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生态经济强州 推进博州跨越发展

2011-08-15舒学银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博州环境质量生态

舒学银

(中共博尔塔拉州委党校 新疆 博乐 833400)

打造生态经济强州 推进博州跨越发展

舒学银

(中共博尔塔拉州委党校 新疆 博乐 833400)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资源税费改革、中央投资、金融引导、建设用地、行业准入等方面给予了极大政策支持。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博州作为一个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都相对滞后的微型地州,应立足于自身所拥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巩固发展生态经济的产业体系,营造发展生态经济的社会氛围,打造生态品牌,以生态经济为突破口,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博州 生态经济 发展

“博尔塔拉”意为“青色的草原”,“三山傍两湖”的独特地貌,使博州素有“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的美誉。可以说,博州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资源税费改革、中央投资、金融引导、建设用地、行业准入等方面给予了极大政策支持。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博州作为一个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都相对滞后的微型地州,应立足于自身优势,打造生态品牌,围绕“绿色”作文章,以生态经济为突破口,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博州具备发展生态经济的环境基础

(一)物种资源丰富多样,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强

博州处于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州总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面积的1.7%,南、西、北三面群山环抱,地势从西逐渐向东倾斜,由山地、谷地、盆地这三个较大的地貌单元组成。水资源总储存量26.33亿立方米,人年均占有水资源达到了5786立方米,主要有6条河流、75条山沟水、17处平原泉和52处山泉、大小湖泊共有5个。天然草原总面积2503.29万亩,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63%;林地面积998.94万亩,森林覆盖率7.99%。在上百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9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27种;属自治区一级保护动物的有2种。有植物类药用资源79科、413种。目前,博州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32.72万公顷,占全州总面积的12.1%。这些既造就了博州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又提高了环境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

(二)环境质量优质稳定,人居环境改善力度大

博州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环境污染程度较低。一是空气环境质量。全州两县一市、阿拉山口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其中博乐市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一、二级的天数占总监测天数的99.3%。城市空气环境首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0.132mg/m3。二是水环境质量。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全州两县一市、阿拉山口饮用水均达到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级标准;主要河流、湖泊水质保持稳定,博尔塔拉河、精河9个断面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占监测断面的100%。赛里木湖水质保持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级标准。三是声环境质量。城市声环境质量等级继续保持在好与较好的等级范围内,其中博乐市区域环境等效声级为昼间49.9dB(A)、夜间44.4dB(A),声环境质量等级达到好;博乐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1.0dB(A),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依然保持在好的范围内。

(三)环保工作规范有序,生态经济发展有保障

博州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工业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重点,切实抓好“三河”(博尔塔拉河、精河、大河沿子河),“两湖”(赛里木湖、艾比湖)的保护,编制完成了《博尔塔拉州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划》。一是扎实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按照自治区的规定和要求,纳入普查范围的各类污染源共有3175家,其中生活污染源1805家、工业污染源232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9家、农业污染源1119家,基本摸清博州污染源状况。二是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重点污染源季报数据联审制度初步建立。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全州计划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2006年至2008年累计降低11.02%,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目标的55.1%。三是污染防治水平不断提高。全州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博乐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用气普及率为82%、95.16%和90.01%;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用气普及率为83.48%、79.3%;县城生活垃圾实行简易填埋集中处置;5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污水和医疗垃圾100%达标。四是重要生态系统建设不断推进。截止2008年,全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合格面积45.8万亩;667.43万亩公益林中592.61万亩纳入国家和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为加强天然林及荒漠林等森林资源保护,建立各类管护站129个,使全州山区100%的天然林及荒漠林、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了保护。

二、巩固博州发展生态经济的产业体系

(一)突出特色,创建品牌,全面发展生态农业

一是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资大。近年来,博州采取多种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主要河道治理等工程,二是着力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生产模式反映着一定区域的农业技术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劣。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沼气等新农村建设工程,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进步。鼓励发展农区养殖业,实施过腹还田,施用农家肥,有效减少了化肥施用量。三是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在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按照博州确定的“东棉西粮”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巩固和扩大基地规模。依托博州“全国重要的优质棉出口基地”、精河县“中国枸杞之乡”、博乐市“国家级无公害家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赛里木湖“国家级冷水鱼良种繁育基地和供种中心”的优势,逐步形成了棉花、粮油、畜禽、甜菜、枸杞、冷水鱼六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二)优化结构,清洁生产,全力主攻生态工业

