创造经济效益同时时刻铭记先圣的教诲。
(一)讲求货真价实,绝不以次充好
诚信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品质,人无诚信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臼
儿,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孟子对诚信也有论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说明诚信是人人应该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品格,只有具备了诚信的品格,才能够打动人心,从而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山东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普遍具有讲求诚信、敦厚实在的性格。反映在商业领域,则是讲求产品以质量取胜,绝不以次充好,这也往往使鲁商在商业领域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旧中国最大的丝绸经营联合企业—瑞蚨祥的开创者亚圣孟子的后裔孟洛川能使这个小小的绸布店走出山东,发展成为拥有16家分号,垄断京津鲁布业的大型商业联合企业,靠的就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可靠的商业信誉。瑞蚨祥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维护产品的信誉,在验货的时候,都要特别严格的把关,不仅特别注意产品的质量,而且对于花色、长度、宽幅、分量等,都要一一检验。初创时期销售一种双青布,这种布是选用上好的白坯布染制而成,漂染工艺相当严格。刚出染坊的布匹严禁上市,必须包捆好在布窖里存放半年以上,待染料慢慢浸透每根纱线方可出售。这种工艺叫“焖色”。虽然该工艺考究且用时漫长必会影响资金周转,但由于经过这种焖色的布缩水率低,布面平整,不易褪色,深受消费者喜欢,因此这种挑剔而精细的工艺为瑞蚨祥赢得大批客户。[4]清末民国初北京广为流传的民谣“头顶‘盛锡福’,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道出了瑞蚨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道出了瑞蚨祥誉满京城的盛况。百年之后的今日,“瑞蚨祥”三个字依然字字如金。据某瑞蚨祥经理介绍,不少外宾、侨胞和台湾同胞到这里“寻旧”,往往都要买个礼盒,为的就是要“瑞蚨祥”三个字,以唤起亲朋好友对往事的回忆。这就是百年老字号的魅力。[5]诚信做事,诚实做人,这种诚信可靠的商业品格不仅为鲁商事业发展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人们透过鲁商了解淳朴厚道的山东人打开了一扇窗口。
(二)崇仁尚礼,顾客至上的经营管理理念
齐鲁是礼仪之邦的代名词。一提起齐鲁,就有一股儒雅之气扑面而来,齐鲁人也沐浴着一层文质彬彬从容自若的辉光,这是一种精神的气质,是齐鲁文化的整体品格。[6]对于崇仁尚礼的鲁商而言,坚持服务至上的顾客管理理念是经商策略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山东商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更是他们崇仁尚礼的一个主要体现。[7]前文提及的百年老字号瑞蚨祥绸布店不仅是在布匹的质量上有可靠的保证,就是在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方面也是许多商家值得借鉴的楷模。瑞蚨祥在店里伙计培训的过程中就非常严格,对于店员提出明确要求:无论是有钱的还是一般的,无论是买多还是买少,也不论顾客挑多长时间,他们都必须笑脸相赔;对待顾客态度要谦和、忍耐,不得与顾客争吵打架;店员必须注意仪表,无论冬夏,一律穿长服,不得吃葱蒜,不得在顾客面前打扇;不得把找回零钱直接交到买主手里 (需放在柜台);不得用粗词俗语,不得耻笑顾客。[8]顾客进门,笑脸相迎,供应茶水,让顾客在店里慢慢挑选。对于货物要耐心解释,直到顾客满意为止。如果顾客挑选了二三十匹布仍然没有挑选到合适的,店员脸上不允许有丝毫不快之色。而是要向顾客致歉,说备货不足,累顾客白跑一趟。这样的服务态度应该会让现在许多商家汗颜和反思,为什么百年老字号在这么多年之后仍然能够为人所津津乐道,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过硬的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自己产品销售过程良好周到的服务态度中抓住了顾客的“心”。商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心怀“仁”,因为只有心中有“仁”才能表现出外在的“礼”。诚如孔子所说“绘事后素”,只有有了“仁爱”之心才能够表现出恰到好处的“礼”,让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商家真诚与热忱,这样的商家自然会留住许多的“回头客”。
三、具备“好汉”气质,重情重义的鲁商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豪迈英气影响了鲁商的性格:耿直厚道,义气当先,社会责任感强烈。与鲁商打过交道,让人感到他们不狡诈不耍滑头,不会曲意奉迎,不会拐弯抹角;给商品报价或者与别人砍价时,干脆利落,很容易成交。[9]在商业谈判中,鲁商往往将双方的友谊看得很重,宁肯自己吃点小亏,因此与山东商人谈生意很容易成交。一位广东老板深有体会地说:“与山东商人做生意,别的不说,只有两个字:痛快。在其他地方一桩生意谈下来,起码要三天,在这里只要两个小时。谈判中,你会被山东人的耿直和坦率所感动。”[10]
