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习俗看回汉两个民族文化差异
2011-08-15张浩春
张浩春
从春节习俗看回汉两个民族文化差异
张浩春
民族差别与民族相伴始终,只要有民族存在,民族差别就不会消失。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转型最终也会带来文化形态上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一个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来反映,我们面临着建立这样一种全新文化的机遇。加强中华民族大民族观教育,着眼于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培育,发展一种让各民族都能接受的共同文化,同时又要注意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将成为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一个理性社会应有的风范。
人类文明;共同文化;民族文化;春节习俗
回族的春节情结是很淡漠的,在西北地区,对于这一节日甚至有些抵触。即便是在内地,好多回族村寨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除夕夜不放鞭炮。他们大都认为春节是汉族人的,因为春节被汉族人赋予了太多的宗教色彩。
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是一神教,认为真主安拉才是世界独一的主宰。所以穆斯林只叩拜真主,既不能叩拜除真主之外的任何人和物,也不能接受任何人的叩拜,任何以物配主的言行都是严格禁止的。春节期间汉族的各种原始宗教活动才是回族人抵触的原因所在。所以春节之于回族人就像汉族过元旦,也就是一个时间节点而已。
一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位于太平洋西岸,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南的广大中纬度地区,季风气候发达,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黄土高原和随大河而来的黄土冲积成的东部平原土壤疏松,用简单工具即可清除天然植被和开垦耕种,土壤相对肥沃,很适合耕作。所以,这里千百年来生活着一群以种植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类分支。
距今大约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出现了较为发达的农耕经济遗存,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磨制石器农具、农作物种子粟和黍、猪和狗的骨化石,开始有了村落。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有100多座房屋,四周有壕沟环绕,还有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并伴有少量随葬品。这说明仰韶文化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并已形成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随葬品的出现也表明这一时期原始宗教开始觉醒。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农耕文明逐渐向土肥水美的长江流域扩展。到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之后,更为中国农耕区域的向南扩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由这种农业生产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也必然是适应这种农耕经济的,生产关系的调整也会围绕着传统耕作方式为代表的生产力来进行。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就是它反映到上层建筑的结果。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就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经济文明体系。它的主旨是安土重迁、贵农轻商,并且鄙视手工业。
这里的农业面积和产量在东亚大陆遥遥领先,供养着大量的人口,自然就成了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以中西文明中心又相距较远,人员往来和交流受到限制,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典型的农业文明圈。
马克思说:“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的多样性”(《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1页)。中国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北温带,封建社会比西方的封建社会成熟的早,却没能生长出资本主义的幼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维护这个社会制度采取的一系列手段遏制了资本的成长。历史上多次为限制土地兼并而进行的土地改革,在维护专制统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同时,也把农民固着在了土地上。历代统治者无不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对于小农经济无疑是严重的冲击。还有管仲倡导的什伍组织,对人身自由的控制达到了“奔亡者无所匿,迁徙着无所容”的地步。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特性——内敛。蜿蜒于400毫米等降水线的明长城,是中原农耕文明与东北亚游牧文明的分界线,酷烈的气候、流动的畜牧生产生活方式,使北方马背上的民族自幼就是善战的骑士,硬弓长矛装备起来的骁勇骑兵成了令农耕人战栗的武装力量。中原农耕人只好长时间里退而取守势,修筑长城在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袭扰的同时,也给自己制造了一道藩篱。退守田园、追求中庸、以和为贵也就成了社会思想基础的一部分。
而春节正好适应了这种经济生活方式,它处于人们常说的春冬两闲,人们不得不放下手里的农具。这是一个难得的亲朋好友团聚的好时节,被土地困了一年的身心终于得到了一个放松的机会,于是人们换上平日里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拿出平日里舍不得吃的好食物,欢欢喜喜地聚在一起热闹一番。仅仅是自己热闹还不够,作为有意识的人,还要顾及自己及群体的精神需求,祭祖就是联系族群关系,维系家庭关系的很重要的纽带之一,于是,旧桃换新符,人神同庆的节日气氛就烘托出来了。
二
斯大林给民族下的定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明确指出:“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回汉两个民族是有着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大致相同的经济生活方式,而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一点之差就决定了两个民族属性的巨大差异,严格意义上说“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就标志着民族的形成”(吴团英语)。说来说去,文化才是决定民族差别的先决条件。
回族不是外来民族,它是外来的有着伊斯兰信仰的中亚人和当地人结合在中国形成的一个崭新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和儒家学说共同缔造的,流落中原的回回人慢慢接受了这里的经济生活方式,同时也接受了这里的一部分文化。回族通用汉语汉字,就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既然如此,那么过春节好像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事实上,几百年来回回人对于这个节日一直是心存芥蒂的,因为这个民族文化的内核是伊斯兰的,它吸收的儒家思想是为现世服务的伦理纲常道德,还是在主流文化打压下不自觉地适应,是一种被动地接受。
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是一种农牧工商混合的经济文明,它承认社会分工,重交流,讲求利润与报酬,又反对重利盘剥,是一种以自由交换为特点的商品经济的文明体系。伊斯兰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他所要求得到的全部东西,交换是人类相互依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要达到交换就得承认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如果社会分工单一,在一个地区内,人们拥有产品的趋同性就没有交易的可能,至多也只能是有限的互通有无而已。伊斯兰文明的基石《圣训》,记录了穆罕默德的重要语录,他曾说:“让人们自由买卖吧!真主将使人们彼此获得生活给养。”伊斯兰文明是讲求人人平等的,认为在真主面前,任何对于社会有益的工作都具有同等的价值,都属于社会的需要,包括求取公职。不向别人叩头,也不接受别人的叩头,是伊斯兰的基本教义。《旧唐书·大食传》就记载当时来访的阿拉伯使者谒见唐玄宗“唯平立不拜”。
