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2011-08-15董海涛马艳花
董海涛 马艳花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肾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而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carcinoma,PRCC)是肾细胞癌中较少见的一种亚型,国内发病率更低。对于肾脏恶性肿瘤最常用解决办法是肾脏根治术,但这样给患者带来了巨大创伤。近来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认识逐渐普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病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6~74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取得病理结果。其中11例经CT检察,10例经MRI检查,4例经CT和MRI检查。18例有血尿和腰痛。7例无泌尿系症状。
1.2 检查方法CT扫描采用Philips 16层螺旋扫描机进行肾脏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将数据传到工作站作薄层重建及后处理,核磁扫描用GE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做各种断面检查,进行肾脏平扫和多期增强检查。
2 结果
2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大小在2.46~11.35 cm之间,平均5.59 cm,部分肿瘤边界清楚,部分边缘清楚有分叶,部分边缘欠清楚。肿瘤内部密度均匀10例;囊变8例,钙化7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平扫期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程度较低,其中2例有淋巴结转移,2例有右侧坐骨转移,肾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未见。:乳头状肾细胞癌体积小时一般密度均匀、边界光整,增强后强化较肾实质明显偏低,但也可出现体积较大、强化明显、囊变坏死或周边侵犯及转移等表现。CT、MRI表现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内有灶状出血、坏死和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大部分病灶显示完整或较完整的假包膜。
3 讨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约占RCC的10%~15%,一般细胞核级别较低,向外侵袭、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低,预后比透明细胞癌好。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高发年龄为60~70岁,男女之比为2∶1。该病理类型占所有肾细胞癌的7.5%~14.0%。一般认为,如果真乳头状结构超过瘤体的50%,即可以诊断为乳头状肾细胞癌。Kovacs[1]在总结了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后提出,当乳头状结构超过75%时,诊断更有意义。根据文献报道,此类肾癌的预后较非乳头状肾细胞癌好。
形态学上乳头状肾细胞癌主要由乳头结构组成,也可有一些透明细胞。经常可以见到这些肿瘤组织发生坏死和囊性变。乳头状癌还有一些病理特点,如钙化、含铁血红蛋白沉积、坏死及囊性变等,出血也常常见到。
70年代多用肾动脉造影,相当多病例的肿瘤呈现少血管或无血管区,这与多数肾实质癌所特有的多血管区截然不同。CT检查在肾肿瘤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有关本病的CT特点很少报告。在CT平扫时肿物与肾实质密度接近,肿物呈圆形,包膜完整,界限清晰。增强后,肿物无明显增强,但为实性。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无论从病理,还是从肾动脉造影都可以解释CT的表现。乳头状肾癌属少血供病变,CT强化表现配合MRI T2WI混杂低信号改变有助于乳头状肾癌的临床诊断。
与非乳头状肾细胞癌相比,乳头状肾细胞癌就诊时大部分在早期,恶性度低,5年生存率为82%~90%,前者仅为44%~54%。Ⅰ期乳头状肾细胞癌的5年生存率为87%~100%,同期非乳头状肾细胞癌仅为65%~75%[2]。
随着对本病的认识及其他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肾癌的分类将会更全面,将会进一步对本病的诊治起到更好的作用,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1]Kovacs G.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a morphological and cytogenetic study of 11 cases.Am J Pathol,1989,134:27-31.
[2]Lager DJ,Huston BJ,Timmerman TG,et al.Papillary renal tumor:morphologic,cytochemical and genotypic features.Cancer,1995,76∶669-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