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提升农民信息获取能力对策探析
2011-08-15张新勤
张新勤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02)
农村信息化是推进国家经济信息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消除农村信息贫困,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要立足各地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教育、示范、引导和服务农民有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培养新一代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新农民,加快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一、当前我国农民信息需求的特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成为影响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广大农民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准确把握各类农业信息,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农业”、“信息科技”、“依靠信息脱贫致富”等意识逐渐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谁占有信息、驾驭信息,谁就能先富起来。一到播种季节,一些农民由于没有更多的信息,只能“跟风种植”,往往导致“种啥啥多、卖啥啥贱”,“伤心大白菜”、“贱价粮食”等事件屡屡发生。在对市场各类信息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想准确预测农业市场的需求变化是不可能的。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只有通过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农业信息服务,农民才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全国农业发展大的走向及国家相关支农惠农信息,并据此选择种植品种。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能及时掌握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等相关信息,产后及时了解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供求情况等信息,就可以极大地缓解种什么、如何种、怎样卖等发展难题,从而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2.信息需求的实用性。在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上,农民更看重实用的致富信息,除了国家各类农业政策信息外,最关注的是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诸如农业生产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劳务用工信息等。其中,围绕农业生产展开的致富信息需求量最大。当前,我国仍有不少农民处于“想致富无门路,盼致富缺技术”的困境。因此,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好操作的实用技术方面的信息成为农民最急需、最关注的问题。即使是已经摆脱贫困的农民,他们用信息来生产经营,用信息来增收致富,要走上小康之路,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高效益,做到节本增效、优质高产,仍然离不开实用技术信息的持续供给。
3.信息需求的多样性。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民需求信息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从过去单纯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技术信息转向政策、科技、市场供求等多种信息。农民迫切需要了解市场及整个流通领域的综合信息,以及国家各项惠农信息、劳动力供求等致富信息。
二、农民信息获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疆域辽阔,农村发展很不均衡。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农民信息意识淡薄,获取信息的手段比较落后,信息资源占有量也不平等,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比较单一,信息素养整体不高。
1.信息意识淡薄。当前,虽然各类传播媒介发展了,但是农民对信息的敏感度并没有提高,信息意识较为淡薄,这些都导致了村民的信息不灵。由于广大乡村交通不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基础条件落后,一些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初、高中学历的人大都外出转移就业,留下的这些人除极个别外,大都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单一,一般不懂得利用信息和花钱买信息,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和技术对农业发展和农村致富的重要性。同时,农民在眼花缭乱的致富信息接收中也缺乏明晰的选择意识,缺乏应有的权变意识,导致信息难以传播。信息即使传播了,但接收出现了问题。信息接收了,但市场出现了变化,使原本好的信息变成了害人伤财的劣质信息,以致出现了农民信息获取的误区以及信息素养的缺乏。
2.信息获取手段少。传统上,我国的丰富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单位,但由于这些机构大多设立在城市,农民缺乏与其沟通的渠道。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长期以来也主要以培养教育人才、从事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能,没有主动走向农村开展科技信息服务,致使许多资料和信息滞留在单位内部,无法被农民有效利用。一些农业信息网站虽然信息丰富,但信息不完整、不准确、更新不及时,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较低,真正能为农民所用的不多。近年来,随着“农家书屋”的不断推进,基层农村的科技点、村级图书阅览室有不少关于农技、养殖、致富等方面的图书,但很多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多数农户获取信息的手段依然靠传统的人际传播媒介,即村子里的能人、亲朋好友、进城务工人员、村干部等。这种传播方式传播的范围很小,受众有限,且村民的主动性不高,获取的信息很少。
3.信息利用能力低。据调查,由于农民信息获取的途径少,传递速度相对慢,各种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丧失了时效性;而时效性恰恰又是信息的重要特性,失去了时效性的信息就等于是没有价值的信息。网站、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新媒介对于知识水平不高、经济收入少、硬件设施缺乏的农民来说是“看上去很美”,要他们选择、加工、分析纷繁复杂的信息,难度大,成效小;而且知识结构的贫乏使得这一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出现复杂化。由于农民对信息的获取手段少,方式比较传统,可靠性比较低,所以获取的各类信息基本上是“二手货”。好的信息可能变坏,坏的信息可能被农民广泛接收。另外,我国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富裕了,大多农村家庭购买了电视机、电脑,村里的广播也废止不用了,看电视、上网渐渐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但由于农民的购买力不强,不能吸引广告商,所以以农民为主要受众的节目很少,而且有限的节目也多数面向全国的观众,对农民来说,实效性相对就减弱了。
