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2011-08-15沈利平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优势

沈利平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 835000)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沈利平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 835000)

伊犁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但对任何一个地方而言,再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不可能孤立地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目前经济结构特别是其中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依然是制约伊祥州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变的影响因素、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衡量标准、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对区域经济优势培育的效应分析、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关键等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 演变 合理布局 优化升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主题和主线。主题是科学发展观,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以“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一个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建立在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区域经济优势的培育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目前经济结构特别是其中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依然是制约伊祥州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经济优势培育的关键,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因为区域优势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优势产业,特别是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要想保证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有一个优化的产业结构作支撑。因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结构效益上升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点。

一、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变的影响因素

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包括地理区位、生产力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人力资本、货币资本、科学技术及创新、市场规模、国家或区域经济政策等,但以上诸多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一般都是通过需求和供给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发生作用的。归纳起来,对其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一是需求因素。生产满足需求,需求促进生产。旺盛的消费需求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市场保证。此外,需求结构的变化还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奠定基础。具体包括: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结构、个人消费结构、投资和消费的结构和区域投资结构。

二是供给因素。不同的经济区域,即使需求因素完全相同,在供给因素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产业结构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区域的资源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内产业的发展与变化。供给因素不仅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供应状况和科学技术,也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同时还包括体制和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

三是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各生产企业、部门均衡发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在一定时期内,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总是在具体的制度和与之相应的产业政策环境中进行的。因此,经济体制模式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节或转换机制,并通过区域与企业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区域产业结构变动。

总之,上述各种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因素可能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多方力量整合后可影响和决定着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和演进与发展

二、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衡量标准

区域产业结构通过其自身的素质与功能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而产业结构的素质和功能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这也是评价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优化的主要标准。

一是否以自身经济优势和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为基础。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建立在区域经济优势和比较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能比较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区各种有利于生成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来建立自身的优势产业(这种产业专业化程度高、规模效益好)。具体表现为:(1)各区域都重视本地区的优势发挥和跨地区协作,以获得分工利益和协作利益。(2)区域内向型产业与外向型产业协调发展。(3)区域间的横向联合蓬勃发展,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区、协作区普遍形成,区域经济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

二是否实现了产业结构的系统化、协调化。区域产业结构如果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就可以通过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提高产业结构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产业之间在规模上的比例关系协调。如三次产业之间,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之间,基础产业和加工产业之间实现均衡发展。二是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作用。突出表现为,区域能够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把全区域各产业组织成一个由生产、技术等联系结合起来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聚集经济效益。

三是否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趋势。评价产业结构是否实现了高度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产业阶段交替是否协调发展。即在产业结构的变动中,以某一产业为主的产业阶段是否不断交替变化,使产业结构逐渐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在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地区主导产业的先进性。二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否伴随着创新。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必须是通过与创新相联系的主导部门的更替而实现的,而且主导部门又通过扩散效应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增长。

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对区域经济优势培育的效应分析

如果区域要保证经济的顺利发展,必须要有一个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作支撑,产业结构状态在很大程度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优势培育,都是由其具有优势的产业发展所决定的,尤其要取决于主导产业的带头作用。具体说来,合理布局的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使区域经济发展获得以下优势。

一是区域核心竞争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能使区域形成在未来市场上具有独特、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任何地区的有效核心优势即本地区所垄断的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引擎作用的市场竞争优势,总是通过一定的优势产业或优势产业群来体现的。因此,培育区域有效核心优势,实际上就是建立与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特别是产业关联性强,能够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起引导、带动作用的优势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二是外部经济效应。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化、协调化,可以使各产业之间相互服务、相互促进,彼此为对方创造较好的环境,使各个产业都能从其他产业的活动和作为整体的产业结构的活动中得到利益,获得外部经济效应。而且,随着产业部门的增多,产业结构的内部关系越协调,结构的聚合质量越强,资源越能得到较充分的利用,越能产生出各个产业所没有的“附加量”,外部经济效应也就越大,从而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效益的提高。

三是市场应变和创新扩散效应。区域经济的高增长,高效益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高转换率是紧密相连的,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能使区域产业结构对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且,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是通过以创新为特征的主导产业部门的更迭而实现的。创新推动新产业的产生,并为区域经济增长引入了与新技术相关联的生成函数,从而获得较低的相对成本,促进增长速度与效益的提高,同时,创新主导部门不仅自身保持高速发展,还可以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其他部门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

