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报道的标本选择——以“那年那人那事”系列人物报道为例
2011-08-15柴卫华
柴卫华
(石家庄日报社,河北石家庄 050011)
纪念性报道的标本选择
——以“那年那人那事”系列人物报道为例
柴卫华
(石家庄日报社,河北石家庄 050011)
作为日常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纪念性报道正以不同形式呈现在各种媒体。综观纪念性报道的形式,包括以下几类:全景式的回顾报道、综合性的成果报道、亲历者的回忆、图表数字对比等。这些不同的报道形式,都选取不同的着眼点,展现与纪念主体相关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是,如何选取报道的切入点及标本性人物和事件,是报道是否生动准确的关键所在。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石家庄日报》推出了“那年那人那事”系列人物追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来自石家庄本土的10余位标志性人物,带领读者回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标志性事件,在充满细节的个人化叙述之中,展现思想轨迹,还原历史影像,诠释了个人命运系于国家命运的命题。下面就以这组报道为例,谈谈在纪念性报道策划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为什么选择他们——
“那年那人那事”系列人物追访,试图通过追访石家庄改革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标记性人物、标志性事件,打开记忆之门,激励前行之路。
改革开放30年间,石家庄曾经创下诸多辉煌:马胜利、张兴让成为闻名全国的企业家;“撞击反射”的改革模式叫响全国;中国第一张彩票、第一个消费者协会在石家庄诞生……如何在这些厚重的资源中选择标本人物?
我们并没有要求面面俱到,没有在行业这个横面和年代这个纵线逐一遴选,而是依据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标志性事件和年代感这几项要素进行衡量。于是,在我们拟订的采访名单中,有石家庄市的老市长王葆华,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决策者之一,他参与创造的“撞击反射式”改革模式在全国影响巨大;有以“满负荷工作法”蜚声全国、被称为“国企围墙内的变革者”的张兴让;有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消费者协会的新乐县工商局第一任局长袁荣申;有诗人刘章,他的经历从文化层面见证了思想深处的巨大冲击和变革;还有亲身参与创造中国女排“五连冠”神话的国家女排前队长苏惠娟,“女排精神”曾经被称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力量。我们的视线还关注了种粮大户、普通农民张计申,农民工张拥华,80后创富代表人物、有着“财富少年”美誉的泡泡网CEO李想……他们当中,既有改革先锋人物,也有普通草根民众,这些鲜活的“时代标本”有着不同的人生境遇,他们的经历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解说力,站在今天的视角去追访他们三十年来甚或更长一些时段里所历经的细节,更能清晰真实地展现30年的变革。
怎么走近他们——
面对千差万别的采访对象,如何走近他们、倾听他们、打动他们,是一个值得深度探索的大课题。可以说,稿子的成败,一半的功夫在于采访是否成功。
70多岁的张兴让已经退休在家,过着平静闲适的生活。但是,2008年的他却异常忙碌,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前往采访。在数次电话联系的过程中,他都在接受媒体采访。听着他沙哑的声音,心里真是有些不忍。上门采访时,我们带去了一个果篮,以表示关切和问候,也拉近了与他的距离。
80后网络人李想在北京创业,他表示可以通过网络接受采访。为了达到更直接的采访效果,记者赴北京联络李想,但是未果。于是,通过网络邮件传过去采访提纲,问题提了几十个,李想传回“答案”,有详有略,一来一往间,采访在网上进行。这样的方式恰恰契合了李想网络人的职业特征,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交互,展现了现代人与网络的紧密关联。
