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龙族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初探

2011-08-15杨云红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独龙族独龙江经济社会

杨云红

(中共怒江州委党校,云南 六库 673100)

独龙族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初探

杨云红

(中共怒江州委党校,云南 六库 673100)

独龙族是云南省7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独龙族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刀耕火种早已不复存在,但不容忽视的是经济发展缓慢,人口文化素质低、文教卫生事业基础薄弱、思想观念滞后和对国家帮扶有严重的依赖思想。为此,必须正视问题和矛盾,采取更加特殊的扶持政策,才能促进独龙族的全面发展。

独龙族;经济;社会文化;问题;矛盾;措施

独龙族是古代氐羌系统的民族,属于汉藏语系缅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和族称,也没有起源的文字记载。1952年,国务院根据本民族的意愿,以其居住在怒江流域的独龙江河谷而定名为独龙族。独龙族是我省7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独龙族总人口仅6355人,为我省人口数量最少的民族。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是全国独龙族唯一聚居区,地处中缅、滇藏结合部,东西横距34千米,南北纵距91.7千米,国境线长97.3米,整个区域面积1994平方公里。全乡辖马库、巴坡、献九当、迪政当、龙元、孔当6个村民委员会,2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24户,人口4368人,其中劳动力2084人,独龙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独龙江乡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按照中央的特殊政策,不经过民主改革,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地区,又称“直过区”。经过近60年的变迁和发展,独龙族和新中国成立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我国其它少数民族一样,实现了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仍然存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独龙族原有的社会形态和民族文化进行对接的问题。

一、独龙族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独龙江乡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和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独龙江乡仍然是云南省最为穷困的地区之一。

1、传统生计方式逐步变迁,刀耕火种已不复存在,但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第一,耕作技术水平仍然很低,科学种田难以推广。从生产工具看,仍然是砍刀、恰卡、铁斧,以及上世纪50年代传入的锄头、犁和耕牛。从耕作技术上看,较多的农具和耕牛的使用,逐渐把原有的轮歇耕地变为固定耕地,农业生产的比重已占主要地位,采集狩猎的生产方式已经下降为生活的补充。从农作物的品种来看,适合于“刀耕火种”的小米、鸡脚稗、荞麦以及燕麦等已放弃,继而改种玉米、马铃薯、芋头和少量的青稞。但由于传统习惯和经济贫困,薄膜、良种、化肥和农药,只有在政府免费提供的情况下才使用。由于耕作技术的粗放和病虫害的侵袭,致使粮食产量受到影响,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因此,对于独龙江流域而言,刀耕火种农业的衰落并不自然意味着传统农业的终结和现代农业时代的来临。第二,畜牧业一直处于自然发展和粗放饲养的低层次状态。畜牧业是独龙江乡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从牲畜饲养方式上看,独龙族已由原来的狩猎变为围圈放养,但由于农户缺乏基本的畜牧知识和饲养技能,加上缺少资金投入和不懂科学管理,基本未搞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畜牧业粗放发展,饲养方式落后。大面积的草场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独龙牛、山羊等优势畜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发展;猪、羊等出现了高出生、高死亡的现象。