商业文明区别于农耕文明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扩张性,这构成了与内敛截然不同的文化个性。既然可以用物质交换谋取利益,交换即成了一种合法的手段。商业活动不同于农耕活动的重要一点,是它从事活动的地点的不确定性。资本永远是受利益驱动而向利润高的地方流动的,这就决定了伊斯兰文明的不图安居,甚至于鼓励迁徙的特性。《古兰经》中说:“东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穆罕默德说:“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求知可以,做为一个重商的文明,求财当然也可以。所以才有了“回回遍天下的”慨叹。
在中国现有的县级行政区域内,有回族分布的占了大多数,呈现出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格局,他们世世代代和汉族群众杂居在这片土地上,成了这里的主要成员之一,相近的经济生活方式使他们和汉族群众有着相似的生产生活规律,分散度越高,这种相似度就越高。从西北地区往东部沿海有梯度的分布变化,也和这种相似程度成正比例,对春节这种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节庆仪式的认同,也呈现出这样的梯度变化。单就总体而言,回族还是在潜意识里抵触着汉民族传统思想里的原始宗教观念,这是他们骨子里的民族文化认同在起作用。毕竟这是个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体,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文化传统是根深蒂固的。
今天,无论自己的思想意识里怎么看待这个节日,春节已经成了中国的法定节日,是全中国人民的节日,回族人也并非坚决抵触。节日还是要过的,但是会有自己的过法,这不是哪个人能够改变的了的。
和而不同,这也合乎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之道。
三
回族人不像蒙古和满族,它从东来至今一直是一个弱势民族,可历经数百年却没有融入到汉族中去,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的文化特性。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和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的前身华夏诸族就已经成了黄河流域的主体民族,以后融合了大量的其他民族成分。到汉朝,汉人(汉朝人)开始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打交道以至于今的民族融合不绝于史册,使得汉族成了今天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已经融入汉族的少数民族大多是游牧渔猎民族,游牧文明相较于汉族的农耕文明当然要落后很多。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游牧渔猎民族居无定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经济生活方式,很多民族只有阶级而无城邦,更无文字,是文明进程的初级阶段。而汉族则早已进入了农业自然经济时期,人们安居乐业,生活较为稳定,文明程度在世界上都是屈指可数的。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中是很自然的事情。就是那些依靠快马硬弓夺取了中原统治地位的骠骑将军,下得马来也不得不在中原文明面前低下头来,从子曰诗云入手开始他们的文化启蒙或文化改造。
而被成吉思汗裹挟来的穆斯林,他们本来就生活在世界文明的另一个高地,而那些更早就来到中原经商被叫了几百年番客的穆斯林商人,更是这种文化的鲜活载体,他们从中、西亚带来的是一个和中原文明不同的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这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体系,是中世纪阿拉伯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具有伊斯兰特点的新文化。它兼容多民族文化为一体,并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加以发展和创新,形成多学科的知识形态。它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及罗马文化并称为古代四大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七世纪初,穆罕默德以“宗教革命”的形式进行了社会变革,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创建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伊斯兰教迅速成为世界性宗教,为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共同的思想基础。政治的统一,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完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又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一地区又是古代东方文明的发源地,有着优秀的文化遗产,多样性的文化也是伊斯兰文化赖以发展的基础之一。
为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和宗教发展的需要,哈里发将发展多学科的文化事业作为重要国策之一,投入大量资金在首都和各主要城市建清真寺、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医院和翻译机构,重金搜集珍本书籍予以收藏和研究。来自各地的学者、翻译家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的哲学及自然科学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利用从中国传入的印刷术印装成册,并作了大量考证、勘误、增补、注释和评论等工作。在翻译吸收古典文化的同时,开展了多学科研究,涌现出大批学者,其著述涉及多学科的广泛领域。此时的巴格达,学者荟萃,学风浓郁,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中心。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内容丰富,包括自然哲学、宗教哲学、逻辑伦理学、数理化学、天文地理、医学、历史、文学艺术、古兰经学、经注圣训、凯拉姆学、教法诵读等。它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加工改造并赋予伊斯兰特色,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互相影响,又各自独立。它吸收和继承了古代东、西方科学文化遗产,把东方科学注重经验描述和古希腊注重逻辑推理的传统有机结合,成为中世纪古典科学的集大成者。
回族自它迁出地所带来的这种农牧工商混合经济文明体系相对于当时中原的纯农耕文明更具有先进性,来到中原后它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所以,邱树森先生在他的《中国回族史》的绪论里首先提到“回族的文化起点高”是很有道理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民族是很难一下子融入到汉族中去的。
民族差别与民族相伴始终,只要有民族存在,民族差别就不会消失。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转型最终也会带来文化形态上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一个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来反映,我们面临着建立这样一种全新文化的机遇。
加强中华民族大民族观教育,着眼于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培育,发展一种让各民族都能接受的共同文化,同时又要注意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将成为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一个理性社会应有的风范。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3.
[3]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商务印书馆,1984.
[4]马坚译.古兰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邱树森.中国回族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金刚)
G03
A
1672-6359(2011)01-0097-03
张浩春,山东省商河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邮政编码 25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