苏惠娟远在瑞士,而恰在此时,她的丈夫正好来石家庄短期逗留,我们得到了苏惠娟的电话号码和skype(一种网络视频聊天软件)地址。石家庄与瑞士有着7个小时的时差,而瑞士又没有中文输入软件,偏巧MSN又出现故障,我们克服了一个个的困难,记者几次深夜时分守在电脑前,终于完成了采访。加上对住在石家庄的苏惠娟父母和姐姐的采访,细节比较丰满。
农民工张拥华,15岁初中毕业后从农村进城务工,二十多年里,从一个小学徒工,成长为一个专家型的工人,是石钢集团唯一的农民工工段长,2008年荣获全国首届优秀农民工称号,并代表全省优秀农民工到人民大会堂领奖。记者到石钢集团车间采访,目睹张拥华的自信敬业的工作状态,与他的工友、领导交流,看到了改革开放后城乡樊篱的逐步打破对一个农村孩子人生道路的影响。张拥华的人生道路也正是千千万万个进城务工人员的一个代表。
写他们什么——
在对标志性人物进行采访和成稿的过程中,我们仍然本着这样的原则:不求面面俱到。只撷取最关键的节点,进行放大,通过充满细节的“个人化叙述”,展现个人之变与国家之变。
张兴让经历丰富,我们只选取了他创造“满负荷工作法”及发起产供销联合体的这段经历。他的求索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十分难得,成为后来者寻求新突破的铺路石。回首往事,年逾古稀的张兴让依然坚定地说:“历史是一步步走的,改革的第一步最不易,我把第一步迈出去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如果重新来过,也许,我会更顾及环境,把改革的脚步放得慢一些。但最重要的是,如果再有一次机会的话,我绝不会像以前一样轻易放弃,我会坚持到底的。”这些鲜活的话语,成为报道中的亮点。
上世纪80年代的石家庄,一个“包”字被大胆地从农村引入城市,后来被总结为“撞击反射式”城市改革模式。石家庄这个被誉为改革“自学成才”的城市,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相映生辉,成为“南深(圳)北石(家庄)”中的一极。老市长王葆华作为决策者之一,回忆改革之初的境况,记忆犹新。在石家庄造纸厂承包大会上,王葆华讲了一句震动全市的话:全市职工都可自荐承包企业。原来企业领导不积极参加承包自动免职!全市的改革气氛一下子活跃了,拖拉机厂、长征胶鞋厂、棉纺企业等都开始承包,厂领导积极提出承包方案,工人的热情也很高。“许多工人挥舞着手臂在承包大会上高喊‘大锅饭养懒汉,承包了使劲干’”……这些细节正凸显了城市改革的主题。
1969年,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15岁的吕毅华被分配到北道岔饭馆成了一个小杂工。13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小饭馆的小杂工,到石家庄最高级的饭店的副总经理,伴随着石家庄商业企业改革的脉动,吕毅华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跳跃。吕毅华讲述的燕春饭店改革,从创办舞厅、给客房装上门帘开始,这些细节勾起人们对那些特殊年代的回忆,也在回首间看到改革迈出的每一步实属不易。
正定县农民张计申,是国家表彰过的种粮大户。讲起联产承包之前的生活境况,记忆深刻:“不怕你笑话,俺家那时候除了有一年分到过63块钱以外,其他的年景基本就没有分到过钱。村里有好多户分了粮食后就都分不上钱了,而且有的户还得往队里交钱”。2008年10月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明确了土地流转内容。张计申又有了新打算:“原来生怕因各种变动影响土地承包,好多种粮大户都不敢下大本改善耕种环境,现在有了政策支持,俺就敢甩开膀子干了。”这些大实话,透出的却是真道理。
有人说,李白、杜甫和辛弃疾等生于乱世,诗名永传于世,所以“国家不幸诗人幸”。但诗人刘章用50年的文学创作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国家兴,诗人幸。他说:“改革开放30年,作为一个诗人,我的心灵迎着春风开放,我的创作与岁月同步,说不上一步一层天,却在不断地充实着,丰富着,变化着;我的诗写的并不好,可也算得上随心所欲,得心应手。这是时代赋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发乎内心的感受,抒发了改革开放如春风吹拂、令万物复苏的真谛。
在“那年那人那事”系列追访中,这样充满细节的个人化叙述,让读者在似曾相识的经历里,看到了30年改革开放进程的足印以及对每一个体乃至国家的影响。那些人、那些事尽管已经成为历史,却依然鲜活。
(本栏编辑:渔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