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多焦点眼镜与青少年近视发展 (上)
2011-08-15BY徐爽玲
BY 徐爽玲
渐进多焦点眼镜与青少年近视发展 (上)
BY 徐爽玲
一.概述
多焦点眼镜就是指镜片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屈光度。按其焦点的数量又可分为:双焦点、三焦点和多焦点渐进镜。渐进多焦点镜片是在同一只镜片的远用光学区和近用光学区之间,以屈光度循序渐进变化的方式,从远用光度逐渐过渡到近用光度。患者用镜片的上部看远,下部看近,多用于老视和近视眼,下部的镜片可以代偿其调节功能,弥补看近时的调节不足和缺陷。近年来研究证明,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即调节)是近视眼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如果对近视眼采用低矫正(即矫正镜片的近视度数低于实际的近视度数),则近视的发展不会减慢,反而加快。相关的研究和试验表明,青少年近视眼如采用低矫正,在看远时视网膜成像不清晰,将刺激近视眼加深。如果看远时,近视镜片使视网膜的像质清晰(即近视度数配足)时,则会使一部分人在看近时产生疲劳。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就有人用双焦镜、三焦镜用来治疗近视。其目的是减少近距离工作时的调节,从而控制近视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很多研究,有些学者认为双焦点镜片对控制近视有作用,有些学者认为只对某些人有效,还有些学者则认为双焦点镜片对控制近视完全没有作用。由于双焦点眼镜存在很大的像跳、像差,加之外形不美观以及控制近视效果不稳定,限制了其在青少年中的应用。随着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诞生,它比双焦、三焦镜片更美观,设计也更贴和人眼的生理构造,受到了老视眼、远视眼患者的青睐,相关人士也开始研究它对控制近视的作用。渐进多焦点眼镜的设计原理是:在单一镜片上方的远用光学区和下方的近用光学区之间,有一段屈光度连续变化的过渡区,称为渐变区。渐变区是将镜片曲率半径循序渐进地变小,从而使镜片的屈光力逐渐增大,就如同将无数个曲率各异的镜片汇聚成一体。
优点:外观和普通单光镜片无异,且无限远到近点的物体均可看清,无像跳,佩戴舒适易适应。
缺点:镜片曲率半径变化产生的像差形成了诱发性变形散光区域,导致镜片上的复杂光学分区。在镜片上下各有屈光力固定的远用和近用光区,其间为简便区。镜片两边是像差集中的渐变散光区,向左右两边看时有物像畸变,故视野窄。不同的设计类型和下加光度数决定了渐变区有效视觉域的长度和宽度。
近年来很多品牌的渐进片相继问世,在设计上各有特点,其目的是通过渐进片光学分布的变化满足不同佩戴人群的需要。渐进多焦点镜片在不断改进,目的是尽量增大有效视觉区域的范围,增加过渡区的宽度,将变形散光的范围和密度尽可能地减少,从而使镜片更具有生理相容性,佩戴更舒适。
二.调节与辐辏关系
通过改变晶状体屈光力来完成明视近物的过程称为调节。很多研究发现,在青少年中使用阿托品等睫状肌麻痹剂来阻断调节会使某些病例的近视发展得到控制。Hirsch认为,睫状肌麻痹剂既然对近视有效果,那么凸透镜也应该有同样的效果,至少对调节性近视有效。双焦点镜最先是应用下半部负度数较小的镜片,使近视眼在看近时使用较少的调节,防止过度调节引发近视。
有专家认为,近视患者若长期佩戴过度矫正的眼镜,容易导致屈光性辐辏功能不足,所以无论是轻度近视、半度近视,还是高度近视,都绝对不允许过矫,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更应注意,以免引起视力疲劳。
但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调节在近视中的作用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Plamondon提出近视眼形成伊始,调节处于低下状态,为了看清目标而靠近物体,于是睫状肌功能更趋降低,如此恶性循环使近视眼又进一步发展。Jane提出调节力降低可能出现在近视发生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很多新发近视的儿童存在调节问题,即眼睛在看近物时调节反应不足,而当近视稳定后,问题消失。这表明近视负荷过重引发近视眼的原因不在于调节过强,而在于睫状肌功能不全,调节力减弱。Abbott等对成人的实验发现,进行性近视对负镜片诱发的调节要求反映较差,但是稳定的近视眼则和正视患眼相同,发展成近视眼的人群在近视后表现出较高的AC/A值。同样的辐辏反应,高AC/A值者视近的调节量比正常者低或AC/A值有较大的滞后。调节滞后可能在视网膜上产生模糊像质,这种误差信号可引起眼的补偿性生长,而导致近视的发展。尽管近视眼看远不清楚,但看近时仍可精确聚焦。近视的发展是一种对不断增加的近视需要的理想状态,这样可以减少所需的调节。戴镜矫正近视镜后,屈光系统又回到近视前的状态,看近又需要调节,这就会使近视程度进一步加重。
辐辏亦称集合,是指注视近处目标时双眼同时内收现象,主要为内直肌收缩活动的结果,由3对脑神经(动眼神经)支配,亦可自主随意完成。双眼集合动作的程度因人而异,可借训练而“增强”,通常为非自主性,属反射性活动,一般与调节联合运动。产生辐辏的必要条件是近视活动。注视远物(5m外)时双眼视轴平行,可无调节活动。物体移近时,为求明视,不仅需要调节,而且视轴内转,使视线固定于物体。物体愈近,辐辏愈强。随着物体的逐渐近移,最终辐辏可达极限,双眼立即分开,物呈复像,此极限点(位置)即为辐辏近点。近点距离因人(年龄、屈光及全身状态等)而异,可通过一定方法测定。非自主辐辏与调节通过联动协调,方可保证远近物体均可以明视及实现双眼单视功能。但是两者有各自独立的活动范围,如固定辐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人为(给以正或负透镜)改变,调节仍维持正常功能;反之,固定调节亦可在一定范围内人为(给以三棱镜)改变辐辏,同样亦能维持正常功能(眼肌补偿而使双眼仍可清晰注视同一目标)。两者能在一定限度内单独活动,对于保证的目标时,需有4.0D的调节及4ma的辐辏;而2.0D远视眼,则需6.0D的调节;2.0D的近视眼仅需2.0D的调节。在相同4ma的辐辏下,远视眼的调节大于辐辏,近视眼的辐辏大于调节,两种情况下,远视眼的调节大于辐辏,近视眼的辐辏大于调节,两种情况的调节与辐辏均可独立活动,其强度与范围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超越一定限度,便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调节与辐辏的关系非常密切,相互联动且协调一致,一旦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产生彼此间的不协调,就会导致临床上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其大多数表现为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易产生视力疲劳、视物模糊、看书复视串行、眼沉目胀、头痛头晕,更有甚者可导致恶心呕吐,以及其他神经功能症,远视眼、近视眼的患者均可存在此现象,而且随着屈光度的增加,两者分立不协调的现象更加明显。两者的不协调超过一定限度时,势必产生眼疲劳,即视力疲劳,甚至会发生内外斜视。
鉴于调节和辐辏的联合作用,要求我们在验光配镜工作中,既要保证患者所需的视力,又要尽量采用最低度数的屈光度。因为用镜片代替调节的度数过高,造成过矫,调节和集合之间的固有关系会被打乱,从而引发视力疲劳,对调节力减弱的患者,则应首先了解其原因,再对其进行矫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