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逻辑的张力——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思考
2011-08-15张靖伟
张靖伟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方法,它超越了马克思之前旧唯物主义的朴素直观的思维方式和思辨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这一根本方法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方法。历史与逻辑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张力,促使人们使逻辑契合于历史,并使历史趋向于逻辑。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
(一)纵向的历史发展过程与人类思维发展的逻辑相一致
人类社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作为主体的原始人开始从被动地适应自然到主动地改造自然,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比较朴素的思维方式。由于当时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类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认识,就把它们看作是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在操纵,古代的图腾崇拜和上帝造物思想正是这一客观唯心主义思维方式的体现。还有些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产生的,如中国的五行说和西方的原子论正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的体现。到了中世纪,由于封建割据的存在和各个国家之间的不断战争,为了更好的统治人民,宗教成为封建秩序的精神支柱。神学不断用彼岸世界的幸福生活来麻痹人们的意志,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神本思维方式。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文艺复兴,经验主义和人道主义开始兴盛,重视经验和实证的思维方式开始在自然科学领域占主导地位。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联系变得非常密切,人们的活动范围开始向整个世界扩张,商品经济更是把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而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直到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把握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人类思维方式才突破了以往思维方式的种种局限。这种革命性的实践思维,被列宁用来把握俄国革命问题,通过发挥实践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在一个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的国家通过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活动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由此可见,逻辑能够突破历史发展的一般顺序。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思维方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思维方式自身的独立性,可能会出现人类的思维方式与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相一致,但是终究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代替落后的思维方式。
(二)横向的现实历史材料与现实主体的理论逻辑相一致
由于人类受到自身的实践能力的限制和历史本身的时间制约,现实所掌握的历史材料总是非常有限的,研究主体只能从这些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又非常浩繁的材料进行分析,从而创立自己关于人类社会自身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理论的时候十分重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处处体现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马克思回顾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写到:“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它是与生产不发达的阶段相适应的,当时人们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是靠务农生活的。”[1]“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2]“第三种所有制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3]对所有制发展逻辑的叙述正是建立在对西欧古代历史的详细考察之上的,是对大量的关于经济社会生活的状况进行抽象而得出来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视域中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是以实践理解、把握和评价一切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评价原则,所以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视角来分析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重要方法很有必要。
(一)实践的历史与逻辑的张力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把握历史,所谓历史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空中的展开过程。具体来讲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就要使用工具作用于自然界的东西,使自己的主观意识物质化。这样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产生了。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在改造着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人类便产生了意识、语言和思维逻辑。而精神性的东西具有自身的独立性,所以人们根据现实历史依据思维逻辑往往推论出超越时代性的结论。马克思就是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通过分析其内在的根本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推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这种超前性的逻辑思维与历史本身是相分离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分离,才促使人们用自己的努力去超越现实历史,从而推动社会朝着合乎逻辑的方向前进。
(二)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历史性分离
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是学术研究的两个重要方法,但是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却长期处于相分离的状态。
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的主要努力方向是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为此人们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这种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这一时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界,由于受到人类实践范围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往往不能对自然的历史(包括现实)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往往用抽象的范畴和逻辑去推演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一时期显然是偏重于用逻辑方法进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
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中,哲学家主要关注的是主观精神世界,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家用古希腊罗马的逻辑理性工具来论证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在纯粹的彼岸世界里言说。这种哲学完全脱离了历史与现实,进入了形而上学的怪圈,在这里只看到逻辑理性与宗教信仰富有张力的表演。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它的集大成者是黑格尔,黑格尔哲学是认识论、本体论和逻辑学相统一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提出了“历史和逻辑的相一致的辩证原则”,他认为哲学史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哲学相当于逻辑学中的各个范畴,哲学之间的更替就相当于范畴之间的推演,而全部哲学史就展示了最后出现的最完备的哲学的内部逻辑结构。而且黑格尔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4]这就强调只要合乎理性的东西终究会在历史中实现的,体现出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5]历史与逻辑在黑格尔的哲学里得到了统一,但是他却颠倒了二者的关系,认为是绝对精神通过被历史主体掌握而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这就滑向了唯心主义历史观。
(三)历史与逻辑统一于实践
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包括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实践思维方式中把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实践逻辑的概念的运动过程,应是对实践的历史过程的反思性的把握和反映,并且须同实践的历史过程大体地相一致”[6]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逻辑本身也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抽象出来的合乎自然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的理论。逻辑中的概念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接触到的主观和客观的事物,而判断则是人们对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正确关系的判断,而推理则是人们在实践活动的历史中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反映,可见历史与逻辑统一于实践,逻辑是实践的历史的抽象,历史是实践的逻辑的具体。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之一——唯物史观,正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西欧历史进行详细考察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十分重视对历史的研究,不断论证自己发现的唯物史观。马克思在 1881年 5月到 1882年 2月仔细研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作了详细的摘录和评语。而且恩格斯认为:“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 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比较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7]由此可见,重视历史的研究对于发现社会的运行规律和逻辑是多么重要,历史发展的逻辑正是蕴藏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之中。但是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很多人不愿意做收集资料的繁琐工作,自己的学术成果也是从别人那里七拼八凑过来的。我们在读到很多社会科学的文章有时会感到高深莫测,这主要是因为有些学者过度运用了纯粹的逻辑推理,而缺乏现实和历史材料的支撑。但是当学术研究脱离了历史和现实,那么它就成了无本之木。所以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注重本学科学术史的研究
在进行一门学科的研究之前,了解这门学科的学术发展史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范畴,并且很快把握住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沿。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历史就是它的各种范畴不断建立,它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哲学史就是哲学那样,它的新的范畴和新的理论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二)注重本学科所研究的独特社会领域的发展史
学术史本身是这门学科所研究的独特的社会领域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后学者得到的是前人的间接经验,要想更深刻的理解前人的学术理论或者考证这些理论的正确性,这就需要重新考察这门学科所研究的独特社会领域的发展历史。正如恩格斯所说:“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8]所以学经济学的必须研究经济史,学政治学的必须研究政治制度史,学法学的必须研究法律史等等。
(三)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发现历史的逻辑
逻辑的东西总是隐藏在历史之中,但是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根本没有能力和精力去研究全部的历史资料。只能对历史材料进行有选择性的考察,特别是对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进行考察,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周期性出现的经济危机的考察,从而抽象出历史表象下被遮蔽的客观规律。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95,68-69.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95,69.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95,70.
[4]黑格尔著.范杨,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序言11.
[5]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卷).人民出版社,1995,42.
[6]倪志安.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逻辑.哲学研究.2009(12).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卷).人民出版社,1995,1.
[8]恩格斯.致康·施米特 (1890年 8月 5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卷),人民出版社,1995,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