2、社会发育程度低,商品交换意识差,文教卫生事业基础薄弱。第一,传统观念意识更新缓慢,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长期以来,独龙族的传统意识与旧有的生产生活习惯粘合在一起,维系着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生产方式,阻碍了人们接受新的事物。至今,在独龙江流域,依然保留着“有酒同喝,有肉同吃,有乐同享”和“山中打猎,见者有份”的原始共有观念与平均主义习俗,农产品的交换大多通过零星交换实现,许多家庭基本没有存粮和积累。这些意识观念既不有利于财富的积累,又阻碍着商品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乡政府所在地孔当已有10来家出售小百货的杂货铺和几家食宿店,但这些店铺大多是乡机关职工家属利用自家住房开办,规模很小。在恋爱、婚姻和家庭、家族观念上仍有不少原始遗存。独龙江流域过去存在的对偶婚、妻姊婚、家族内婚、非等辈婚,转房制以及多妻等多种婚姻形式目前不复存在,自由恋爱已经形成。但男女交往由于受环境、交通、信息的制约,范围狭窄,虽恋爱自由但最终还是由家长决定,早婚现象仍较为普遍。此外,以前的家族头人的后代在寨子中仍有较大的影响,大部分的村委会干部或者村民小组长都由这些人担任。第二,文教卫生事业严重滞后,不利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独龙江乡没有初级中学,十二三岁的小孩上初中必须翻越高黎贡山,到近百公里外的县城,并在那里寄宿,困难很大。乡里基础设施落后,医药和医疗设备缺乏,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乡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独龙族群众基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交流在火塘、娱乐靠喝酒”的生活。由于文化生活匮乏,群众精神无寄托,盲目信教增多,宗教活动取代了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

3、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滞后,对国家帮扶有严重的依赖思想。独龙族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2年,文盲率高达33.07%。现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不识字,大部分群众听不懂汉话。很多的独龙族群众没有数字概念,对外出打工及搬迁都表示不能接受。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大多数劳动者缺乏科学技术和致富技能,许多群众虽然也想要改变目前贫困落后的状态,但对怎样改变显得很无奈。另一方面,由于党和政府长期以来的救济和帮扶,在独龙族群众中产生了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认为自己缺什么政府就会给什么,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进取心不强,缺乏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勇气,对国家帮扶的依赖较为严重。

4、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与全省、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从纵向看,经过60多年的发展,独龙族群众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但从经济来源、日常饮食和家庭生活用具等诸多要素来看,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大部分农户生活极为贫困,除了过春节时杀一头猪外,全年其他时间基本不吃肉,吃鸡蛋和牛羊肉也很少。家家户户都有火塘,烟雾腾腾,光线差,三角架依然是所有农户最基本的生活用具。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禽养殖、农产品以及打工,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收入少且增长缓慢。2010年,独龙江乡农民纯收入仅为1012元,与全省、全州及贡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3952元、1502元相比分别相差4907元、2940元和490元,与全国、全省、全州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二、独龙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矛盾

1、经济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独龙族社会和文化60多年来的变迁与发展中我们看到,独龙族在社会发展方面跨时代的跨越,并没有同时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所有问题,相反,生产关系变革以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提上了日程,而社会整体发展程度的严重滞后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脱节的问题随之显现出来。人的综合素质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最大障碍。

2、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地理环境的矛盾。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作为保障,但独龙江流域地理环境封闭,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受到山高谷深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封闭的经济以及落后的观念意识在恶劣、闭塞的自然环境里就变得更加顽固。另一方面,像独龙江流域这样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自身缺乏积累能力,内部造血功能相当脆弱,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经济发展必须由外部输入资金来支持。但是,在社会整体发展程度严重不足和自然环境相对封闭的情况下,资金使用的低效益也就必不可免,而一味依赖国家的输血政策扶持,外援没能与自力更生精神有效地结合起来,则国家的扶持资金也就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这种状况,就很容易陷入资金不足——资金吸收能力不强——资金更不足的恶性循环。

3、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传统变迁的矛盾。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在进行生产、交易等活动的过程中,独龙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国家为促进独龙族社会文化变迁所导入的社会、政治管理模式、生计方式以及信仰系统等与原有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的碰撞、冲突并没有得以充分的展开,以至于至今独龙族社会在变迁的进程中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缺少相应的吸收、适应过程,致使独龙族至今还留存着传统的生计方式,商品交换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独龙族群众认为做买卖是一件丢人的事;独龙江的许多农副产品没有成为商品;群众盲目信教多,宗教活动取代了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独龙族社会文化变迁进程的特殊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三、推进独龙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措施

