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移民、影像专栏新闻看重大主题报道创新
2011-08-15于晓霞
于晓霞
(南阳晚报,河南南阳 473000)
从移民、影像专栏新闻看重大主题报道创新
于晓霞
(南阳晚报,河南南阳 473000)
如果把报道新闻比作做“菜”,那么在读者眼里,重大主题报道这道“菜”往往因选料陈旧、制作方法老套而缺少风味。如何使重大主题报道一改陈旧、正统、沉闷的“面孔”,以轻盈、清新、时尚的姿态出现,从而轻易地激起读者的兴奋度和关注度呢?笔者以为,在新闻报道模式多样化,倡导轻松阅读的今天,重大主题报道也要与时俱进,有道是功夫在诗外,创新报道形式、报道视角要大胆实践,不拘一格。
2009年,《南阳晚报》在庆祝建国60周年、南水北调中线移民搬迁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新闻的报道上,以创新的思维进行策划和报道,使重大主题报道更贴近民众,更具有可读性,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南水北调中线移民搬迁工作的宣传报道上,从7月9日至8月17日,《南阳晚报》推出了“移民·影像”大型系列报道,陆续刊发了《记忆》、《亲情》、《故土》、《风物》、《航道》、《渔家》、《水窖》、《新居》、《大搬迁》九个专题报道,让人感到新风扑面。整组报道就像拍电影,既有细部的特写,又有宏大的广角,充满了立体感;在写作上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散文化的语言,鲜活的内容、细腻的笔法以及悦目的形式让读者眼前一亮。笔者认为,“移民·影像”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一、版式新。“移民·影像”在报道形式上大胆创新,图文并茂,尤其是大量使用图片,发挥图片语言的独特作用。在报道内容上,创新写法,以深刻的立意统揽全局,每篇报道都能做到跨越时空,纵横摆阖,形散而神聚,以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展示了移民的生活和憧憬,诠释了党的移民政策如春风化雨。在版面整体处理上,新颖别致,设计了统一的报眉,各个专题报道版面处理也独具匠心,上部大小图片配合,不同形状的图片穿插,下部大图片衬底,自成风格,大气而不失简约,厚重而不失清秀,精当的文字与生动的图片相得益彰,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二、角度新。南水北调移民报道,是一场新闻大战。《南阳晚报》“移民·影像”系列报道,切入点选的新,抢得了先机。在布局谋篇上,类似专题片,每篇报道以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为支撑,注重细节描述,注重展示移民的心境和生活原生态。《记忆》记述淅川移民半个世纪的历史和巨大的奉献精神;《亲情》通过一个家庭管窥了移民对家乡一草一木深深地眷恋;《故土》娓娓道出了移民的乡愁和新梦,展示他们“是告别也是重生”的博大胸襟;《风物》记述了库区令人惊叹的古楚文化,也挖掘出了我们民族精神“深藏”的根。《渔家》、《航道》以白描手法,还原了移民“靠水吃水”的生活风貌;《水窖》生动地诉说了居住在透水岩地貌移民的独特生活故事;《新居》用新旧对比手法,描述了移民和谐搬迁和美好生活;8月17日《见证移民搬迁》报道则是这一系列报道的扩展和高潮,动用了8个整版,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了“领导关爱”、“依依惜别”、“搬迁花絮”、“盛装迎新”、“为移民办实事”、“移民表心声”等内容,形成了报道的气势、宣传的强势,“让历史铭记那丹江边的光荣与豪迈”!
三、形式新。南阳晚报人在做好南水北调宣传报道的同时,时刻牢记媒体的社会责任,他们不仅是南水北调移民工作的宣传者,也是移民工作的参与者。他们心系移民,独家策划了“我为移民办实事”系列活动,可谓新意迭出。8月12日开始倡仪组织“万朵红花送移民”、“大红对联贴新家”、“迁安情浓两地书”、“浓郁书香伴新居”、“动心牵情话离别”五项活动;8月17日,在首批移民搬迁仪式上,1000朵红花戴在了移民的胸前,350幅对联贴上了移民的新居,10万余本图书送到了移民新的居住地,情真意切的两地书、殷殷话别祝福语也见诸于《南阳晚报》的版面。“光荣花”、“喜庆联”、“两地书”等不仅为移民奉献了南阳晚报人真诚的爱心,也成为《见证移民搬迁》报道的一大亮点,更重要的是在宣传报道中彰显了责任媒体形象和南阳晚报人浓浓的人文关怀。
四、笔触新。《南阳晚报》“移民·影像”系列报道,看上去充满诗情画意,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它的制胜法宝就是记者的笔触新。南水北调移民工作纷繁复杂,可报道的方面太多太多。《南阳晚报》在大体裁宣传策划上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不在泛泛的工作动态报道上争高下,而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细处入手,让记者深入到最基层,把笔触伸向家庭,伸向普通移民,了解移民生活,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愿,通过《故土》、《渔家》、《风物》、《航道》、《水窖》等普普通通而又极具特色的事物和人物,反映移民的情怀,反映和谐搬迁,反映党的移民政策得民心顺民意这一深刻主题。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记者的采访非常深入,他们走山路,趟水路,不顾炎热,进村入户访移民,饱含感情采访,饱醮激情写稿。读一读这一系列报道,故乡情、离别情、迎新情、关爱情、亲情友情尽收心中。情动八方,源于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壮举,也源于记者醮满情感的笔触。他们深入细致的采访,挖掘了移民的内心世界,展现了移民的人格美、精神美、情感美,字里行间洋溢着爱的暖流,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才使得这一系列报道感人、动人、震撼心灵。“移民·影像”系列报道历时月余,刊发图片40余幅,总字数5万余字,从多方面为丹江留影,为移民壮行,具有深远的历史纪实意义。
“移民·影像”系列报道是一次重大战役性报道,也是一次新闻创新的尝试和实践,它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新闻创新要更新观念。新闻工作是时代和社会的先行者,必须时刻把着时代脉博,必须与时俱进,锐意开拓,不断创新报道思路。“移民·影像”在报道思路创新上,就是变媒体本位为受众本位,把移民群众作为报道的主体。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亲民意识,想移民之所想,急移民之所急,报移民之所盼,传达移民的心声和要求。
新闻创新要在“贴近”上下功夫。新闻的富矿在基层,新闻的活力也在群众之中。“移民·影像”报道的记者深入村庄、家庭采访,与移民零距离唠家常,谈搬迁,采访的透,体验的深,新闻素材抓的典型、贴切、鲜活,报道“见人见物见思想”,字里行间充满激情,洋溢感情,富于亲和力和感染力。
新闻创新贵在实践。有了好的报道理念、报道思路,还要勇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到预案先行,部署周密,统筹兼顾。在实践过程中,离不开记者的敬业精神,离不开记者深入的采访、细致的调查,离不开编读之间的良好互动,也离不开编、组、校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作战。“移民·影像”的成功,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