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2011-08-15张敬燕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历史资源文化

张敬燕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42)

一、郑州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

1.历史久。郑州市的文化资源历史大都比较悠久,这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聚居地之一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拥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3600多年前商汤在此建成的我国第一座拥有城垣和规划的城市,也是我国现已考证最早的都城。另外,郑州市还拥有我国最早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等文化遗存。

2.数量多。辉煌历史孕育灿烂文化,灿烂文化造就郑州市境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比比皆是、数量惊人。截至目前,郑州已发现的各类文物古迹已多达10000余处,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太室阙、宋陵、康百万庄园等38处43项,具全省各市之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9处。国家确立的“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中,郑州占了5处,是拥有大遗址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3.规格高。自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议,将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标志着截至目前河南已拥有包括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在内的三项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精华包括的8处11项历史建筑中,除少林寺常驻院是“省保”单位外,其他的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少林寺塔林等,都是“国保”单位。“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规格高、价值大,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举世罕见。它们是中国古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漫长发展的滥觞,为已消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

4.遗存少。由于盗窃、战争、自然灾害的侵袭等原因,造成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地上的少,地下的多。郑州作为商代早期的都城,由外城、内城和宫城组成,布局严整,历经3600年的风雨,至今仍然屹立,但因年代久远,诸多因素导致现今的整个商城遗址只有近7公里的古城垣存于地面之上,既是地上唯一能看到的商代“痕迹”,同时也是整个商城遗址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因此,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上看,尤其是地面建筑遗存看,郑州市不如北京、西安、南京、杭州这四个省市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关系

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为了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但一切开发利用都必须以有效保护为前提。在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必须树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观念。合理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又能为进一步的保护创造更好的经验和物质条件。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此任何历史文化资源项目的开发,都必须经过专家的论证审核,以确保历史文化资源的原有风貌与特定内涵不被破坏。

2.必须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绝不能采取那种只顾眼前利益而剥夺后人对资源的享用权的掠夺式开发方式,我们的开发一定要惠及子孙后代,让他们也能享受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益。那种为开发而开发,不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破坏式开发,无异于自毁聚宝盆。

3.必须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历史文化资源不是一般的经济资源,开发时不能把经济效益视为唯一目的,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对任何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必须建立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兼顾追求经济效益,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4.必须处理好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当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生矛盾的时候,要让经济建设为文化历史资源保护让道,特别注意防止建设性破坏,避免以经济建设压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绝对不能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人为地破坏文化历史资源。

5.必须处理好历史文化遗存和资源创新的关系。对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但现实已不存在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不能凭空想象、任意创新,切忌搞假大空。对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在保护文物古迹及其整体环境完好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住历史文化资源,从而达到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郑州市在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

1.在历史文化资源的管理、开发上缺乏全局意识。由于体制原因,郑州市相关管理部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把握不够,其管理基本上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全市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历史文化资源数据,更谈不上有相应动态的信息采集、监控系统。这是各地历史文化资源管理存在的普遍现象。

2.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公地悲剧”的现象。政府作为全体公民的代理人在公有产权界定中充当了真正的产权主体,但由于监督弱化、信息不全面、有限理性等原因,政府不得不放弃部分资源的公有产权,从而出现“产权真空”现象,最终所有权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经济意义的、虚拟的所有权。所有者的缺位,使原来的公有产权制度演化为“无主产权制度”,没有一个人或组织拥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产权或能对其实施控制。这就造成一方面没人有权激励或阻止他人的经营行为,另一方面,也没人有责任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以维持可持续利用,由此引发经济学中的“公地悲剧”现象,最终出现文化历史资源被过度开发和环境被严重污染的局面[1]。

3.由于过度开发导致部分历史文化资源正在消失。郑州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由于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其生存环境正在遭受严重威胁,不少古建筑、古遗址正在遭到令人痛心的破坏,许多重要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或失传。比如,巩义市被称为露天艺术博物馆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皇陵,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但由于对宋陵的保护长期不到位,许多陵墓被周围村庄和工厂包围,散落在方圆30平方公里的800多件地面文物都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人为破坏现象十分严重。

4.文化资源加工整理与文化产业脱节现象突出。由于受传统的重生产、轻原创观念的影响,文化资源整理加工与文化产业间的脱节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是五彩缤纷的城市文化资源,因其存在发掘、消化、吸收、艺术性创作等方面的难度而少有人问津,导致在原创阶段时的人才、资金、政策等配置也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用现代技术、高额资金武装起来的拥有强大能力的出版、印刷、影视播放、表演展示等资源空放或低水平运行,平庸雷同作品充斥于市,符合人民文化消费口味的高品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市场占有率明显不足[2]。