1、实行更加特殊的政策,建立保障独龙族可持续脱贫致富发展的长效机制。“直过区”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客观存在,但1958年后就逐步淡化了“直过区”的概念。尽管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特别制定了促进独龙江地区发展的工作计划,不间断地派各民族干部和技术人员到独龙江地区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实行免费医疗和“三免费”的寄宿制教育等,有力地促进了独龙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没有一整套针对独龙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政策,发展仍很迟缓。因此,应把独龙江乡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深入探究独龙族社会文化变迁进程的特殊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既要充分着眼于独龙族的历史和现状,又要立足于独龙族与全国全省人民一道同步奔小康这一根本目标,从而使党和政府以及先进民族和发达地区对独龙族的帮扶更为有效。也只有实施系统、持续的特殊政策,才有可能使独龙族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才能最终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制约独龙族经济社会文化变迁的因素很多,如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滞后和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等。诚然,这些因素都对独龙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制约作用,致使贫困状况得以延续,但客观地讲,这是把贫困单纯作为经济现象来考察的思维方式。从社会文化变迁这一角度来考察,独龙族与我国其他“直过区”的少数民族一样,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人的因素”,即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低下。所以,要促进独龙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要努力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加速社会文化变迁,才能使独龙族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蓝图。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并重视教育,致力于提高独龙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和生活技能,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转变观念,逐步摈弃落后的观念和意识,妥善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传统变迁的矛盾冲突,全力促进独龙族人民早日实现小康。

3、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与商业文明的融合,提高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在生产、交易活动中,独龙族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今商业文明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如独龙族喜好喝酒、待人热情、民风淳朴,大部分农户在请邻里帮忙耕地、收庄稼、建住房时往往会宰鸡、杀猪、暖酒,拿出自家最好的酒菜来招待帮忙的人。这种淳朴的民风无疑使得邻里关系融洽,而且能使大家在繁重体力劳动后享受到生活的快乐。但也正是这种淳朴的民风使得农户本来就不高的收入都用于生活性支出,无法实现资金和资本的积累,也就难以改变落后脆弱的经济基础。独龙江乡农户大多以农业种植为主,经济效益普遍低下,往往陷入“难以获得现金收入——难以实现资本积累——难以扩大生产规模”的困境,因而贫困覆盖面广、贫困程度较深。提高现行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无疑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取决于产品,而且还取决于生产要素交易市场的发育程度及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等多个层面。为此,要加快交通和市场体系建设,为提高独龙族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提供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和文化教育,努力促使民族传统文化与商业文明相互融合,这是提高独龙族劳动技能和思想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最终将促进农户实现增收。

4、加速独龙族社会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实现独龙族社会文化的自觉变迁和主动调适。目前,独龙族群众中“等、靠、要”思想的形成及对国家帮扶的严重依赖,已经成为阻碍独龙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要深入研究并了解独龙族的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文化的传播与汲取实现主动对接,从而实现民族社会文化的自觉变迁和主动调适,这已经成为独龙族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实施各项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帮扶独龙族群众整族脱贫、整乡推进,成效显著。但我们也要看到,独龙族社会和文化变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奋斗和努力,因此,既要着眼于大局,又要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独龙江流域这样的“直过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采取理性和客观的态度,要以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抓手,培养其自主意识,激发他们勤劳勇敢、奋发图强的斗志,激发民族文化的自觉发展,使社会文化的变迁真正成为民族社会与现代化文化和社会有机结合的推动力,从根本上全力推进独龙族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D633

A

1671-2994(2011)06-0034-03

2011-09-02

杨云红(1968- ),女,云南大理人,中共怒江州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独龙族独龙江经济社会
整族脱贫后独龙族研究综述
最后的蝴蝶部落
——独龙族纹面女
云南贡山县6~80岁独龙族居民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独龙族文学简史》的编撰研究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今日独龙江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独龙江调研时盛赞独龙江
——人间天堂独龙江
我的独龙江记忆
一个傈僳族汉子的独龙江帮扶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