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
2011-08-15周亮亮
周亮亮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
周亮亮
随着进城务工农民不断增多,其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为避免留守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农民工采取子女随迁。但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状况并不容乐观,面临环境差、方法不当、与学校互动少等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社区、农民工自身需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提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水平。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困境;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达到 1.45亿。[1]随迁子女就是指随父母进入城市,在城市学习和生活的农民工子女。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达到2700万。[2]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遭遇困境
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对于生活知识、社会规范、性格情操等方面的学习和培养,家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农民工带子女外出务工,确实可以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更好的监护,更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仍感到力不从心,64.7%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下,[3]65%的随迁子女存在心理疾病,[4]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成长遭遇困境。
(一)硬性条件不足
北京66.9%的农民工家庭“几乎没什么书”,[5]58.9%的随迁子女在家里没有专门供学习用的课桌,[6]一些随迁子女甚至缺乏必要的笔、本、圆规等学习用具。40.1%的在京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居住在郊区农村,28.3%居住在城郊接合部;49.1%的家庭住房面积在11至20平方米之间,1.5%的家庭住在工棚。[7]住所内狭小拥挤,孩子没有基本的学习空间;住所外环境嘈杂,卫生脏乱,人员成分复杂,邻里关系紧张,各种矛盾纠纷不断,缺乏安心学习、奋发向上的氛围,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44.5%的随迁子女不太喜欢或很不喜欢在家学习。[8]学习用品不足、学习场所欠缺、周围环境恶劣的硬性条件限制了农民工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另外,一些随迁子女营养不良,身体条件欠佳,也影响到其身心全面发展。
(二)软性条件欠缺
一些农民工认识到自身知识文化不足是无法跳出“农门”的重要根源,他们迫切希望子女学业有成,51.3%的在京农民工希望子女将来能够上大学。[9]这种愿望过于强烈,他们往往忽视了应先教会孩子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致使考试成绩成了一些农民工眼中子女成长的惟一信号,不利于随迁子女人格心理的成熟与正确观念的树立。在这种教育理念下,许多农民工在家庭中采用家长“一言堂”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棍棒底下出成绩”,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犯错误时,66.8%的父母只是简单地给予惩罚,只有33.2%的父母会给孩子讲道理,分析做错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10]这导致了一些随迁子女性格孤僻、冷漠。
同时,一些农民工忽视了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对子女的影响。50%的农民工父亲经常在孩子面前抽烟、喝酒,超过20%的农民工父亲在孩子面前打牌赌博、夫妻吵架。[11]受父母影响,随迁子女慢慢也滋生了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这既与农民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背道而驰,又使得随迁子女容易被城市孩子排斥,增加了随迁子女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难度。
(三)未能与学校互动
一些家长觉得与孩子有“代沟”,难以沟通,不好管教,干脆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这些家长很少到学校过问子女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也不主动找老师交流教育子女的方法。本应相辅相成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缺少了配合、协调与互动,家长、教师未能搭建起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学校教育工作很难取得良好成效。
(四)“读书无用论”仍有市场
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79.7%的随迁子女有过转学经历,12.6%甚至多次转学。[12]由于各地教材的差异、各年级课程之间的衔接等问题,使得随迁子女的学习连续性差,影响了他们的整体学习效果,很多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使得一些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产生改变,一些家长认为子女如果能读书的话就继续读下去,不愿意读的话,可以打工谋生,这样还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据统计,27.7%的随迁子女辍学是基于“读书无用论”。[13]
二、农民工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摆脱困境
(一)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子女教育资金少
由于1名随迁子女平均1年增加的费用是6805.71元,这使得75.0%把孩子带进城接受教育的农民工感到“费用高”。[14]一方面是子女随迁,在城市学习、生活的费用大大高于留在农村。但另一方面,他们父母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农民工主要在制造业(39.1%)、建筑业(17.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1.8%)、住宿和餐饮业(7.8%)、批发和零售业(7.8%)等低收入行业中实现就业。[15]他们工资起点低,涨幅小,增速长期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金融危机还导致了部分农民工工资下降。即使2009年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农民工月均工资也仅为1417元。[16]
这样,与市民收入和城市消费水平相比较,绝大部分农民工收入明显偏低,各项支出捉襟见肘。即使不考虑农民工务工过程中工资被拖欠的情况,由随迁子女平均1年增加的费用÷(农民工平均月工资×12),即6805.71÷(1417×12) ×100%计算,平均1名子女随迁1年增加的费用超过了农民工平均工资的40.0%。生活的窘困,限制了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投入,随迁子女的成长环境也因此受到影响。
(二)农民工劳动时间长,子女教育精力少
教育子女,督促指导他们学习需要较大的时间、精力投入。但据统计,2009年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 44小时的占89.8%。从农民工集中的几个主要行业看,制造业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58.2小时,建筑业59.4小时,服务业58.5小时,住宿餐饮业61.3小时,批发零售业59.6小时。平均劳动时间最长的是住宿餐饮业的农民工,他们每周的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17]