四是后发优势。一个区域在和其他区域的分工协作中获得的比较利益,主要取决于其产业结构在区域分工中的位置。对于落后地区来说,通过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可以提升自己在区域分工链条上的层次,参与更高级形式的区域分工,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发挥“后发效应”。如果没有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后起地区只能处于“垂直型”区域分工的末端,永远处于从属地位。从我国看,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由产业结构的差异所导致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差别,是造成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中西部许多地区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因此,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重要的治本之策。

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关键

(一)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区域优势主导产业

要培育区域优势主导产业,首先涉及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问题。合理的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的判断基准主要包括:一是动态经济优势基准。有效发挥各区域在区域经济中的动态比较优势,是选择和培育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的重要标准。所谓动态经济优势,包括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优势两个层面。资源禀赋是产业生成的基础,它的空间分布对各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资源优势毕竟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使这种潜在的优势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关键是不断培育和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有使企业的竞争实力增强,才能为资源优势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的控制和优势地位提供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地区的某一产业,有一批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或有利地位,那么该产业在全国就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因而,如果落后地区能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定位,并不断改变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样虽然不能在短期内登上顶峰,但却更稳健、有效。

二是市场需求基准。主导产业功能的发挥必须通过市场这一中介才能完成,主导产业的选择只有遵循市场需求的导向,才能具有发展和竞争的优势,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从产业演进的历史看,市场需求是产业选择和演变的根本动因。因此,一个区域所选定的主导产业及其产品必须在市场上有着持续并不断增长的需求,并在短期内难以出现经济优势较强的替代品。不尊重市场选择而靠政府计划定点和行政保护扶植起来的所谓主导产业,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优势,终归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掉。

三是产业创新能力基准。主导产业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具有创新性,既能迅速引入新的生产函数(技术创新)和新的生产方法的组合(制度创新)。其衡量方法是生产率上升率。一般用产出∕全部投入要素,所以要选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相对密集的产业。

四是产业关联度基准。产业关联度有称该产业对区域其他产业所产生的波及效应。是指某产业的生产活动影响和受影响与其他产业生产活动的程度。包括:前向联系、后向联系等。

(二)搞好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的配套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固然很重要,但切不可对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非主导产业等闲视之,否则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后果。在非主导产业中,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的关系更为密切,关联产业既受主导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除了要搞好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外,还必须搞好关联产业的配套,即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区域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如何进行关联产业的配套呢?

第一,要以所选定的主导产业为核心,根据主导产业发展所衍生出的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前向、后向、侧向联系,以及区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与主导产业配套的各个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延长产业链条,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在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之间形成广泛的分工协作关系。

第三,在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确定以后,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科学的规划、管理手段,引导关联产业以适度的规模发展。

第四,根据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合理布局关联产业。这样,就可以保证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以获得聚集经济效益,同时,又避免因过度集中、布局无序而造成的聚集不经济,防止因布局不合理而致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出现相互限制的局面。

第五,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促成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之间建立起较紧密的企业组织联系,形成大、中、小企业的合理组合,避免关联产业之间重复建设、过度竞争,从而有利于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经济技术联系。

关联产业配套并不是要求与主导产业发展有关的所有关联产业都要在本区域内发展,而是要发展有条件或基础好的关联产业。否则就会产生“大而全”“小而全”。基础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二者不可缺少的支撑。基础产业,按照服务对象和本身性质,可大体划分为:生产性基础产业,既为主导和关联产业发展本身提供公共服务的如交通、运输、金融、邮电通讯、能源供给等;生活性基础产业,如住宅及共用设施煤电水等管网;社会性基础产业,既能为产业发展又能为生活提供服务的部门,如教育、科研、卫生、环保、治安等。