5.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中的主要困难。一是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上的不到位直接导致保护利用的措施、力度不够。因此,郑州市在开发利用文化历史资源时不断出现人为性和建设性破坏现象,即使已经开发利用的文化遗产,其深度与文化内涵的挖掘也不够。二是保护资金严重不足。文化历史资源的保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郑州市各级政府部门每年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资金投入过少,严重制约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抢救。前文提到的北宋皇陵之所以出现如此现状,跟保护资金严重不足有着莫大的关系。三是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目前,郑州市能对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的策划、经营、管理的大规模优秀杰出人才队伍尚未出现,因此,培养和引进新型文化人才问题亟待解决。

四、郑州市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议

1.加强法律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必须遵守《文物保护法》,必须持续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让人民群众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文化遗产,不仅是当代人的财富,还属于后代子孙。我们决不能在搞建设的同时再次破坏文物,也决不能以文化遗产的丧失为代价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因此,为更好地保护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各地应积极开展遗产申报工作,把历史悠久、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较高但存在较大保护困难的历史文化资源申报为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省级、国家级、世界级文化遗产,不但可以得到更高的重视,有利于资源的保护,而且还能够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之,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总结成功经验,指导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国内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省内也不乏实例,有必要总结并借鉴这些成功的做法,指导郑州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自2006年3月举办“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以来,每年3月份,由河南省政协主办、新郑市承办的黄帝拜祖大典都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华人的目光,它已成为盛世中国团聚中原、共襄河南的一大盛事,是河南省成功开发远古时代英雄名人历史文化资源的经典案例。再如,古代画家张择端把北宋的繁华生活搬到了清明上河图中,今天聪明的开封人又把图画还原成了清明上河园,完整的再现了北宋时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探究古人的心理需求,每天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是对清明上河园这种文化历史资源开发形式的最大认同。这样成功的范例还有不少,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郑州市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时予以借鉴。

3.整合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走联合开发的道路。由于体制原因,我们省内很多历史文化资源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运用。如黄帝故里作为民族文化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的一个象征。在河南有黄帝故里、黄帝陵等大量的遗迹、遗物,如果能把新郑、灵宝、新密等地有关黄帝的旅游景点整合起来,推出中原黄帝旅游专线,再加上周边的有关人文景点,其经济收益要比单一景点收益大。因此,有必要呼吁省里有关单位组织专家、学者,对河南省境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历史资源进行归类,针对归类后的各种历史文化资源制定合理有效的开发保护方案,并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形成知名文化品牌,最终带动其他文化资源的开发。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东北三省的成功经验,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四城市联合开发推出了“水、雪、雾、冰”游,为各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互补、联合开发走出了一条好路子,开了个好头。河南省内各地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有很多具有优势互补性,我们完全可以携起手来,整合各自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倾力打造文化精品,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促进文化走出去。目前,郑州市虽然在国际国内著名的文化品牌并不多,但在打造文化精品,树立文化名品战略上,郑州已有成功经验。例如,我市在开发以嵩山文化为核心内涵的历史资源时,就以实施“中华文化圣山”和“世界功夫之都”为发展目标,创办嵩山文化研究会,从历史研究、文物保护、产业转化等角度深入挖掘嵩山文化。同时举办了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弘扬具有中国文化符号的少林功夫文化。建立国际上最大的武术人才培训、输出基地,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武术分支机构。每年在国外表演少林功夫2000场次以上,现场观众达300多万人次,媒体观众覆盖全球近20亿人次。依托嵩山禅武和山水一体的文化内涵,成功推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舞剧《风中少林》等一批文艺精品。拉长文化产业链条,先后开发宝剑、图书、医药、禅茶等20余种具有嵩山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每年直接经济收入超亿元[3]。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文化品牌,同时借鉴美国韩国以及国内其他省市成功的文化品牌营销经验,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加强文化贸易,注意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理念等,把河南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推向国内市场和国际世界市场,从而促进河南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

5.强化舆论宣传,营造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郑州市委市政府要把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作为一种常态来抓,有计划地实施“郑州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各地最好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硬性的重要指标。各级文物保护部门,要切实担负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扎扎实实开展保护工作。各地破坏文物的情况一经查实,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和政府相关领导就要担负相应责任。各地宣传部门,各级电视台、无线广播,各级报刊等要配合文化部门、文物保护单位举办系列文化资源专题节目,经常性地开展宣传活动。我们要通过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知识大奖赛及有奖征文等活动进学校的形式,从小培养广大青少年的资源保护意识,唤起群众关注与参与的热情。同时也可通过排练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相关文艺节目,举办一些相关图片、摄影、书画展览等,采取一切措施,加大保护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营造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1]冯煌雯.文化历史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0.

[2]沈望舒.城市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J].城市问题,2001,(1).

[3]王文超.利用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J].求是,2010,(10).

猜你喜欢

历史资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