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的原因、路径及目标取向
2011-08-15杨新红苏青场
杨新红 苏青场
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的原因、路径及目标取向
杨新红 苏青场
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基层组织结构出现松动,出现了“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找不到‘家’”的现象,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
农村党组织;设置;路径;目标
一、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的原因
1.农村产业结构多样化
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林、牧、副、渔、工、商等逐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生产实践中出现了基地、大户、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个体私营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使农村经济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潜移默化地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新经济体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中合理流动,一方面盘活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带来人员大范围流动,肢解了农村党组织的传统魅力,在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企业党的工作出现空白点,这些新情况给基层党的建设带来挑战。
2.农村社会结构多元化
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后,原有的农民阶层已经分化,逐渐衍生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村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等社会阶层,使得原来以生产队为单位设置的党支部(或党小组)已从根本上失去了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市场经济确立后,农民的意识发生转变,由受控状态向自由自主状态转变,独立性大大增强。思维方式的转变,客观上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固定的生产、生活,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经商务工的人员日益增多,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频繁,意味着传统的农村群居结构解体,新的生活方式生成,使传统的党组织管理模式面临挑战。
3.党员管理复杂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新型社区出现,使农村、社区的区隔和界限日益模糊,潜在扩大了农村党员的择业范围、活动范围。他们从业和居住的流动性,给党员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如:一些经济实体,跨区域设立经营组织,使一部分党员整体外迁;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使一部分党员可能因生意场上的客观原因而不再经商,企业单位的党员可能因企业转产或停产而下岗失业,还有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回乡的离、退休党员等等,“空间覆盖不到位、职能定位不科学、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或产业特色明显的乡(镇)、村,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人口大大超过本地人口,且部分党员要么组织关系留在原籍,要么成为“口袋党员”,加大了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4.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沿海先发地区,村域集体经济相对内地强大,人群生活也相对殷实,但贫富差距现象依然存在,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差异等诸多因素的交织作用的结果。比如,宁波的南三县和北三县,经济差距明显不平衡。强村富村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拓展发展空间,解决用地紧张、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薄弱村则在具有相对富余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的同时,面临着党员及大量人才外流,村干部难选,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这种形势迫切要求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乡统筹的党组织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但传统基层党组织总体上遵循行政区划或地域关系设置,城市、农村、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相互分割、自成一体,制约了彼此的交流和沟通。如果不及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进行相应地调整与创新,就可能出现党的工作“空白点”和盲区,从而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的路径
1.打破区域联合建
这种模式是打破原来按行政区划和行业界限设置党支部的框框,采取将经济强势的村(社区)党组织与经济薄弱的村(社区)党组织合并成一个党组织,或将乡镇骨干企业、基层站所党组织与经济薄弱的村(社区)党组织联合起来建立党组织的办法,发挥经济强村(社区)党组织和乡镇骨干企业、基层站所党组织在人力、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带动经济薄弱村(社区)共同发展。在党组织合并设置后,党组织负责人一般要由原经济强村(社区)党组织和骨干企业、基层站所党组织的负责人担任,统一领导村(社区)、企业和站所工作。同时要注意及时对符合条件的中心村党组织提升设置规格,科学配置岗位,以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更好发展。具体模式有:(1)村村联建。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和不平衡的相邻村,且彼此有较强互补性特点,就推行村村联建,促进大村带小村、强村帮弱村,放大优质组织资源优势。(2)村企联建。针对村镇企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行政村多数党员及青年进入村镇企业工作的实际,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发展为目标,突破行业界限,将村镇骨干企业与行政村党组织合并联建,积极推行“村厂合一”和“以厂带村”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3)村居联建。由城镇近郊村与社区共同建立党组织,成立党委或党总支,统一领导村、居工作,着力解决城镇推进过程中,农村逐渐成为城区,而村党组织的社区管理工作还相对薄弱的问题。(4)村机联建。探索推行“党群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的“村机联建”方式,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链”、“产业链”、“信息链”和“服务链”等永续链条,实现机关部门工作与乡镇工作的有机衔接和机关部门党建目标与乡镇党建目标的最终统一,共同发展。
2.突出产业整合建
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后,在产业链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内部集聚了大批党员,为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组织的凝聚力,按照“有所依托、就近就便、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的原则,推行“基地+党组织”、“合作社+党组织”等设置模式,使党的活动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角落。(1)以行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社为依托,把一定范围内从事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商贸等行业的会员党员组织起来,形成“基地+组织”、“合作社+组织”的做法,减小了村党组织的管理幅度,提高了组织管理效益。(2)以农业产业链条中的龙头企业为依托,联合生产基地和农户党员建立党组织,形成“公司党委(总支)+基地支部(党小组)+党员”的党组织设置方式,把农民吸收到党组织的周围,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联合体,产供销一条龙,相对独立又比较稳定。这种模式解决了农民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愁销路、难增收的问题,帮助农民参与市场流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3)以产业化的工业园区、示范服务基地为依托,在园区、基地范围内的各单位共建联合党组织,目的是避免城镇化过程中经济体波动带来组织的不稳定性,使党组织网络不因企业变动而影响,党的工作不因党员流动而削弱,以充分发挥示范区、示范基地党组织的带动作用。如目前已经实施的“1+N”型组织设置模式,其中“1”为专设的区域综合党总支,用于接纳未建党组织企业中的党员和流动党员,“N”为单建企业党组织。(4)以产业化经营市场为依托,把与市场联接的有关的产业单位联合起来组建党组织,实现党的工作覆盖市场。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及场内经营业户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加强市场党组织建设,引导、带动和监督广大市场经营者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促进农村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3.拓展覆盖延伸建
