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江泽民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2011-08-15戴安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江泽民政治制度

戴安林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论江泽民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戴安林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江泽民阐述了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前提条件、关键问题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他的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江泽民;政治体制改革;前提条件;关键问题;基本原则

江泽民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思想。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绝不能动摇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有一个坚定正确的前提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此,江泽民指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①

1、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立国治国的根本方向,绝不能偏离。江泽民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不能搞资本主义,如果搞资本主义就会天下大乱,中国就会变成西方大国的附庸。”②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新中国成立以后,正是由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使中国由“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了初步繁荣昌盛和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正是由于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全国各族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国家日益强大起来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也只有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所以,江泽民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绝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大方向。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立国治国的根本保证,绝不能动摇。江泽民指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④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的统一关系,因此,江泽民进一步指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切实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危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充分发挥国家机器保护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⑤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只能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绝不能动摇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立国治国的领导核心,绝不能削弱党的领导。江泽民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十二亿多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这个核心力量,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否则,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建设搞不起来,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抉择。人民群众需要党的领导,党也离不开人民群众。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领导也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所以,江泽民强调指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党要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使党永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⑥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前提,绝不能削弱或者放弃党的领导。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立国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始终坚持。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坚持走全体人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经过长期努力,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前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如果动摇和取消马克思主义,全党全国人民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思想准则。如果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东一个主义,西一个主义,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搞的五花八门,最终必然由思想混乱导致社会政治动荡。”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南,是激励全国人民为振兴中华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绝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搞所谓的多元化。

二、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存在的严重弊端已经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明显不相适应。一是政府职能设置与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原有的体制下,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一般管理职能和对国有资产的特殊管理职能没有明确分开,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揽了大量属于企业的事务性工作。政府在功能上的这种错位,既影响了自身在宏观调控功能上作用的发挥,又严重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二是政府职能的行使运作方式与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按照高度集中、集权的模式建立起来的,政府主要是依靠行政命令或者指令性的手段直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许多本来应该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或者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也是通过政府直接插手来干预解决。三是政府机构设置与建立高效廉洁的现代政府不相适应。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人民需要的是高效率、清正廉洁的政府。然而,我们政府机构的有些设置与上述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矛盾。正是基于存在上述种种弊端,江泽民提出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⑨的要求进行机构改革。

1、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江泽民指出:“转变职能是第一位的。以往改革的实践证明,不转变职能,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依然如故,各方面的关系就难以理顺。机构和人员就减不下来,行政效率就无法提高。”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政企分开。要把属于企业的自主权切实下放给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把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切实转移给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二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实行精兵简政。三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的职责权限,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要合理设置机构,把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改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培育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实现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2、必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江泽民指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和凝聚到政府机构中来;要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扩大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辞职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追究责任制,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要建立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探索和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要改革和完善干部双重管理体制,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积极营造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五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牵动面非常广泛。因此,为了保障政治体制改革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江泽民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加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⑩这“五个有利于”揭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原则要求,是检验政治体制改革得失成败的科学的评判标准。

1、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⑪江泽民进一步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为了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他还强调指出:“我们要紧密结合新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这是我们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重要保证。”⑫因此,努力坚持党的领导,大力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来说,既是基本原则,又是根本目标。

2、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江泽民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我们将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继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⑬“我们要发展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其本质特征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特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是优点。因此,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第一、处理好坚持基本政治制度和改革具体政治制度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基本特征,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而决不能脱离这个基本前提,偏离这个方向。但对于具体制度中的诸多弊端则必须实行坚决而彻底的改革。第二、处理好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借鉴国外优秀政治文明成果的关系。关键是处理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建设成功。但是,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外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政治文明成果时,决不能盲目崇洋,照抄照搬。为此,江泽民指出:“离开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不顾中国人民的实践效果,企图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的模式来代替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在理论上、政治上是极其错误的,在实践上必然造成灾难性的无法挽回的后果。”⑭

3、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意,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⑮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说,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仅体现了最大的政治民主,而且,也体现了最基本的解放生产力,它是衡量政治体制改革得失的一个根本评判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化,出现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差异和矛盾。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认真考虑解决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之间的矛盾,努力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因此,江泽民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⑯

4、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地域辽阔的国家,加上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使得国家结构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情况。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民族的团结、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如果国家四分五裂,民族间争吵不休,社会动荡不安,就无法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各民族也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发展。因此,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贯彻执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都要有利于促进“两岸四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人员的往来,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民族问题,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保持社会稳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正如江泽民所指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因此,要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要始终遵循这个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观全局,精心筹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⑰

5、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江泽民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⑱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如:保持社会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要靠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要靠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靠发展;推进“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同样要靠发展。中国要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就必须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只要把发展始终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切实抓紧抓好,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新世纪新阶段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⑩⑭⑱《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版 , 第 553、216、553、221、222、223-224、225、228、553、145 页。

⑧⑮⑯⑰《江泽民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37、262、262、262 页。

⑨⑫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 317、634、634页。

⑪《邓小平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D610.2

A

1671-2994(2011)06-0012-04

2011-08-27

戴安林(1956- ),男,山西祁县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校院重点学科骨干成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全国党校系统重点立项课题《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陈文兴

猜你喜欢

江泽民政治制度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