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之比较
2011-08-15刘娟
刘娟
(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古典与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之比较
刘娟
(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收入分配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古典、新古典的收入分配研究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基础之基础。价值理论决定了收入分配理论,本文主要从古典、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入手,比较了其收入分配理论的不同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古典;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
一、古典收入分配理论
1、亚当·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
了解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了解其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里面斯密详细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用劳动说明了人类财富的来源,承认劳动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不过其在《国富论》里面所阐述的劳动概论又是模糊不清、自相矛盾的。在《国富论》里面至少有这么几种观点:第一种,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第二种,交换中购买的劳动(为社会所承认的劳动)决定价值;第三种,工资、利润、地租决定价值。[1]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斯密教条”,一方面,他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且不论是生产中耗费的劳动还是交换中购买的劳动),另一方面,他认为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参与了价值的创造。正是其比较矛盾的价值理论决定了其比较矛盾的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
关于工资理论,斯密认为“在土地尚未私有而资本尚未累计的原始社会状态下,劳动的全部生产物属于劳动者,既无地主也无雇主来同他分享。”在这种状况下,“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2]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的情况下,一方面,生产物依然全部由劳动创造,然而工人的工资不再是生产物的全部,而只是生产物的部分,剩余部分被资本家和地租以利润和地租的形式取得。另一方面,他认为生产物由劳动、资本和地租共同创造,工资仅仅是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价值或者价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剩余部分由资本家和地主按生产要素合法取得。
关于利润理论,斯密一方面认为利润是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的一部分,是高于工人工资而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另一方面,他认为利润是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本的自然报酬,是资本家在生产中垫付必需的生产要素所取得的合法收益,是对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以及让渡资本的使用价值所带来的回报。
关于地租理论,同利润理论一样,斯密一方面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即地主)对工人所创造价值除工资和利润之外的占有。另一方面,他认为地主拥有土地,土地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地租只是地主按照其在生产中所作出的贡献的正当回报,是地主参与分配而不是无偿占有的部分价值。
斯密的主要研究是站在国家的高度,从总体上把握国民财富的增长问题,而其价值理论以及由其派生的收入分配理论则不是其研究的重点,纵然有诸多的不足,但是在整个收入分配理论发展史上还是具有重要的作用。
2、大卫·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李嘉图不仅比较彻底的贯彻了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还为其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把除了劳动以外的不变资本(比如:原料、厂房、设备、工具等)同样作为衡量价值的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其经济理论的核心——收入分配理论。包括“生存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
对于“生存工资”理论,他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按照市场规律来分配的。工人只能获得能够维持自己最低生活保障的工资,这是自然的,也是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旦工资增加,就会导致人口增加,进而又会导致工资降低,人口的这种自然繁殖决定了工人只能获得最低生存工资。
对于利润理论,李嘉图认为:“商品的全部价值只有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构成资本的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3]可见,利润就是商品价值中扣除工资的部分。而利润一旦增多,资本就会增加,进而就会导致利润的下降,所以李嘉图认为,利润在中长期存在一个下降的趋势。
对于地租理论,他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的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是地主不用支付任何代价就可以无偿获得的那部分报酬。具体而言就是商品价值超过工资加利润的余额,是农产品的由最大劳动耗费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超过个别价值之上的超额利润。[4]由于自然规律(李嘉图认为的是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作用,地租会不断增加,而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导致地租只增不降,并且在长期内保持一个上涨的态势。李嘉图把地租看做是超额利润,但是他这里所讨论的仅仅是级差地租。
二、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经济学来说的,在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李嘉图的发展模式的,后被马克思发展为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收入分配理论;而偏离了斯密的发展道路,在继承斯密的基础上,发展并贯彻了生产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边际效用论的萨伊、克拉克和马歇尔,创立了三位一体公式、生产三要素分配论、均衡价格论等等,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1、萨伊的收入分配理论
与李嘉图相比,萨伊贯彻了斯密价值理论的另外一条路线。创立了效用价值论(或者说生产三要素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收入分配理论体系。斯密认为商品价值就不仅由工资、利润、地租这三部分组成更是由这三部分来决定的。萨伊沿着斯密的这一思路,认为“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而创造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个要素共同协作完成的,因此,三要素的所有者理应取得相应的报酬,即工人得到工资,资本所有者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这就是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
萨伊认为,效用是生产三要素共同创造的,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就是各生产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工资是劳动的生产性服务创造的价值,是对劳动的生产努力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格;利润是资本的生产性服务创造的价值,是对资本的生产努力所支付的资本生产力的价格;地租是土地生产性服务创造的价值,是对土地的生产努力所支付的使用土地生产力的价格。[5]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得到的的收入都是各自应该得到的公平合理的报酬,掩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克拉克的收入分配理论
边际革命之后,克拉克继承和发展了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和要素分配理论,提出了边际生产力理论。首先,克拉克继承了萨伊的效用价值论,认为每个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也都有其相应的报酬,这是分配的自然规律。其次,他对萨伊的观点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他看到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并把其上升到土地生产力递减规律,进而发展到土地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身上,提出了劳动生产力递减规律和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最后,他用劳动、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推导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认为在自由竞争的静态条件下,生产三要素在分配中的收入正好等于他们各自的边际产量。
此外,克拉克在论证边际生产力理论的过程中,还把资本家和企业家进行了分开讨论。资本家为资本的所有者,获得的是利息;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获得的是利润,该利润和工人的工资一样,是由其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同时,这种利润只是暂时的,只是个别企业家的一种额外收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由于一种新的发明,某种东西的生产成本降低了。这首先给予企业家以利润。其次又按照我们所曾经叙述的方法提高工资和利息。”[6]
