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若干重要命题及时代意义

2011-08-15李志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生产力共同富裕

李志峰

(广西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若干重要命题及时代意义

李志峰

(广西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探索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围绕着这个主题,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这些命题构成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在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指明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此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预计在二十世纪末就要突出地提出和着力解决避免两极分化的问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尤其是他关于“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对于我们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重要命题;时代意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①确实,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进行了经验的总结、理论的反思、实践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观。研究邓小平的这一核心思想,对于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聚焦的中心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们党经历长达20年的“左”的错误影响的局面下,不得不重新思考的一个中心问题便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是围绕此展开思考的。

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②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③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④

1988年5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⑤

1991年8月20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仍然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⑥

从上述表达近乎相同的几则材料,可以看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正是贯穿邓小平晚年思想的“问题意识”。邓小平是从哲学的高度来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

这位曾在马列主义的故乡法兰西、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研究过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位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这位曾被毛泽东称为“副帅”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袖之一,这位“三落三起”、在江西南昌郊外踩出“邓小平小道”,经历过无数次逆境困顿的伟人,这位呼吁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扭转乾坤的政治家,他晚年的思想聚焦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时代课题上,而这个问题既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关乎社会主义在全球的前途命运。中国改革开放能够成功的历史意义在于:“这不但是给全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经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⑦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核心观点

正像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一样,其实邓小平理论包括他的社会主义观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包括几个核心观点。

1、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搞资本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不能因为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犯过错误,就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因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邓小平郑重地告诫全党:“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他还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出发,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这可谓邓小平集大成的政治结论。

2、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邓小平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善于从哲学的高度谋划发展,善于照辩证法办事,深得实事求是的精髓。他认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⑧

3、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文献曾论述过共产主义分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力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⑩1980年,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提出的新的农村改革政策“是否意味着共产主义本身也要讨论”的问题时,肯定了她“人是需要一些个人利益来从事生产的”的观点,并就此进行了阐述,“按照马克思说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现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⑪邓小平还指出,要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准备基础,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先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⑫,邓小平特别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4、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⑬归根结底,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邓小平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一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哪有什么贫困的社会主义!贫困的共产主义!”⑭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⑮“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⑯

5、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最终目的是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一直坚持并在其最后岁月着力强调的基本观点。尤其是如何做到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甚至可以讲是他晚年最主要的忧思。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他多次强调:“一个公有制为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⑰“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⑱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又做了更为具体的论述,他提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⑲1993年9月,邓小平在同邓垦的谈话中突出地讲了他的后顾之忧。“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十二亿人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问题不必发展时少。”⑳时光过去了将近二十年,历史证实了邓小平的惊人判断与预见。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密切相关的是,邓小平很早就提出搞平均主义不行。他认为过去搞的平均主义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历史教训。在经济基础方面,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不仅有国有企业那样的全民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长远来看,“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㉑,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其实是“一个大思想”,但“这个思想一直没有阐发”

6、建设社会主义离不开精神文明。邓小平讲过“两手抓”的改革实践辩证法。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㉒“从延安到新中国”,正是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的指引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感召。没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邓小平就敏感地意识到必须同时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㉓事实上,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永远不可能胜利。

7、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有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长达二十年的“左”的影响下的曲折与教训。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从这样的历史起点起航后,他以开阔的胸襟与辩证的思维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有用,坏事在一定条件下能变成好事。邓小平指出,1957年开始,我们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因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往往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才制定出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以为总结历史,不应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即使“文化大革命”,也有提供反面教材之“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为什么呢?就是以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㉔

8、改革开放是个很大的试验。邓小平坚持真理的实践标准原则,以开放的心态,创造性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认为,改革开放是一个新事物,是书本上没有的,也没有现在的经验可以照搬,一切都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邓小平同时指出,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停滞封闭转到改革开放,都是在变。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㉕

9、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邓小平在1982年在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提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之后,在1985年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他认为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7年他进一步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与社会形态与性质没有必然联系。“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以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㉖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邓小平进而提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两者都是经济手段。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那是自甘落后。正是在邓小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才确立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集大成的最高概括则是他在南方谈话中的画龙点睛式的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㉗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时代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成就与发展速度震撼世界,出现了国际社会热议的所谓“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等新概念。但与此同时,在分配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胡锦涛指出: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复杂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㉘在改革开放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时代意义在于:

1、必须把“共同富裕”的本质属性提升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高度来落实。笔者认为,结合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来谋划解决中国当前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必须十分突出地提出并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邓小平晚年提出的“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㉙邓小平曾设想,到二十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样一个分配问题了,并认为这是一个大局。时代已经发展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国家已经开始执行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可以说,着力解决好分配问题,避免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确保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系列紧密相连、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躲不开,绕不过。

2、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两方面具有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话,现在更应该突出强调通过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分配方式来调动广大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事实上,只有确保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保持科学发展。

3、社会主义在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应该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应该培养出有共产主义觉悟和高尚道德品质的青年。

4、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在实践中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90年的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㉚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继续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必须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注释: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②③ ④⑤ ⑥⑦⑧ ⑫⑭ ⑮⑯ ⑰⑱⑲ ㉒㉓ ㉔㉕ ㉖㉗ 《 邓 小 平 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16、223、227、261、369、225、118、252、228、63、264-265、111、364、374、354、272、274、203、373页。

⑪⑬㉒《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51-352、367 页。

⑨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304、305-306 页。

⑳㉑㉙《邓小平年谱》(下)(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64、1349、357 页。

㉘㉚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0、7 页。

B849

A

1671-2994(2011)06-0005-04

2011-09-27

李志峰(1968- ),男,山西定襄人,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陈文兴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生产力共同富裕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