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媒体兴起传统媒体何以应对
2011-08-15刘旭伟
刘旭伟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 066001)
草根媒体兴起传统媒体何以应对
刘旭伟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 066001)
对于大众传媒行业来说,2010年可以称为“微博”年,140字内的简短表述,随时使用手机操作,微博使消息的传播更为迅速、便捷。这是继论坛、博客等形式之后,又一种借助数字技术出现的新型网络媒体形式。以互联网、手机为平台的新兴草根媒体正向传统媒体发出了更有力的挑战,作为传统媒体工作者,该如何应对?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媒体的概念发生深刻的革命,互联网、手机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产物迅速发展,成为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分量的新兴媒体,而在这新兴媒体背后则是拥有强大表达愿望的千千万万“草根”。这种潜藏着巨大影响力的“草根媒体”颠覆了传统大众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群体在传播中的地位。新闻受众从被动的新闻接收者变身成为主动的新闻线索发现者、新闻事件传播者、新闻评论发布者。普通人利用当时当地能够得到的简便传播工具打造自己的传播平台,探讨与自己相关的议题,交流彼此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串联集体的力量展开集体行动,成为传播格局中不可忽视的新力量。近年发生的“广西烟草局长日记”、“南京房管局长抽天价烟”、“浙江医生回扣门”等事件均始肇于网络,由网友最先发现,在网络上公布后引起网民热烈回应,迅速发展成为公共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反应速度明显落后了。还有一些公共事件虽然仍是由传统媒体率先报道,但通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网民的热烈评论,形成不可忽视的舆论,在诸如“许霆案”、“邓玉娇案”等事件中,网络舆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事情最后的结果。
“草根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新闻消息早已不再只依靠职业记者的采访报道得到传播,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记者”。草根们生活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有条件接触到丰富的第一手新闻素材,并有机会成为某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亲历者或目击者,第一个发布突发新闻的不一定来自报纸的记者,可能只是一位玩“微博”的路人;在新闻现场,手提摄像机的不一定是电视台记者,可能是某个爱上网的私家车主。这些草根可以说是“深入第一现场”最有发言权的“记者”,他们可以随时用自己的手机、电脑上网发布信息,其速度绝非需要采访、写作、审稿、排版、印刷的传统媒体能够比拟的。
那么,面对新兴草根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是不是就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坐以待毙了呢?绝非如此,传统媒体也有着“草根媒体”没有的优势。首先,“草根媒体”传播的消息不能完全保证真实性,而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多消息来源未经证实就被广泛传播,有的甚至是编造的假消息。而传统媒体的新闻都是记者经过一线采访后发布的,能够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其次,对很多新闻事件,目前的“草根媒体”大多还停留在传播和人云亦云的浅评阶段,缺乏对事件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调查,也缺乏高站位、多角度的评论和审视。而对事件进行深度调查和报道正是新闻记者的本职工作,相对于“草根媒体”的草率传播,传统媒体工作者能把新闻做精、做细、做深,也能从全局的层面或是多角度观察、探讨新闻事件的内涵和意义;再次,网络给了大众话语权的平台,但凡事有利必有弊,网络舆论也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或利益团体引导、利用,致使网民价值观发生偏差,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传统媒体工作者站出来,还真相于大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应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和学习“草根媒体”的优点,使自己的报道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首先“草根媒体”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新闻源,能够引起网民反应和关注的事件必然具有强大的新闻性,因此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应学会在“草根媒体”中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其次在新闻内容上要学习“草根媒体”的贴近性,选择大众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此外,在新闻形式上多吸收“草根媒体”的优秀语言,做到平民化、大众化、生活化、口语化。善于运用照片、卡通漫画等诠释情节,增强观赏性,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对于传统媒体工作者来说,“草根媒体”的兴起并不是“狼来了”,没有必要惧怕和退缩。发挥传统媒体固有的优势,充分吸收“草根媒体”的营养,把挑战转变成机遇,使传统媒体继续担当起时代引导者的责任,而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仍然会是社会这艘大船的船头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