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研究综述*
2011-08-15卜万红李晋玲
郭 强 卜万红 李晋玲
《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研究综述*
郭 强 卜万红 李晋玲
关于《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研究,目前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个问题:《宣言》中是否有全球化思想;《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具体内容;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影响;《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不足之处;《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现实意义等。其中关于《宣言》中全球化思想具体内容的研究比较深入。
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思想;研究现状
一
目前关于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文献有很多,但针对《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文献并不多。专著形式的文献,目前以《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为标题的只有一部,即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编的论文集《〈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论文形式的文献,截止到2010年12月,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题名中包含“共产党宣言”、“全球化”的论文有62篇,而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则没有一篇论文专门研究这一问题。从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看,上述文献都出现在2000年之后,这表明这个问题是关于全球化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具体化,因而文献数量较少。
从相关文献看,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共产党宣言》中是否有全球化思想;二是《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具体内容;三是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影响;四是关于《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基础的研究;五是关于《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思想不足之处的探讨;六是《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现实意义等。
二
关于《共产党宣言》中是否有全球化思想,虽然有的文献提到过有关反对者的意见,但并没有注明观点出处,这表明反对的观点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和正式形式的文献,因而没有被学界引用。因此,本文只阐述认同《共产党宣言》中有全球化思想的相关观点。支持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过“全球化”这一概念,也没有明确提出关于全球化的系统理论,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开始关注全球化问题了。依据有三: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正是世界范围的联系和交往已经开始并且日益紧密的时期,也是后人所说的全球化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而且他们也敏锐地认识到了新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其次,对人类共同解放命运的关注决定了他们从来都是从人类整体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第三,唯物辩证法为他们提供了从矛盾、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准确地把握全球化这个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论工具。不仅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提出了与全球化相关的四个重要概念:即资本主义扩张、世界交往、世界历史和世界革命,同时也对全球化过程进行了深刻的描述。[1]
有学者认为,判断《共产党宣言》中是否有全球化思想不能只看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提到过“全球化”这一概念,而要看全球化现象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有关于全球化问题的论述。该学者认为,从这两点判断,《共产党宣言》不但处于全球化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且还有关于全球化现象的经典论述。[2]
三
关于《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具体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视角,有的从整体上进行探讨,有的则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展开。
从整体上进行探讨的有代表性观点如下:一种观点认为,《宣言》阐述了当时全球化的特点;阐述了当时全球化的发展结果将是资本主义制度统治整个世界;认为全球化趋势首先源于经济上的必然性,即是资本无限增值和扩张本性的外在表现;分析了全球化趋势的实质,并且指出了将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球所运用的手段;预测全球化的最终结果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而是全球共产主义这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3]有学者认为,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全球化马克思、恩格斯主要阐述了以下思想:全球化建立在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基础之上;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全球交往相关性、社会整体相关性等特点;全球化就其本质而言是共产主义的,它的根本旨意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4]有的学者认为,《共产党宣言》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全球化的内容,即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揭示了全球化的特征,即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促使国际和国内的关系发生了改变;阐述了全球化的行为体、动力和实质,即资产阶级是全球化的主体,生产力是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指明了全球化的前景,即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5]
关于从个别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关于这一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有学者认为,《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主要有以下方面:《共产党宣言》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即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揭示了资产阶级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动机,即不断获取最大的剩余价值是资本的内在本性;阐述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手段,即低廉的商品价格;科学预言了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即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论证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即经济全球化同时带来文化、政治的全球化以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6]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经济全球化并非一种新现象,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诞生,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形成的;经济全球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各国经济的联系与相互依赖,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会对各国经济,尤其是弱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造成挑战和威胁。[7]有的学者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对《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进行分析后认为:《共产党宣言》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探讨涉及到世界历史理论、经济国际化的必然性问题、国际价值理论、国际贸易的社会性质以及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跨越等问题;《宣言》中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探索,除了极个别论断外,都不是针对社会主义而言的;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探索,从世界历史理论到国际价值理论,再到“跨越论”,似乎在体系上稍显松散,这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的发展始终和革命实践的发展紧密联系造成的。这其实是以革命实践的发展为基础,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统一的体现。[8]
有的学者则对《共产党宣言》中的文化全球化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共产党宣言》中的文化全球化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文化全球化”范畴是指人类各民族文化不断跨越地域空间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交流、渗透、认同、共享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全球文化”的趋势和过程;从文化全球化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势看,文化全球化是通过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扩张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只有在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全球文化才可能最终形成。[9]