3、马歇尔的收入分配理论
马歇尔是边际效用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之前的不管是劳动价值论还是效用价值论,都是从生产的角度对价值进行的定义和衡量,边际效用价值论开始从需求(消费)的角度对价值进行定义和衡量。[7]而马歇尔,则在综合了只注重生产或者只注重需求的价值理论,提出了均衡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比较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理论。
马歇尔认为,各生产要素按照他们各自的价格来获取相应的报酬,而这里所指的价格就是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由它们的供求关系决定,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就是它们的均衡价格。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其是劳动的需求价格与供求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利息是是资本这个生产要素的价格,是资本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地租是土地的收益,而土地是没有供给价格的,所以土地的价格仅仅由需求价格来决定。
此外,马歇尔还发展了萨伊的三要素说,提出了四要素说的。除了劳动、资本、土地,还加上了组织(企业家能力)这第四个生产要素。因此在分配论中,他认为劳动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息,土地获得地租,企业家能力获得利润。他认为利润是企业家能力的报酬,是企业家能力需求价格和供求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取决于企业家的能力。
三、古典与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之比较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都注重对各种收入之间量的关系的研究,但是其收入分配理论还是存在诸多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依存的价值理论不同。
1、社会经济背景对其收入分配理论的影响
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是以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导向和目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会在寻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寻求理论支撑,理论为社会需要而存在,为社会的发展和阶级的利益起到推动和保护作用,经济理论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
斯密生活的十八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的封建残余,斯密的目光集中在资本积累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收入分配之间的变化。他认为,随着积累不断增多,社会不断繁荣,工人的工资会增加但是有波动,资本家的利润会下降,会增加的仅仅是地主的地租。由此拉拢了工人阶级而与地主阶级相对立。李嘉图代表了工业资本家的利益,为工业资本家利益的最大化寻求理论支撑,他关注利润,尤其是三大收入之间的关系。他论证并且得出结论:工资和利润是相矛盾的,地租与工资、利润是相矛盾的。不管是斯密还是李嘉图,他们的矛头都是对准了地主阶级,认为地租妨碍了资本积累和社会进步。
与李嘉图生活在同一时期的萨伊生活在法国,当时的法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不再有封建残余的存在,但是在革命中萨伊等人看到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因此,调节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成为他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过程中,经济危机频发,阶级矛盾不断凸显,自由主义的古典经济学显得不再完美,一种新的理论亟待出现在历史舞台。边际学派在边际革命中用边际效用论批判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并建立起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垄断使得经济理论从关注宏观的长远的发展转为微观领域的经济效率及资源配置等问题,并从理论上证明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这一时期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其微观分析(边际效用的大小)提供的学科技术支持。克拉克的收入分配理论表明自由竞争使各种要素按照其边际生产力获得报酬,马歇尔的收入分配理论表明按照供给和需求决定要素价格,其结果是实现了有效的配置。[4]
2、价值基础决定了收入分配理论
价值理论的发展有两条大的线索:一是从配第到斯密到李嘉图再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另一条是从萨伊到边际革命到克拉克再到马歇尔的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论、均衡价格理论。
一般而言,在马克思以前的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学被称为古典经济学,以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论、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的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1)在价值的来源上,古典经济学强调的是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类财富的来源。因此,分配就是对劳动成果的分配,工资只是劳动成果的很少一部分,劳动成果的很大部分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所瓜分掉;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是价值不仅由劳动,更由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创造,价值是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工资、利息、地租以及利润都是生产要素按照自己在生产价值中的贡献大小的合理分配。[4]
(2)在各种收入量的决定上,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者的工资为最低工资,仅仅能够维持劳动力生活需要,而利润相当于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地租是劳动产品中扣除工资和利润之后被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余额;新古典经济学中,克拉克认为工资、利润、地租分别由劳动、资本和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马歇尔认为各生产要素的收入均由均衡价格来决定。
(3)在各种收入的关系上,古典经济学认为利润和地租是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而且三者之间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工资与利润相对立的,利润和地租也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各种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是相互协作的,在获取报酬时也是按照自己所作出的贡献来衡量的,所以生产各要素之间,各生产要素的主题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1] 张衔.马克思对”斯密教条”的批评及其现实意义[J].教学与研究,2004,(2):12-19.
[2]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8.
[3]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73.
[4] 邹东红.古典、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比较[J].价格月刊,2008,(11):84-86.
[5] 孙浩进.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扬弃——兼论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8,(10):48-51.
[6] 克拉克.财富的分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56.
[7] 朱春燕.西方主流收入分配理论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5,(2):120-122.
Comparisons on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ies between classicism and neo-classicism
LIU Juan
(school of govern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Jiangsu 210093)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based on value theory is the basis of the economics study and classical and neo-classical income distribution research are the basis of the basis.This study compar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ie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in the area of the classical and neo-classical value theory.
classicism,neo-classicism,distribution theory,comparison,causes
F014.4
A
1672-4445(2011)06-0027-04
2011-03-02
刘娟(1985-),女,重庆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李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