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使得农民工工作之余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精力很少。14.5%的农民工1星期检查、督促1次子女学习,9.1%的农民工半月1检查、督促子女学习,而23.6%的农民工1月1次或从来不检查、督促子女学习。[18]
(三)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子女教育质量难提高
据统计,带子女进城的农民工75.3%的是年龄在31岁至40岁之间第一代农民工。这些人中,父亲没上过学的有2.4%,受教育程度是初中的最多,占58.4%,大专及以上的只占1.3%;母亲没上过学的有8.0%,受教育程度是初中的占46.8%,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5%。[19]
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工很难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农民工父母对随迁子女的教育知识主要来源于自身经验(40.0%)和自己小时候接受家庭教育的经验(28.7%),[20]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没听说过“关键期/敏感期”(33.3%)、“依恋”(21.4%)和“冷处理”(26.4%)等家庭教育常识。[21]农民工很难对子女学习中的疑问给出正确解答,对子女学习很难提出具体建议,多数只能对子女的学习“不管过程,只问结果”。许多随迁子女对这种教育方式非常反感,进而对父母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家庭教育效果不佳。
三、多方合力共助农民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水平,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的问题。
(一)流入地政府
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水平,离不开良好的外界环境配合,特别需要流入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制订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审批标准、规范审批条件和办学行为,对未经批准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采取分流与取缔等措施,规范其办学;要消除学校安全隐患,提高教育质量,整体推进流入地城市教育事业发展;要逐步放开地域限制,实施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和高考,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以后的教育扫清政策障碍,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他们教育领域享受“同城待遇”。
(二)社区
应促进农民工家庭与当地市民家庭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为随迁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区环境。加强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的辅导,扩大各项社区活动对农民工家庭的覆盖面。同时,考虑到农民工白天一般都很忙碌,应更多利用晚上或周末等便于他们参与的时间来安排活动;在内容上,应结合实际需求,侧重“文明礼貌”、“生活习惯”、“环境卫生”等方面;在形式上,考虑到农民工文化素质水平,应尽量简单易行,比如,改变那种让他们流于形式的检查子女作业完成情况,而让他们多和子女做口头交流。
(三)农民工自身
首先,尽量减少子女劳务负担,多给子女让出学习时间,为其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同时,应力所能及地为子女配备齐全学习书籍、文具等,为子女挤出一块少被打扰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能够有时间、有场地完成作业,进行预习、复习。
其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科学教育方式。对农民工来说,“注重自身素质提高,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取得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最明智选择”。[22]农民工应努力了解一些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孩子的了解,提升语言表达、分析和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即:采用温柔和善的态度与子女平等沟通,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结合子女自身特点,为其设定合理的奋斗目标;加强监督,确保子女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同时,尊重子女的独立性、自主性,鼓励子女发挥创造性;主动与老师沟通,积极与学校互动,共同商讨教育子女的方式、办法,为子女快乐生活、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家庭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同时,坚持全面教育,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是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的标志。为此,农民工应尽可能多地与子女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情况,关心他们在生理、心理、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对子女遇到的困惑给予恰当的关心和引导。同时,农民工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相统一。
[1][15][16][17]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detail.jsp?channelid=5705&record=104.
[2]申剑丽.谁是儿童保护的主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6-09(8).
[3][12]黄祖辉,许昆鹏.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4]曾燕波.家庭化流动凸显的教育问题——兼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背景及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08,(5).
[5][9]周序.文化资本与学业成绩——农民工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6]黄金生.浅析我国农民工流动子女的家庭教育[J].三明学院学报,2009,(9).
[7][19]袁连生,付尧,李奇.北京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1328-1336.
[8][14][18]刘成斌,吴新惠.留守与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0][11][20]张翠娥.武汉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调查报告[J].当代青年研究,2004,(5).
[13]鲁化堂.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1]徐浙宁.关注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早期家庭教育资源与限制[A].中国的立场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242-246.
[22]关颖.青年流动人口如何对下一代负责[J].青年研究,2002,(5).
(责任编辑 胡爱敏)
C913.5
A
1672-6359(2011)01-0060-03
周亮亮,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干部培训部经济师(中级),经济学硕士(邮政编码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