孔子在义利观方面,主张重义轻利,以义取利,要求人们“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鲁商在义利关系方面恪守儒家的义利观,在商业活动中,始终坚持“以义为先,以义致利”,在面对不义之财,面对义与利的选择时,他们会毅然选择道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义”字当头,正道直行,绝不会为了谋利而不择手段。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胶州恰逢大的饥荒,从事运输贸易的商人孙铨恰从关东运回一船粮食,照常理,他本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提高粮价,发一笔灾难财,但他并没有见利忘义,而是减价卖给广大的老百姓。[11]孙铨恰的做法是不见钱眼开,不发“国难财”,是信守义气的鲁商的典型。
鲁商的“好义”还表现在他们具有“济世利民”的商业精神。在山东,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山东人的心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在鲁商身上,就是关注民生,把经商当事业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面对自然灾害,社会动乱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在别人有难时,他们会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在地方公益性建设中,他们会毫不吝惜地出资援助或积极带头倡导。[12]明清之际,齐鲁大地多灾多难,“十年九荒”。据乾隆《黄县志》卷十二《杂志》记载:当时山东黄县有一位“具陶公之才,擅石崇之富,金银粟米之多,登、莱、青无出其右者”的富商王旭。当时山东登、莱、青三州发生水旱灾害,致使三州饥民满地,百姓十分痛苦。王旭对此心中十分难过,便“出粟赈饥于普安寺、黄山馆、真一馆三处,设灶放饭。邑东南赵家庄放米,每口日给米半斤。自冬至至四月初一日止。”由于王旭的救济,使得当地百姓得以度过最困难的严冬。当地的百姓对他十分感激,并流传下一首民谣“天公活一半,王公活一半”。[13]在山东章丘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瑞蚨祥的掌柜孟洛川,奉行“见利思义,为富重仁”的信条,自己的生意红火的同时,不忘记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孟洛川的故乡旧军西临绣江河,绣江河因水涨决口,孟洛川出巨款堵口修堰,河水再无溃漫,乡里的人对他十分的感激。孟洛川还举行过许多惠及百姓的慈善事业,比如在腊月做200套棉衣,用大锅煮粥进行冬赈;夏季做200套单衣,备好茶汤进行夏赈。他还施舍药品,免费为百姓看病。[14]孟洛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来自于齐鲁大地的一代儒商的高尚的商业品格与乐于助人,兼济天下的宽大胸怀,树立了鲁商作为义商的良好形象。
植根于齐鲁大地的鲁商在创业之初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格为他们事业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自己商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恪守商业伦理道德,诚信经营,科学管理,以义致利,使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自己富裕之后,急公好义的鲁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造福一方百姓,从而博得了“义商”的美名。
[1][9][10]李鑫生.鲁商文化与中国商帮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90.79.80.
[2][5][13]涂可国.鲁商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47.169.67.
[3]夏仁虎.市肆·旧京琐记·卷九[A].中华野史(清朝卷五)[C].
[4]李平生.山东老字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65.
[6][11][14]张友谊.鲁商文化与齐鲁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16.115.138.
[7]韩丽.鲁商文化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9.
[8]刘军鲁.商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94.
[12]胡广洲.明清山东商贾精神[D].山东大学,2007.112.
江颖颖,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邮政编码210093)
G122:F718
A
1672-6359(2011)04-0062-03
(责任编辑 曹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