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类型浅析
2011-08-15崔永刚
郝 丽 崔永刚
(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类型浅析
郝 丽 崔永刚
(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当代我国的政治亚文化已经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目前,中国处于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忽视任何类型的政治亚文化。按照主体不同来划分,政治亚文化可以分为大众政治文化、青年政治文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农民政治文化和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按照地域和和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政治文化;根据主体所属群体的不同,可分为强势群体政治文化、弱势群体政治文化和中间阶层政治文化。
政治亚文化;类型;引导
按照迈克尔·罗斯金的说法,一国的政治文化不是完整一致的。①事实上,当代我国的政治亚文化已经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目前,中国处于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迅速政治变迁的地区,当大众的支持的动员如此令人渴望达成的时候,没有什么政治亚文化可以被忽视。”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我国的政治亚文化,必须对当前的政治亚文化类型保持清醒认识。
一、按照主体所属社会成员的不同来划分
1、大众政治文化。从政治文化上分析,必定产生精英政治文化,与此相对应出现大众政治文化。精英政治文化是掌握公共权力并产生影响力的政治官员、社会经济管理层所信奉的政治价值导向。大众政治亚文化是在政治生活中不掌握公共权力、不发挥重大影响力的社会公众所信奉的政治价值导向。大众政治亚文化所属的社会成员从事各行各业,他们仅仅是社会中普通的成员,在参与政治活动中不具有普遍的影响力。毛泽东时代,大众政治文化对政治领袖表现出强烈的祟拜心态与敬仰心态,“党叫干啥就干啥”比较典型地反映出精英政治文化完全主导了大众政治文化,实际上已经完全取消了大众政治文化自身所应该拥有的价值观,使其特有的个体本位缺失。改革开放后,大众政治文化从80年代开始一直到90年代末基本上沿着逐渐成熟的方向行进,渐渐摆脱主流政治文化或精英政治文化的控制,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心态从纯粹意识形态化向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和关注利益实效(世俗化或理性化)转变。
2、青年政治文化。青年政治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政治文化与成年人的政治文化相对应,一方面具有反抗性与冲突性,另一方面也包含着接受性与继承性。青年时期是人们取得公民资格到成年阶段的过渡时期,其特点是政治学习过程以政治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主要由学校和社会提供教育条件,学习过程的强度和速度大大提高;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有较大的理想成分。其中,政治价值成分要大于政治观念、政治心理等成分。青年对自身个人政治利益考虑较少,关注国家整体利益较多。青年政治文化在改革开放以前最典型的事例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60年代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在这些政治运动中,青年政治文化受精英政治文化影响较大。70-80年代青年政治文化的主流是继承“五四”精神与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并追求社会终极性价值。
3、知识分子政治文化。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使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至少两个方面的观念特征:一是必须学习西方文化。要塑造一个新兴的中国,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并以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由于传统的政治价值观念无法实现国家强盛这一根本目标,因而必须予以抛弃。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与其他国家进行竞争,才能从与西方的不平等交往中解脱出来,确立起真正自主的民族国家的世界地位。二是观念是改变社会现实的强大力量。观念在改革过程中起着较大的作用,思想意识上的变革应该先行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从1949年到1956年,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很大发展;1957年反右运动,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受到沉重的打击。在这之后,一直处于步履维艰的境地。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才作为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被提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尤其到了80年代,知识分子迎来了表达自己意愿的新时期,呈现出三大政治思潮:政治激进主义、新权威主义与新政治保守主义。
4、农民政治文化。目前农业劳动者阶层是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阶层,地位非常重要,是整个国家稳定最重要的基石,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农业劳动者阶层,可以看到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特定政治亚文化特征。总体上看来,目前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政治文化主要还是表现在第一个层次,即政治心理倾向方面,他们的政治价值取向还不很成熟,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型的价值取向体系。由于长期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以及新中国建立以后所受到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熏陶,我国的农民形成了一种比较朴素的政治心理倾向。从他们内心来说,是衷心拥护党的领导的,尤其是拥护党和国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亿万农民翻身作了主人,不再像在封建社会中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和欺凌,特别重要的是广大农民拥有了他们非常珍视的土地的承包权、使用权,而这构成了他们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拥护党和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这一基本政治认识倾向、政治态度倾向的最根本的来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前农民的基本要求主要还是在物质生活方面,他们要求能够过上好日子,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而这种物质生活需要能否得到基本满足是决定他们政治心理倾向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5、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一般来说,在多民族国家政治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民族的政治文化往往成为该国的主流政治文化,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只能作为一种政治亚文化存在。目前,中国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导思想,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在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因素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有别于目前中国主流政治文化的一些文化现象、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我们把这些统称为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如果处于主导地位的民族政治文化与处于亚文化地位的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能够相互兼容并实现有效地整合,就能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反之,则会导致极为严重的政治后果。③
二、按照地域和时间来划分
