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腮腺炎的疗效观察
2011-08-15刘建华
刘建华
吉林省洮南市富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吉林 洮南 137100
腮腺炎在中医学称为“痄腮”,民间又俗称“蛤蟆瘟”、“大头瘟”,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所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冬季为流行高峰,以学龄前期及学龄期为多,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是其突出的特征,病毒可波及全身其他腺组织。因此,常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症状。病毒通过飞沫传染,侵入口腔粘膜、鼻粘膜后,经病毒血症,定位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体,有时侵犯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腮腺,为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隋代《诸病源候论》有“风热毒气客于咽喉、颌颊之间,与气血相搏,结聚肿痛”的记载。金代窦杰《疮经验全书》在《诸病源候论》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指出“痄腮毒受在耳根,耳聤,通于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是风毒症”。
《温病条辨》说:“温毒者,秽浊也,凡地气之秽未有不因少阳之气而上升者,春夏地气发泄,故多有此证”。
故中医学认为,腮腺炎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其发病机理可归结为:风热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血亏滞和亏损,痰瘀阻留;邪退正虚,气阴亏耗等。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底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若受邪较重则常常并发少腹痛、辜丸肿胀。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则出现高热、昏迷、痉厥等变症。
治疗总则:因本病是风热时毒或湿热蕴结郁阻少阳、阳明之经,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雍散结消肿为主。
药物组成:葛根15g、柴胡15g、生石膏20g、天花粉20g、黄芩10g、板蓝根10g、炒牛子10g、连翘15g、桔梗10g、升麻10g、荆芥10g、甘草5g。
临床随证加减:热盛者重用葛根、生石膏、天花粉。表热症重用黄芩、连翘、柴胡。风甚者重用炒牛子、荆芥。水煎服日1剂取400ml,日2次温服,5剂为一疗程,一般用药后1个疗程内症状减轻或消失。
典型病例1:王××,男11岁,学生,于2011年5月2日感觉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舌苔淡黄舌质红,脉象浮数。
经某医院给与西药注射治疗,病势热稍有减缓,3天后,热像非但不减,反呈上升趋势,继续治疗2日,病情未见好转来我处。余察患儿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舌红苔黄脉滑数,发热39℃,独呈一派热像。遂投本方治疗,药进2剂症状大减,又进4剂诸症悉除。
临床体会:本方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主。
柴胡为治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所致的寒热往来,不仅能疏泄少阳胆经之邪,又能疏肝解郁。
升麻能疏散风热,解毒透疹,长于升举脾胃清阳之气。
升麻与柴胡皆轻清升散,作用相似,亦常相辅而用,但柴胡是宣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疏解肝胆抑郁之气;而升麻则宣发阳明肌腠之邪,升举脾胃清阳之气。二药相辅相成,既起到疏解肝胆抑郁之气,又起到宣发阳明肌腠之邪的作用,再配诸药效果更佳。
葛根甘辛性平,气质轻扬,具有升散之性,入脾胃二经,以阳明为主。阳明主肌肉,故能解肌退热,透发斑疹。
牛子辛苦微寒,辛散苦泄,寒能清热,既可外透解毒,又可内泄痰热,为风热挟毒之常用要药。因具滑利之性,若气虚便溏者,应慎用。
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甘寒生津,味辛能散,大寒清热退热,泄火具有清解之义。若邪热波及营血,发斑发疹,本品清解气热作用,亦可助血药凉血散瘀,化斑退疹。
典型病例2:胡××,男,21岁,于2009年5月27日就诊。该患于3日前自觉精神倦怠,胃纳减退,右耳下肿胀,痠楚,曾自服板蓝根冲剂。昨日起发热微恶寒,右耳下肿胀加剧,张口及咀嚼受限,今日起阴囊肿胀、疼痛,行走不便,大便结,小便短,色深黄。
余查患者,体温38℃,脉搏86次/分,舌淡红,苔薄黄,脉象濡数,右侧耳下漫肿,按之痠楚,皮色不红,无灼热感,左侧肿胀不明显,自诉有轻微痠痛感,阴囊皮色无潮红,灼热,右侧睾丸肿大,压痛明显。综合症状体征,本患者为典型的腮腺炎合并睾丸炎,治疗应以疏散风热,解毒透邪为主。在上方基础上,去桔梗、升麻加橘核10g、荔枝核10g、龙胆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5日后,病愈。
荔枝核、橘核主入肝经,味辛能行,味苦能泄,性温祛寒,有疏肝理气、行气散结、散寒止痛之功效,为治疗睾丸疼痛之要药。
通过以上病例可以看出,药物之间互相配合,相互为用,实为治疗腮腺炎的有效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