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码“农超对接”

2011-08-15龚一帆常冬梅

中国蔬菜 2011年11期
关键词:农超对接农超农产品

龚一帆 常冬梅

2010年蔬菜涨价牵动着百姓的神经,前段时间一些地区出现的“卖菜难”问题引起社会多方关注,用什么方法才能破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难题?早在2008年商务部、农业部就提出“农超对接”,并进行了试点布局,试图通过“农超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的成本。节约的部分成本一部分用于提高对农户的收购价,另一部分以降价形式返还给消费者,超市也因此增加客流量,提高销售额,从而实现农户、超市、消费者三方共赢。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目前我国的农超对接发展情况如何?在对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哪些问题?超市与农户如何对接?本刊编辑部就“农超对接”的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老师。

嘉宾:

胡定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产品市场研究,从2007年以来,直接参与了“农超对接”的实践活动,著有《“农超对接”怎样做?》一书。

《中国蔬菜》:“农超对接”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何?目前有哪几种模式?

胡定寰:“农超对接”是从2007年开始的,当时是由国家商务部提出的,农业部积极支持的这样一个活动,是超市直接到农民那里采购农产品(也有些干货)。最基本的原则是超市向农产品生产者直接采购,这就叫农超对接。国家商务部公布的第一批农超对接试点企业有9家,目前来说,估计有近半数的超市采用不同形式的农超对接来采购农产品。

“农超对接”作为新型的农产品采购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超市所采纳,但由于各家超市的经营理念、发展历史以及竞争优势存在着差异,不同超市在“农超对接”项目上采用的模式也不同,当前“农超对接”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面貌。

“农超对接”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超市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向农产品生产者采购农产品,核心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组织农民的产品,如家乐福。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农业部门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特别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在价格波动、保证品质和食品安全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困难。“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超对接模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相当稳定的需求和优惠价格,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我国大部分的合作社和农民才刚刚开始同现代化零售业做买卖,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和确保农产品达标的手段。因此,家乐福在直采部门专门配备了“农超对接协调员”,这些协调员活跃在广袤的田间地头,帮助合作社进行农产品质量管理。

第二种是超市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农资企业采购农产品,像沃尔玛、麦德龙。麦德龙的“农超对接”主要是通过麦咨达农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来实现的,麦咨达作为麦德龙集团成立的独资子公司,主要是保证农产品从基地、农场、加工、物流到销售符合消费者最安全的要求,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确保在整个价值链中的食品安全、质量和可追溯性。麦德龙计划在5年内实现100%生鲜产品全部达到三星级质量标准和可追溯,50%达到国际标准,20%为有机食品。

第三种就是山东家家悦模式,超市直接向农民流转土地来种菜、养猪,之后生产合格的产品在超市进行销售。除了收购合作社的农产品,家家悦还通过自己敏锐的市场触觉指导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一旦家家悦发现市场对某种农产品有需求,但尚未有农民生产,他们就会组织有兴趣的合作社来生产。截至2010年6月,家家悦超市通过合作社采购的农产品已经占到采购总量的40%,直接连接的合作社达到60多家,基地面积超过了1.67万hm2。《中国蔬菜》:超市是如何寻找合作伙伴的?

胡定寰:超市寻找合作伙伴有几种途径:第一种是专家推荐;第二种是通过地方政府推荐;第三种是合作社直接联系超市;第四种是超市做一些培训活动,邀请合作社参加,由此建立联系。之后超市通过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选出合适的合作对象。在这个阶段,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刚颁布,合作社不仅数量不多,而且在生产规模、管理技能上符合“农超对接”要求的更少,因此只能通过“海选”的方式来寻找合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超市对合作社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合作社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只有几百斤桃子卖给超市是做不了的,这主要是从经济效益和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在采购成本确定的条件下,降低运输成本对于盈利是非常重要的,从物流配送来说,降低运输成本的最好方法,是运输卡车能够满载;第二个是组织化的农民,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人均耕地只有867 m2,如此有限的耕地面积,单个农民家庭无论种什么,都难以满足超市采购的数量要求。所以,一家一户的农民要组织起来;第三个要求是农产品要安全生产,无公害、无农残超标。随着我国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很多顾客在超市购买农产品的时候,首先关心的是产品的品质,而不是价格。为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超市需要经常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进行考核,并对产品进行农药残留的抽样检测;第四是产品要达到超市的标准,建立采购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在超市采购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时候有依有据。超市与农民合作,首先就要给农民一个生产标准,让他们按照这个标准生产,超市按照这个标准采购。

《中国蔬菜》:生产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开展“农超对接”?生产者怎样联系超市?