(三)掌握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向

伊犁作为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从总体上看,仍是一个低层次的资源导向型的结构形式,地区专业化水平低,多种资源优势还远没有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发展差距越来越表现为产业结构层次的差距,产业结构的低级化和失衡化已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因素。表现在二三产业结构所占比重明显较低。在工业结构内部存在明显弊端:一是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二是采掘、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大,工业技术装备较差,产品加工层次较低。因此,要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可以确定为:优先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立足自身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延长资源性产业的产业链;大力发展旅游业,适当发展有一定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新型工业化这一途径,实现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具体说来,其主要调整趋向是: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伊犁农牧业最大的特色是草原牧业,应当充分发挥这种比较优势,加快草原牧业现代化的进程,这即符合农业结构调整的总方向,也符合生态环境的自身要求。同时,可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如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绿色食品、优质花卉等,并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产品的后续加工业如糖料、优质瓜果、名贵药材、蛋禽奶等。提高产品加工深度,进行系列开发,形成具有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产业。

二是积极发展建立在优势能矿资源基础上的采掘业和后续加工业。伊犁的能矿资源虽然有着一定的储备优势,但只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深化资源的后续加工程度,提高附加值,才能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今后,重点发展的应该是上规模的资源开采业、生态环保产业(水能水电)、有色冶金和化工业(石油石化)、原材料深加工等。同时还应注重促进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努力开发独具特色、有市场需求的轻纺、食品电子等轻工产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不能再把我们单纯看作为发达地区提供资源和原材料的基地,也不能把它仅仅看成是东中部高耗能传统产业转移的接纳区,而应以中心城市为基地,大力发展一些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高、精、深、新产业,如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此外,还应特别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尤其应加快发展旅游业。围绕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注重加快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创造条件。

(四)明确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是立足根本,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两手抓”。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坚持总量调控、有进有退、产能置换、优胜劣汰。这需要一手抓好落实政企分开工作,坚持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作用,让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进行自主优化配置资源,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优化区域产业行业组织结构与整体布局,加快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同时,一手抓好运用经济、法律与必要的行政辅助手段,坚持依靠政府引导,进一步完善促进区域产业调整的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体系,鼓励有实力的生产企业,以技术、资产、品牌为一体进行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区域产业有序集中。目前,我州区域经济市场的自由性、开放性、统一性尚未达到较高的水平,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两手抓”,才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统筹兼顾,实现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又复杂。这需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强劲复苏,处于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把区域产业调整任务落实到部门、企业、产品和项目上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利用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区建立和天山北坡经济带东扩西延的有利时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促进区域产业链跨地区、跨国延伸。加强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产业配套,形成区域产业在空间发展的错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共赢互利。拓展区域企业发展空间,扩大区域产业规模,加强区域产业的空间整合,实施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布局调整,实现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三是明确方向,抓住产业调整优化与升级的核心。调整优化与升级区域产业结构,要坚持以区域体制创新与技术进步为立足点,以发展壮大区域产业集群为着力点,从更高的层次与更广阔的空间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目前,在稳步推进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不断优化提升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拓展第三产业,坚持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发展中积极推进,在调整中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快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日益壮大区域工业经济总量,大力推进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强化区域工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形成区域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结构层次,从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四是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用好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区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成给伊犁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发挥向西开放桥头堡前沿地带的区位优势,通过广泛的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区域出口商品结构,切实推动对外贸易实现“三个转变”:从注重扩大规模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转变,从注重产品与劳务出口向走出去开拓国际化经营转变,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向大力培育竞争优势转变。同时,在扩大利用外资的基础上创新利用方式,优化区域利用外资结构。在引进外资中,应突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资战略由利用优惠政策吸引转向以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为导向,促进外资企业技术的本地转移。

五是把握关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通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以优化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为目标,通过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深化环境整治,发展生态节能、低耗、增效产业,突出环保降耗、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开发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适用技术,加速发展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高科技企业,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好降低资源能耗,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强化“两个可持续”理念,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以清洁生产为前提,构建环保型企业,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生态农业为核心,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以资源回收利用为抓手,推进循环型产业发展。认真实施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建设。制定推进区域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工作,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园区与开发区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一整套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通过法律、税收、产业、科技政策等手段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采用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推广。

[责任编辑:竹效民]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伊犁日报.2010年10月28日

[2]唐桂芬 张国强 刘娟著《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优势培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1.01.031

F127

A

1674-6287(2011)01-0031-05

2011-11-03

沈利平,女,新疆伊犁州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优势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矮的优势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画与话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区域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