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骤停的早期心肺复苏体会

2011-08-1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17期
关键词:心音胸廓吹气

马 婕

山西焦煤西山煤矿总公司职工总医院心内科,山西 太原 030053

心脏骤停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循环和呼吸突然停止及意识丧失最紧迫的急诊。临床表现为:(1)血压、脉搏及心音突然消失;(2)呼吸突然消失;(3)神志不清,意识消失;(4)瞳孔散大;(5)面色苍白或青紫、口唇发绀;(6)皮肤黏膜灰暗或紫绀。心肺复苏是针对这一急诊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

心肺复苏开始越早越好。由于循环的突然停顿,必然出现全身供血及供氧的停止。但由于各器官对缺氧之耐受不同,其功能损害亦有不同。大脑是人体耗氧量最高的组织,对缺氧最敏感。它虽仅占体重的2%,但耗氧量却占全身的20%。通常情况下,心脏骤停3s,患者感到头昏,10~20 s时发生昏厥,30~45 s时瞳孔散大,1min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6min后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如能在4min内开始现场心肺复苏 (即心肺复苏的早期处理)而且在8min内开始进一步处理 (即心肺复苏的后期处理),则成活率最高。

在临床表现上,血压、脉搏及心音消失后,随之而来的是呼吸及意识的消失。确定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主要采取“一看”:看形态、瞳孔、皮肤的颜色、胸廓及上腹部有无起伏;“二摸”:摸颈动脉、股动脉有无搏动。“三听”:听心前区有无心音、口鼻有无出气声。若患者对刺激无反应、面色苍白、瞳孔固定、皮肤、黏膜灰暗或紫绀、颈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未闻及心音和口鼻出气声,可证实为心跳骤停,应分秒必争,立即按以下步骤进行就地抢救。首要措施为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及人工呼吸,即心前区叩击,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以便氧合血灌注重要器官,求得心、肺功能尽快复苏,脑损害限制在最小程度。

1 心前区叩击

术者握拳在距患者胸骨上的20cm处垂直有力急速下落叩击2~3次,部分患者窦性停搏可复跳,若未复跳,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2 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人工呼吸

患者应去枕平卧或将病人安置在平硬的地面上或在病人的背后垫一块硬板,尽量减少搬动病人。用仰额举颌法:一手置于前额使患者头部后仰,另一手在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角处抬起下颌,有活动假牙者必须取出。并用手帕或布片将舌头拉出口外,以保持呼吸通畅。人工呼吸采用口对口呼吸。具体方法是:用按于前额之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术者深吸一口气后,口对口深而快地将气体吹入,当看到病人的前胸壁扩张后停止吹气,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胸廓自行弹回而呼出空气。此时术者应轻轻抬起头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病人口张开,捏鼻的手放松,以便病人的鼻孔出气,观察病人胸廓起伏情况,看是否有气流从病人口鼻排出,人工呼吸时,吹气频率应为12~20次/min,应与心脏按压成比例。单人心脏按压15次,吹气2次。交替进行,双人操作按5∶1进行,吹气时应停止胸外按压,吹气量目前公认为800~1200ml/次为宜,不能超过1200ml/次。

3 胸外心脏按压,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

胸外心脏按压是发生心跳骤停时依靠外力挤压心脏,来暂时维护心脏排送血液功能的方法。胸外心脏按压不能有效进行气体交换,因此需要在工人呼吸的同时进行。具体做法是:操作者跪在患者身旁用一手掌根部放在病人胸骨中、下方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双臂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肌肉垂直向下压,使胸骨下陷4~5cm(5~13岁为3cm,婴幼儿为2cm),按压应平衡、有规律、不间断进行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放松,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如此反复进行。按压频率为80~100次/min,小儿90~100次/min。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为0.6∶0.4为恰当。按压时不可用力过大或部位不当,以免引起肋骨骨折。

经上述处置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能触及大动脉博动,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转红润,扩大的瞳孔缩小,神志逐渐恢复,有转眼活动,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说明早期心肺复苏成功,应即刻送往医院进行复苏后处理。否则,应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并在抢救的同时呼救,快速将患送往急救中心或就近医院进行复苏处理。

猜你喜欢

心音胸廓吹气
胸廓成形术在重度脊柱侧弯畸形矫正中的应用
“呼吸肌的运动和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模型制作
双侧胸廓内动脉起点异位一例
吹气龙
乌云
水陆两栖飞机方向舵附面层控制研究
基于双阈值的心音快速分段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双声道心音能量熵比的提取与识别研究
基于香农熵的心音信号检测方法研究
腹腔镜在儿童胸廓出口处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