三、提升农民信息获取能力的对策建议
1.大力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第一,增强信息化意识。要改变农民传统封闭、保守落后的信息意识,摒弃那种对农业信息无所谓的态度和对网络信息怀疑和不信任的看法,广泛利用信息为其生产经营服务,增加农民收入。用鲜活的事例使农民认识到,信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第二,培育新型农民。按照农业信息化的要求,采取具体措施,大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和职业技能。第三,提高网络技能。加强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使农民学会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和操作技巧,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和应用网络信息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对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网络检索知识的培训,利用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贴近农民的优势,帮助农民及时查询市场、技术等多种信息。
2.切实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主要是指硬件方面的建设,包括配备必要的信息工作人员和先进的采集、处理信息的仪器设备等。它是构建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硬件建设的基础,是促进和提高农业信息化继续发展的关键。第一,加大投入力度。将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农村信息发布窗口建设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第二,开发个性化搜索引擎。依托覆盖率较高的电视和电信网,以电视机和手机、电话等为终端,开展信息推送服务。建设电子公告牌、电子触摸屏等用来发布农业信息和交流农业技术。第三,建立农业信息咨询门市部。门市部配备微机,连接互联网,形成一个以电子信息服务手段为主,数据库查询服务、电话信息服务、声像服务和纸介质服务共存,人工信息网和电子信息共存的局面,较好地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
3.不断加快农业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正规化建设。第一,建立涉农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组建有地域特色的农村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农村经济与生活服务网等。大力开发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和共享,确保信息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第二,构建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做好各类涉农信息的采集、归类、整理、强化等深加工工作,努力开发高层次、预测性的决策信息和价值高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的容量和质量。第三,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系统评价工作,向农民提供农产品以及农业投入品网上流通和农业项目网上招商等内容的电子商务服务,提高他们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安全屏障,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技术上的筛选和过滤,优化各类农业信息资源。
4.继续发挥传统信息服务的作用。第一,发挥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大力加强对具备示范效应农民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感受到农村信息化建设和运用信息服务的良好效益。增加包括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及相关的经济、法律信息等全方位信息的发布,及时向农民传送农业信息,交流农业技术和市场变化情况。第二,发挥农村信息员队伍的作用。积极发挥信息员队伍在农村基层经常进村入户、对农民给予有效指导的优势,通过他们协助联络农户,在信息服务中传递信息,帮助农民使用信息,提升他们对信息的应用能力。第三,发挥农业专家咨询服务体系的作用。通过培训、辅导等方式,培育和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定期对农村政策、科技、生产动态、农民收入等信息进行分析预测预报,为农民提供便利、实用的信息服务。
5.努力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社会化。农业信息服务是为“三农”发展提供信息和信息技术支撑的重要基础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农业信息服务的区域条件、产业水平、从业队伍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与农村信息服务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因而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涉农公司和企业、广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和信息中介组织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切实提高信息服务的整体效益。第二,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政策法规。通过立法等手段对信息产品的从业人员进行严格规范,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的企业和个人,坚决杜绝虚假伪劣信息,以保证农民获取真实信息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第二,推动各类市场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涉农企业和公司要积极解决农民的生产分散、供求信息不灵等问题,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积极向农民介绍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广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和信息中介组织要积极搭建各种类型的信息网络平台,开展信息沟通和交流,保证农村信息服务的可持续性。
[1]高永明.农村文献信息服务发展模式及功能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7,(2).
[2]张建光.安阳市农业信息化对农民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胡国芳,罗华文.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0,(4).
[4]郑火国,胡海燕.论农业信息服务的模式及其在“三农”中的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2).
[5]吴元升,魏文华.我国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