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邓小平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2011-08-15宋勇刚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干部队伍干部制度

宋勇刚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0)

论新时期邓小平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宋勇刚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0)

新时期邓小平党的干部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邓小平干部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基点,试图对邓小平干部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进行初步分析。

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背景;内容;特点

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历来重视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深入研究准确把握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理论特点,对于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时期邓小平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存在决定意识,理论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实践形态决定理论形态,科学的思想都源于对实践规律的正确反映,并代表着时代的思想精华。任何理论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特定的时代背景在理论上来说就是对现实格局和形态的理论概括,反映着时代的力量格局和整体走向,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和扩张的特定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诞生于中国国内民族民主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的特定时代背景。因此,邓小平干部思想的形成不但有其理论来源,而且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时代背景就是“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及我们党自身面临的新局面。

1、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四人帮”被粉碎之后,党内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结束了“文革”后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纠正“文革”及其前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立足于新的国内形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新时期党的干部的地位、作用和标准;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制度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新的阐述,形成了新时期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邓小平曾指出,没有大批干部,现代化就不能成功,要开启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必须培养一大批符合现代化事业发展要求的干部。

2、世界格局的新演变。从全球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邓小平立足于新的世界格局,突出强调要从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的高度去认识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发展中国,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的国际化人才。他提出:“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①“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②为此,邓小平又对党的干部选拔原则、党的干部素质及党的领导班子建设等做出了多方面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指导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理论。

3、党自身面临的新挑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由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新的形势给党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要求党在执政条件下,妥善利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又要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从当时的党的干部队伍的现状来看,一方面干部队伍严重“老化”,另一方面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严重,急需培养大批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干部队部现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要求,为邓小平深入思考如何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视角和时空平台,比如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以“四化”和“四有”为主题全面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二、新时期邓小平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立足于“文革”结束后的国内外形势,站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遵循党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创新的科学精神,深入总结干部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1、坚持党管干部。党管干部是实现党的领导的组织保证,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邓小平指出,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一是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统一领导。不仅要管好干部的任免和领导班子的配备,还要把干部的培养、教育、使用、考核、监督等工作全面管起来,真正管好。二是要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推荐和管理好重要干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做好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三是要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特别是要把它同坚持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真正把人选准用好。各级党委决定干部的任免,必须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坚持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决不能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2、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之后,便把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了出来。邓小平指出,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关键在于创新制度,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和明确的规定。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是无限期的,因此,要建立干部退休制度,以解决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个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恐怕比我们解决得好。我们干部老化的情况不说十分严重,至少有九分半严重。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就缺乏活力。”③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建立有利于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制度,这样才能实现新老干部的交替,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3、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邓小平在强调大胆选拔使用干部时,突出强调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邓小平要求共产党员要努力学习,做到又红又专,“红”就是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专”就是学习和掌握现代化建设的专业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和能手。坚持这一原则,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德与才、红与专的关系。邓小平指出:“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④他还对不同的人的政治标准提出不同的要求,他认为作为一个党的高级干部,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如果拥护党的领导,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明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白”,而应该说“红”了。

4、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是我国干部队伍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方针。干部队伍的“四化”相互联系,不可或缺。革命化是前提,邓小平指出,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⑤邓小平十分重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把它同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邓小平也很重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强调今后选拔干部,特别要重视专业知识。我们长期没有重视,现在再不特别重视,就不可能进行现代化建设。

5、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他深刻分析了我国干部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醒全党要注意学习借鉴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干部制度建设方面好的经验,加大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的原因更重要。他指出:“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⑥为此,邓小平强调指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的情况,作出适当、明确的规定。”⑦不仅指出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紧迫性,而且明确了改革的具体方向和内容,为中国的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6、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邓小平强调,要把领导班子建成一个推行改革开放的领导集体,各级领导班子必须要由赞成并能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人组成。邓小平指出:“领导班子问题是关系到党的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的问题,因此我们首先强调要把领导班子问题解决好。”⑧邓小平还说:“对于进入新的政治局、书记处,特别是常委会的人,要从改革开放这个角度来选。新的领导机构要坚持做几件改革开放的事情,证明你们起码是坚持改革开放,是在真正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这样人民就可以放心了。”⑨这是邓小平在认真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邓小平始终主张,要把人民公认、坚持改革开放路线、有政绩的人大胆选进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机构里。

三、新时期邓小平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特点

1、实践性。邓小平排除“左”或“右”的干扰,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其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在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经历过曲折的革命历程,具有丰富的革命和建设经验。他工作和生活在人民群众中,其思想也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在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2、科学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理论思路、理论品格和理论内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干部理论体系,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干部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既存在继承关系,又存在发展关系。邓小平在研究新特征、解决新问题、概括新经验的过程中,形成或提出了如“四有”方针、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选拔年轻人、干部交流、选用有政绩的人等等一系列体现时代特征且具有科学性的干部队伍建设观点。

3、时代性。“文革”结束后,邓小平立足于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针,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邓小平在针对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对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标准作了许多具体阐述。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提出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指出“四化”方针是党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干部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1985年5月,他进一步提出:“我们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的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将他们放在新的领导岗位上,要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要搞改革开放。”⑩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特别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⑪

4、战略性。干部队伍建设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需要。干革命要具有战略性眼光,首先体现在选人用人的战略性上。邓小平把干部制度创新提高到了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用管长远的制度来实现新老干部的科学交替,力主建立干部退休制度和科学的干部选拔机制,并赋予干部标准以新的战略内涵和时代特性。邓小平干部思想的战略性还反映在干部队伍建设要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实现经济上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以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相联系。邓小平从新时期党的战略任务需要出发,确立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这对于从总体上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保证党的路线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②④⑨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222、376、262、413、300 页。

③⑤⑥⑦⑧⑪《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5、380、183、370、268、380 页。

D2-0

A

1671-2994(2011)06-0009-03

2011-10-09

宋勇刚(1982- ),男,湖南永州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助教。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领袖思想。

责任编辑:陈文兴

猜你喜欢

干部队伍干部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多措并举 建设高质量干部队伍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践行“三严三实”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医院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探索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