1、传统政治文化。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针对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意见。有些学者认为,儒家传统政治文化阻碍了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难以从中开出现代民主政治之花;另一派学者则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可以进行内在的超越,从而适应现代政治发展之需要。不能否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固然存在许多影响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文化因素(当然这主要是以西方现代民主制度的标准来衡量的),但同时也有许多可供利用的资源以维持中国现代政治转型的一体化。基于此,必须对传统政治文化保持清醒认识。一方面,不能抛弃传统。如果一个国家国性不守,则国亡无疑。传统政治文化是我们进行自我甄别的重要标准,在转型过程中我们不能背弃我们的传统。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存在可供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并不是一种静态的文化“化石”,而是动态的观念之流。
2、西方政治文化。亨廷顿坚持认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④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政治价值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及资本扩张大肆进入中国。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由于内在核心理念的不同,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国人在保持传统与学习西方之间发生了严重的争论,并陷于如何从传统的灰烬中重建具有活力且能适应现代世界环境需要的新文化的困境中。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作为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某些先进经验成为理所当然之事。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西方具有巨大扩张力的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以文化传播、科技交流、经济贸易等形式大肆闯入中国,它奉行的“个人主义”、“多元政治观”、“人道主义”等思想严重解构了我国本土奉行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可以看出,这种西方政治文化的移入,必然在人们内心造成极大的困扰,带来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按照主体所属的群体来划分
1、强势群体政治文化。一般认为,所谓强势群体,就是那些影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受一般责任的约束,甚至占据着高高在上、我们只可仰止的位置,而且掌握着政府决策命脉的群体。有人认为,强势群体至少包括官员群体、垄断行业、房地产商、股市大鳄、大型外企和稀缺资源掌握者六大类。但更多人认为,中国的强势群体至少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三大类,这是因为这三类人拥有大量的社会财富,是各自领域的优秀人才和领导者,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大的话语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在和将来。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所在的强势阶层之间已经表现出强强联合的迹象,减少甚至阻碍了其他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在小团体的范围内增加了阶层的封闭性。这部分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基本上是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他们有时间浏览国家要闻的信息、有精力讨论国家政策的走向、有渠道或者有能力向上表达自己的政见,属于阿尔蒙德和鲍威尔分类中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强势群体一般掌握着巨大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其成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自觉地组成一个联合体,对外界用一个“声音”说话。在政治参与时,他们通常请有关学者来为他们利益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撑,以一种有组织的集体的形式来影响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它的高度的组织性成为政治参与有效性的一个可靠保证。所以,从政治文化这个角度来看,强势群体政治文化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政治参与度比较高。
2、弱势群体政治文化。所谓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它是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普及,可以说是推动弱势群体概念成为社会科学主流话语之一的重要因素。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包括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人数众多,拥有的社会财富却非常有限,对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也很有限。这一类人群的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下反映了其生活状态,因此,其对于国家、政府存在着一些不满情绪,也无法完全认同政府的决策,其政治文化的主要表现是政治参与度低和政治情感弱等方面。
3、中间阶层政治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所有制结构和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也相应处于分化、调整和组合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中间阶层的生成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必然结果。一般来说,中国当前社会的中间阶层主要由以下四部分人构成。一部分是新生的“中间阶层”,其基本特征是:年龄比较轻,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有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专业知识,懂外语,通电脑,有管理技能,大多就职于新兴行业、新兴职业,如金融、证券、信息、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领域。第二部分是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以及效益好的其他类型企业的管理层和职工层。第三部分是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阶层。第四部分是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作为一支正在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中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力量,中间阶层对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当前,对中间阶层政治文化的特点要保持清醒认识。这是因为中间阶层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容易接受现代民主政治理念,这就决定了中间阶层的社会诉求是多元性的,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经济利益,还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反映在政治领域,就是他们的政治参与愿望比较强烈。一旦这种愿望无法落到实处,会造成中间阶层对政治秩序的疏远,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当前政治秩序的合法性。
注释:
①(美)迈克尔·罗斯金著:《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② Lucian W.Pye and Sidney Verba.Political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P.526.
③周平著:《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页。
④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1页。
D602
A
1671-2994(2011)06-0167-03
2011-09-10
郝 丽(1973- ),女,山东新泰人,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崔永刚(1971- ),男,山东荷泽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政府管理。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治亚文化与社会稳定的相关性研究》(09DZZZ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