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西南桥头堡建设与加快滇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11-08-15李晓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桥头堡经济社会水资源

李晓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中国西南桥头堡建设与加快滇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李晓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在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中,加快滇中地区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要加快滇中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依次扩大滇中地区的对外开放;二是谋划好滇中经济圈的战略布局;三是研究制定好滇中地区产业发展政策;四是切实抓好滇中地区引水工程建设。

桥头堡建设;滇中地区;关系;制约因素;对策

包括昆明、玉溪、楚雄、曲靖4州市在内的滇中地区,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云南省面向东南亚、南亚经济增长最快,竞争力影响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010年,滇中4州市以占全省37.4%的人口,实现了占全省59%的GDP和占全省66.4%的财政总收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要推动“滇中”等10个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滇中发展首次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因此,云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把滇中打造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进而打造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核心区域、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和支撑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一、滇中地区发展与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关系

1、滇中地区是桥头堡建设的核心部分。滇中地区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国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地区发展机遇,滇中地区是桥头堡建设进程中的生产要素集聚区,是核心城镇的经济密集带,也是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等的交叉辐射地区,因此,滇中地区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中的核心部分。

2、桥头堡建设为滇中地区发展提供契机。桥头堡建设是滇中地区发展的新一轮契机。桥头堡建设涉及发展与改革的方方面面,包括沿边城镇发展、基础设施、能源、交通、水利、物流、产业、金融、生态、教育、文化等。滇中地区是承载这些要素效率最高的地区,以滇中地区的加快发展带动桥头堡建设,滇中地区的发展应该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积极实现国家战略的贯彻和落实。

3、滇中地区发展与桥头堡建设共同面对“两个市场”,可在桥头堡建设进程中扩大和拓展滇中地区的产品市场。滇中地区是云南省商品物资最富集的地区,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消费型市场。在桥头堡建设进程及今后的发展目标中,云南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前沿,市场面向南亚、东南亚,而积极发展滇中地区是建设桥头堡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快和提升云南省经济总量和等级、优化产业结构和效能、是促进东南亚、南亚市场稳固和繁荣的基础。

4、滇中地区发展与桥头堡建设有利于云南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在桥头堡建设进程中优化提升滇中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发展要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云南省要建设“以两种资源为依托、城镇为载体、两个市场为导向、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明显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基地。一、二、三次产业发展的叠合是滇中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大发展机遇。当前,滇中地区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在城镇产业调整及提升过程中,产业的重工业化是工业化的必经阶段,怎样在滇中地区新一轮发展条件下既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又保护好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协调发展模式,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5、加快滇中地区发展可为桥头堡建设提供重要经济支撑。以昆明作为滇中地区的核心城市,其城市首位度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包括玉溪、曲靖、楚雄等),并且是云南唯一的特大城市。滇中地区发展不仅仅是全方位地发展昆明,更重要的是将滇中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不断优化昆明市的外部经济环境,实现昆明、玉溪、曲靖、楚雄等构成的滇中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昆明可以转移出来的企业设置在曲靖、楚雄或者玉溪,加大滇中地区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努力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在发展滇中地区的过程中,依据区域和城镇群发展规律,进一步提升区域城镇群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实现综合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在特定城镇群中的便捷流通。在城镇群融合达到一定效果和规模后,使经济要素实现畅流、社会资源得到高效率营运,这将为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

6、加快发展滇中地区有利于构建滇中城镇群,形成桥头堡核心城镇。核心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它具有不同于土地的载体属性,是载体平面和空间量化的具体呈现。构建和培育区域级的经济区和产业区,需要有与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匹配城镇群,通过区域村镇的城镇化,结合城镇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配置、产业职能分工、文化科技共识等,才能真正走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区域级经济区和产业区的发展目标。城镇是经济社会的载体,经济发展是城镇发展的源泉,加快发展滇中地区,积极培育滇中经济区,有利于构建滇中城镇群,同时也有利于将滇中城镇打造成为中国西南桥头堡的核心城镇。

二、桥头堡建设进程中加快滇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加快滇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四州市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雷同,未形成匹配、关联的格局,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现象仍然普遍,人力资源条件亟待改善,基础设施还须完善提升,区域间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区域内各州市的利益难以协调,因此,突破区域内的“行政体制障碍”是区域发展的重点。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滇中地区经济占绝对比重,昆明“一支独大”、资源过于集中、城市与环境承载压力过重等表现非常明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十分突出。当前,滇中地区正面临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二是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滇中地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产业支柱还比较为单一,经济发展长方式亟需转变。三是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市功能布局还需优化、城镇化水平亟待提高,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任重道远。四是滇池、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治理与抚仙湖的保护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矛盾突出。五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保障和改善民生还需加强。六是城乡社会管理面临新的压力,和谐社会建设仍然面临新的课题。