一是调整产业,优化工业结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制度,坚持上项目环保优先原则,关闭高污染小企业,培育清洁型骨干企业,努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的工业项目。二是积极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不断改进工业生产模式,大力推广节能降耗、少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逐步改造和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设备,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污染和原材料消耗。三是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步伐,集中进行环保治理。2008年8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阿拉山口工业园(一园三区)成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目前,博州依托口岸园区优势,初步形成了以水泥、氧化钙、轻钙、石材为主的建材加工业,以食用盐、硫化碱为主的盐化工业,以钢材、皮毛、钢管防腐、铜冶炼为主的口岸落地加工业,以铜、钼为主的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业,以阿拉山口风能开发为主的风电产业,以轧花、榨油、棉纺、棉短绒、棉蛋白为重点的棉花加工和制糖、粮油加工、牛羊肉分割加工、枸杞深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三)打造精品,增强魅力,加速开发生态旅游

一是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加强历史文化景点、自然生态观光区和工农业观光旅游线路建设。突出强调生态环保,坚持以生态旅游业为重点,依托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湿地公园、博尔塔拉“那达慕”草原节、温泉县生态旅游、阿拉山口口岸中哈边民互市、新疆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等资源优势,形成以观光休闲、探险科考、避暑疗养为主的旅游业发展格局,提升博州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坚持保护第一、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防止低水平、盲目性、重复性和破坏性开发。三是围绕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高质量、高标准制作旅游宣传品,努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

三、营造博州发展生态经济的社会氛围

生态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发展生态经济,就是要求我们把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工作中去,用生态的理念来发展经济,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

(一)转变观念,坚定生态经济发展方向

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条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视角,开阔视野,进一步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推动资源利用、生产方式、消费观念、增长模式的转变,尽快实现由主要依靠资本和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与知识投入的转变。二要增强城乡居民的生态经济意识。广泛深入地开展保护环境和实施生态经济建设的宣传教育,努力推动生态经济知识的普及,增强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环境道德素养,使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的观念深入人心。三要树立保护生态的自我约束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让建设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发展生态经济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支撑,完善生态经济发展体系

一是规划支撑。要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原则,高标准制定生态经济强州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发展总规、专项规划及分期实施计划,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二是政策支撑。建立适应生态建设要求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人口政策、资源政策和环境政策,逐步形成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一要完善招商引资政策,研究制定促进博州中小企业发展相关制度和政策,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二要积极促进产业园区化发展,完善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培育引进等各项制度安排和配套政策,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三要改革不利于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和相关政策,根据生态经济的具体要求,设计有利于生态经济发展的专项经济法规、许可证转让制度、道德准则、行业规范等。三是金融支撑。一方面引导、鼓励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加用于生态经济建设开发项目的贷款,并适当延长贷款偿还年限。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向支柱产业、环保产业、能源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入。同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体系,积极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鼓励中小企业转型、转产,加大生态经济领域的创业投资。

(三)健全机制,保障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机制,完善生态经济动态监测网络,对生态安全系统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测,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价水平。二是建立健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主要针对博州易发的干旱、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以及地质灾害、环境污染事故和突发性动植物病虫害等的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避免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三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有限的资金,逐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以及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植树造林、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机制,健全生态环境破坏责任者经济赔偿制度。

[责任编辑:沈利平]

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1.01.039

F127

A

1674-6287(2011)01-0039-03

2010-11-03

舒学银,男,汉族,新疆博州党校教研室经济学教研组教师,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博州环境质量生态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新疆博州:成群北山羊雪中觅食嬉戏
新疆博州地区餐饮单位消毒餐(饮)具检测分析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不断完善排污收费工作 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