胡定寰:必须要具备两点,一是规模化,二是生产的农产品是安全的。生产者联系超市的途径与超市联系生产者的途径是相通的,主要是通过当地政府,合作社可以跟政府反映说我想做农超对接,请你帮我介绍,这种方法比较普遍。

《中国蔬菜》:“农超对接”经常会发生哪些问题?

胡定寰:主要问题还是农产品标准化问题,超市采购需要标准,如果卖给他们的东西没有达到标准,超市可以扣点(付款打折扣),甚至拒收。比如,规定5%以下的不合格率是超市的允许范围,5%~10%超市就要打折扣,超过10%超市就可以拒收。如果去发达国家看,比如说在日本,因为他们标准化程度很高,超市的苹果是不称重的,就一个一个卖,而我国的超市则是顾客挑好之后称一下。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农产品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在于标准化,我们样样都能生产得出,但不一定样样都能生产得好。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民生产得好呢?就是标准化。合作社做“农超对接”,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在采摘、理货、包装和运输阶段严格按照超市的质量标准去做,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是由超市总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制定的,虽然目前各家成熟的超市都有自己的生鲜农产品采购标准,但各做各的,如果合作社同时和几家超市做生意,有可能会发现同样的产品,在一家超市达标,在另一家超市却不合格的现象。随着“农超对接”的推广和普及,行业或者国家来制定我国统一的农产品超市收货的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势在必行。

《中国蔬菜》:“农超对接”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胡定寰:人们都说“机遇和挑战并存”,一点都没有错。但在“农超对接”的实践中,就现阶段而言,我们发现挑战远远大于机遇,但是,我们不要看到这里就丧失信心,因为新生事物往往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农超对接”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挑战,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农民的组织化问题。为什么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农超对接”?就是要让农民组织起来,将来有利润可以给农民分红。但如果不是真正的合作社,比如一些公司借助于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门槛较低的机会,找几个农民注册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称为替牌合作社,这些替牌合作社与由农民自己组织的合作社很容易混淆。“农超对接”的重要利益点是为农民合作社提供相对稳定的市场,从而给初生的合作社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平等条件下难以同替牌合作社竞争市场,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替牌合作社还是以老板利益最大化为营运目的,他不可能把利益分配给农民。鱼目混珠的合作社非常不利于“农超对接”的发展。

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问题。农民同超市合作截然不同于把农产品卖给经纪人或者批发商,因为超市采购以后,需要立即配送门店立刻上柜出售,超市人手少,无法对采购的农产品进行分拣、包装。因此,做“农超对接”的时候,超市会要求合作社对自己的农产品进行分级、加工、包装和配送。如果合作社很小,少数几个农民是无法完成这些工作的,也不容易竞争,这就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起上百户甚至上千户农民,不仅可以满足超市采购数量的要求,而且也可以在合作社社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工。所以说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是又一个挑战。

第三,农产品贮藏运输问题。我们在生产技术、设备方面相对差一点,要想把农民种的东西送得很远又不损耗的话很难。“农超对接”减少了很多农产品生产者与零售业者之间的中间环节,但并没有缩短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地的距离,很多中间环节原来承担的物流功能被转移到农民专业合作社身上,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农产品全国大流通的格局,可是同公路建设相比,农产品流通设施和设备,特别是冷链技术还没跟上,造成了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耗。这些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当然,也需要政府政策的积极配套。

第四,仲裁问题。超市与合作社发生矛盾以后,谁来判断谁是谁非呢?有些情况还用不着上法院,所以制度上的配套还是很需要完善的。

《中国蔬菜》:“农超对接”今后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

胡定寰:可以说,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发达国家都在做“农超对接”,法国有80%,日本有60%~70%,所以说这是一个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化体系的完善、物流能力的增强,这些都能够逐步使农产品供应链从田头到餐桌进行优化,优化就是把当中的环节减少,来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安全性。所以说,农超对接是一个方向、一种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2004年的时候,上海曾经开过一个“超市和农产品产销国际研讨会”,当时的超市还并不多,我就提出“超市将成为拉动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火车头”,现在“农超对接”的发展就是一个事实。超市本来就是一个以现代的经营理念来经营的流通零售业,也将成为农产品市场的一个主要销售渠道。那么,“农超对接”能给农民带来什么东西?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始引导农业生产组织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民要把农产品销售出去,首先就要接受超市的检验,要按照超市的规则去做,通过市场的引导,农业部门和超市逐渐走到一起去,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所以这些东西都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早一点引进这个模式,早点来宣传,就可以少走弯路。

猜你喜欢

农超对接农超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青藏高原上养殖三文鱼 农超对接精准扶贫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超对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探析*
“农超对接”中违约问题研究
石门柑橘农超对接现状分析
“农超对接”流通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基于博弈模型的农超对接契约设计与选择策略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