四
关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前途问题,一般认为《共产党宣言》中的结论并不过时,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按其实质是社会主义。该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按其制度特征、形成基础、发展趋势、发展的要求和条件来说,与全球化是一致的,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前提下,社会主义能够有效应对全球化挑战并从中获益,并且社会主义已现实地成为全球化的推动力量。已经开始的全球化进程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不适应全球化的,“反资本主义”是全球化运动的内在逻辑,它的发展最终将打破这种制度,提出社会主义的制度要求。[10]
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全球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它在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扩展到全球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弊端扩散到全球,造成种种社会冲突和危机,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并为实现新的理想社会而奋斗。不仅如此,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所造成的世界性生产体系、金融体系、知识体系和管理体制,也客观上为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准备了必要的条件。[11]
五
关于《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基础,一般认为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关于其具体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如有学者总结为:由分工和交往的扩大而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民族的、地域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所造成的世界统一市场,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基本方式;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不排斥各民族历史发展道路的特殊性,而且是以后者为前提;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化的过程,它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12]有的学者则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世界历史的形成基础是各民族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由此造成的交往的普遍发展;世界历史的诞生标志是资产阶级开辟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历史分为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必然趋势是从前者走向后者,世界历史发展的目标只能是共产主义;在发展道路上,世界历史的发展除了共同性和普遍性之外,还有特殊性和多样性。[13]
有学者认为,《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地理理论。该观点认为,地理转型、空间转移和非均衡地理发展是资本主义积累中的重要因素,《共产党宣言》在阐述资本积累及其矛盾的解决过程中对资本的空间转移与发展做了深刻的阐述,《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全球化实质是资本积累及其矛盾的空间转移与发展。[14]
六
关于《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现代意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读。
有的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认为,《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史观不仅提出了观察全球化的新思路和新视角,而且提出了一种应对全球化的新的思维方式,即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审视民族国家的发展。具体启示有三点:第一,要在同资本主义的联系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第二,要自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看到自己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发现本国社会发展的优势与弱点,从而做到扬长避短,争取主动。第三,全球交往本身所体现的相互依赖性,往往是以利益冲突和竞争为前提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出同外来文明相互作用、积极抗衡的发展战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15]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通过对世界市场——世界文学——殖民扩张——世界历史这个过程的内在透视,深刻地揭示出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后,“跨越卡夫丁峡谷”具有了普遍性。在马克思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就是:“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如何得以发挥。[16]
有学者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提出,全球化是企业不断扩大销路和利润的需要,其主要特征是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因此,发展中国家最关键的任务是建立能够利用世界市场资源的新工业文明。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必须在生产关系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推进市场经济与民主改革,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与创造力,将我们自己的企业发展成世界一流的大企业。这样才能应对全球化竞争与挑战。[17]
有学者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指出,从《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必然得出文化全球化的结论。在对待文化全球化方面,我们一方面要警惕多元化、价值共享、弥散性。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打着“全球化”旗号而实行经济沙文主义、政治霸权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另一方面要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和促进作为全球文化共享的真正的全球化。[18]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对《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的研究中,个别问题如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对目前问题的启示研究的比较多,而对其理论基础及缺陷反思稍显不足,表现在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献较少,同时缺乏多角度的反思。另外,研究的视角不够多样,多集中在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方面,而从文化、政治、方法论等角度进行的研究则比较少。因此,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有待深入研究的空间。
[1]杨雪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球化的基本观点述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
[2]刘志明.马克思、恩格斯是否研究过全球化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2,(11).
[3]程恩富,朱富强.经济全球化:若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0,(7).
[4]贾英健.论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唯实,2002,(2).
[5]朱宗友.《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探析[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4).
[6]刘继荣,张振鹏.《共产党宣言》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4).
[7]田洪,邹再进.论《共产党宣言》对经济全球化研究的贡献及其在当代的指导作用[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3).
[8]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历史与逻辑基础——论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观[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
[9]魏海香.“文化全球化”范畴的逻辑规定性[J].贵州社会科学,2007,(1).
[10][11][17]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6-281.281-292.180-185.
[12][15][16]张立波.世界历史、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的前景——“北京大学《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纪要[J].北京大学学报,2001,(2).
[13]张立.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当今全球化的现实定位[J].理论月刊,2011,(11).
[14]戴维·哈维(郇建立译).马克思的空间转移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地理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18]杜书瀛.从《共产党宣言》谈到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2).
(责任编辑 金刚)
A122
A
1672-6359(2011)01-0057-03
郭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法学博士(邮政编码 475001);卜万红,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李晋玲,集美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邮政编码 361021)
*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产党宣言>的“两个全球化”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09B KS0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