2、水资源量极少且分布不均,干旱缺水是制约滇中地区加快发展的一大因素。滇中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尤其是水资源量极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滇中地区是云南省降水低值区,年降水量一般在600-900mm,而蒸发量在2000mm以上,干旱指数大于210。其中楚雄元谋等坝子径流深小于150mm,属常年干旱缺水地区。滇中地区地处金沙江、南盘江、澜沧江、红河四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和源头段,主要坝子(盆地)和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都集中在上述水系一、二级支流的源头段,少有修建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的条件,因此,滇中地区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的干旱缺水地区之一,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但由于本地区水资源不足,加上特殊的地理条件制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按国际水资源指标划分,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m3的地区属严重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500-1000m3的地区属水资源紧缺地区。滇中地区31个受水区中人均水资源量在500m3以下的小区有7个,人均水资源地面积占受水区的63%,人口占受水区的73%,GDP占受水区的87%。滇池流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小于190m3,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2%,低于全国严重缺水的京津塘地区(260-337m3/人),处于极度缺水状态。滇中主要经济区水资源利用程度已达47%,滇池流域因湖水多次重复利用,水资源利用率高达147%,超过了国际公认的40%合理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215倍。由于水资源紧缺引起的水环境问题,在滇池、杞麓湖等湖泊区及南盘江、龙川江、泸江的部分河段已十分严重。滇中水资源供需矛盾是云南省历届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三、在桥头堡建设进程中加快滇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1、依次扩大滇中地区的对外开放。要把云南滇中地区建成中国西南经济中心之一,应实施三个层次的对外开放战略:第一层次是滇中地区对中国西南乃至全国的开放。这个层次是加大滇中地区与西南各省乃至全国的产业合作交流、人才科技合作交流、项目资本合作交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第二个层次是滇中地区对东南亚各国的开放。这个层次是发挥云南4000多公里边境线的作用,通过大通道建设,在桥头堡战略机遇下,将云南经济逐步参与、融入、影响,并代表中国调控与导向东南亚经济,完成国家桥头堡的战略使命。第三个层次是对云南省非滇中地区的开放。这个层次是发挥滇中地区在云南整个区域经济中龙头带动及示范的作用,强化其与全省各州市的合作、交流,实施产业的分工合作,教育、科技、人才、项目、资本的帮扶。特别是将滇中地区一部分初级产业、优势产业链前端产业、配套产业、特色产业的原料及初加工基地,布局在其它州市,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谋划好滇中经济圈的战略布局。一是滇中特大城市圈:以昆明、曲靖、楚雄、玉溪构建的滇中城市圈,通过快速交通网的连接形成一小时内经济距离;通过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滇池等高原湖泊连接形成的水路网,加之滇中调水、牛栏江引水等工程,把滇中城市建成水乡、绿色、现代、发展的最适宜人居住的地区;逐步疏散昆明人口至周边城市,缓解中心城市昆明人口、交通对资源和环境施加的压力,同时带动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加速滇中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促进西南经济一体化的重点城市圈域的建设。通过培育和重点建设昭通城市圈、曲靖城市圈、文山城市圈等省级城市经济圈域,强化云南与西南成渝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广西东盟经济区间的联系,促进其人才、资本、项目、科技、产业、教育之间的合作交流,加速西南经济一体化进程。三是重点建设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德宏等省级城市经济圈域,以适应中国面向东南亚对外开放和桥头堡战略的需要。这三个层次城市圈域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西南、云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研究制定好滇中地区产业发展政策。出台相关政策,一是激发滇中智力密集区高校、科研单位围绕优势资源的开发、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促进优势产业的产业链高端(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在西南乃至全国的竞争力。二是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使其研究方向及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限制传统粗放产业在滇中地区的重复建设,对滇中地区原有的传统产业实施资源整合、循环经济改造,特别是不在原料区的初级加工应迁出滇中地区,向资源区转移,保留传统优势产业的精深加工,与云南其他州市产业形成明确分工合作的协调发展格局。

4、切实抓好滇中地区引水工程建设。为促进滇中地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在20世纪50年代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张冲先生最先提出“引金入滇,五湖通航”的宏伟设想以来,滇中引水项目至今已有50多年的酝酿期。为加快推进滇中引水工程,2003年云南省专门成立了滇中引水工程建设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并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会同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担滇中引水工程规划任务。目前,滇中引水工程规划已经完成,并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滇中引水工程总投资初步估算约629亿元,设计年调水量34.2亿m3,受水区面积3.24万km2,可从根本上解决滇中地区的昆明、玉溪、楚雄包括大理、丽江、红河等6个州(市)、31个县(市、区)、1300多万人口的用水问题。切实抓好滇中地区引水工程建设,实施滇中引水,将对加快形成流域和区域水源可靠、河库联调、丰枯相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提升滇中地区水资源调控能力,解决滇中地区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发挥重要作用。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

②欧向军:《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地理学报》,2004 年第 5 期。

③杨文寿:《滇中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滇中调水工程》,《水利水电技术》,2007年第12期。

F061.5

A

1671-2994(2011)06-0115-03

2011-10-12

李晓冰(1958- ),男,浙江宁波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桥头堡经济社会水资源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刘沛:深中牵手!东西岸融合桥头堡——马鞍岛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打造转型升级“桥头堡” 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桥头堡”的新机遇与新发展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