这种组织设置模式是针对一些党员人数少、不具备建党条件的新经济实体而言,在依据政策的基础上,通过灵活挂靠、群团带动,孵化建立党组织。(1)遵循政策建。严格按照198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调整和改进农村中基层组织设置的意见》要求,对乡镇企业、跨村、跨乡、跨县的经济联合体、村办企业、个体工商户等4类经济组织中有3人以上的党员建立党支部,50人以上的建立党总支,确保新分化、新出现的各类新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2)灵活挂靠建。对规模较小、人员流动性大、仅有个别党员、暂不具备建党条件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把党员挂靠到附近单位的党支部或党员服务中心,让其过正常组织生活;未建党的两新组织也可纳入区域党建范畴,确保组织活动的积极参与。对同一区域内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但行业、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单位,按照业务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就近与其他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建立联合党支部,或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其业务主管单位或挂靠单位的党组织,参加党的活动。(3)群团促党建。在独建、联建、挂靠组建党组织的同时,在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中健全群团组织,选派工会组织员、团建联络员,通过建立工会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开展党群工作,促进党的建设,保持党建工作的连续性。(4)建立互补性党小组。由于行业不同,从业人员不同,支部党员人数有的多,有的少,这就要打破原有按自然村、村民小组设置党支部(小组)的单一形式,按照社会工作需要与党员特征相结合、党员自愿选择与党组织指定相结合、党小组具体职责与个性特长相结合、党员管理量才归位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要求,灵活设置党小组,形成专业技术互补、年龄结构互补、文化层次互补、思维观念互补的新的聚合。
4.加强管理流动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地区间的流动和产业间的转移日趋频繁,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人数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为确保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空间中永存,在组织管理体系上,突破了传统以条为主、纵向垂直管理的模式,拓宽拉长管理构架,使党员不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服务。(1)对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实行“三入”管理。包括:党员名单“入库”登记——确认暂住人员的党员身份,建立流入党员基本情况档案,对目前居住地址、联系电话、务工单位、家属情况进行造册登记留存;党员活动“入地”开展——成立了临时支部,担负起管理、服务外来流动党员的职责,积极为他们的学习、交流、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细致服务“入户”提供——建立流入党员联系制度,定期“入户”走访联系流入党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成立“外来人员爱心联络站”,设立专项资金,从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乃至生活上关心和帮助外来党员。(2)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在乡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对流出的党员及时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台帐,详细登记党员流出时间、流入地、流出原因、联系方式等,将其纳入流动党员管理,确定专人负责与其定期联系,了解掌握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就业、生活情况,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3)对特别分散的流动党员,依托网络平台,设置“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开设网上党员教育、视频组织生活会等,对流动党员实行信息化、网络化服务和管理。每位党员按照授权账号进入,在不涉密的情况下,流动党员们过起了支部生活。(4)对农村、社区不便迁移组织关系的外出流动党员,建立以居住地党组织管理为主、工作地党组织管理为辅的做法,方便对流动党员管理。
三、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的目标取向
1.组织之间互动机制进一步加强
党员作为组织的一员,其组织归属感较强。在农村,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党组织掌握资源多,动员力强,影响力大。随着农村两新组织发展壮大,按规定成立了党的组织。新成立的党组织尽管遵循生产活动和职业工作的原则组建党的组织,但与传统体制下的行政村党组织相比,直接掌握的党建资源相对较少,党组织与党员的组织关联性相对较弱。况且,两新组织广泛地存在于社区、农村内,两新组织党员包括外来流动党员或者是社区的居民,或者是农村的村民,工作和生活都在社区或农村这个区域环境内。因此,”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越来越和社区、农村的党建工作相互衔接、相互融合。通过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抓党员政治思想、服务意识、理想信念、党性等教育,领导和指导中介组织、产业协会党组织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两新组织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农村党组织的主要功能不谋而合,所以在信息共享、动态沟通、党员管理上自然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
2.互帮互助机制进一步形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落的空间布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批城中村、城郊村、新型社区,使农村、社区的区隔和界限日益模糊。针对变化,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在这些城中村、城郊村和新型社区中及时跟进了组织设置,拓宽了党建工作在城乡间的覆盖面。“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的目标,通过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协调,把人才、技术、资金、项目、思想输送到农村或新型社区,使农村党组织同与农村事项有关的城市经济实体的党组织形成互动,带动和激活农村社会闲散资源,形成纵向互动、横向互通的城乡互帮互助工作体系。比如:一些实力雄厚的城市企业可以拓宽生产链,把项目建在农村,通过“企业+农户”或者“公司+农户”的形式,整合农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也可邀请农村党务工作者到城市基层组织挂职锻炼,在开展工作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素质。
3.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形成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党员队伍发生深刻的变化,整体上呈现出组成结构复杂化、从事行业多样化、活动范围扩大化的特点,使传统的“单位式”党员教育管理的模式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困难。面对实际情况,流入地党组织进行党员名单“入库”登记、党员活动“入地”开展、建立流入党员联系制度;流出地党组织对流出的党员及时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台帐,详细登记党员流出时间、流入地、流出原因、联系方式等,确定专人负责与其定期联系。对于“两新”组织和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各类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商务活动区、高教园区、产业集聚区、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部分城市社区和农村中心村以及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基地,已建党组织的,党员组织关系转入企业党组织;未建立党组织的,一律转入区域性综合党组织(“1+N”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中,确保党员不流失。在宁波,已建立市、县两级外来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协调机构,统一负责外来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管理教育协调机构由组织部门牵头,宣传、政法、民政、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参与,实行城乡联动,加强沟通交流。
(责任编辑 金刚)
D267.2
A
1672-6359(2011)01-0016-03
杨新红,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中共宁波市委党校讲师(邮政编码 200241);苏青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博士,中共宁波市委党校讲师(邮政编码 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