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环境意识研究纲要*

2011-08-15赵宗金

关键词:海洋公众意识

赵宗金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占据地球大部分表面积的海洋既构成了自然环境的主要部分,也日益成为社会环境的重要内容。海洋社会概念的提出,[1](P133-136)以及海洋社会学研究的兴起[2](P1-3)表明人们在海洋空间日益成为人类活动领域的自我认知,客观上也表明了海洋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洋环境意识就是指人类对海洋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人类对自身与海洋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也就是人类对自然海洋和海洋社会的自我觉知状态。海洋环境意识研究有两个直接来源,一是环境意识研究的范围扩展,一是传统海洋意识观念的现代变迁。随着各国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两个研究领域在海洋领域的环境问题研究上实现了汇流。

一、环境意识研究的分化

环境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的自我觉知。人类的环境意识具有多层次的结构特征。其构成要素大体包括环境认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观、环境法制观和环境保护行为等方面,[3](P545-548)分别考察环境存在、环境价值、人地关系、社会秩序和环境实践等问题。从环境意识动态分析部分则主要考察个体、群体、组织中的环境意识差异和变迁。

在环境运动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在城市知识分子的环境启蒙、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环境保护行动以及基层民众的申诉和抗议行动的影响下,公众与各类社会组织的环境意识水平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4](P24-29)环境意识所指涉的环境范围也日益扩大和细致。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人类海洋环境意识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人们对海洋问题开始普遍地关注,对海洋环境事件和海洋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发生着巨变。已经由原来的自发的环境意识水平逐渐向自觉地环境意识水平过渡。

从观念变迁的角度看,海洋环境意识作为主导的环境意识类别,远远落后于陆地环境意识,这与人类认知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是相匹配的。大部分沿海国家及其公众与社会组织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都是从陆地环境问题起步的。从整个海洋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看,海洋文明的发展也滞后于陆地文明的发展。现代海洋环境意识和海洋文明观念起始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命,起始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海洋开发和利用技术的进步。当然,也是对这种技术进步带来的海洋破坏、人海关系恶化的自我调适。

此外,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环境相关的概念在日常语言和学术文献中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也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环境意识水平的提高。与之对应的政策实施、舆论宣传、教育引导也为公众海洋环境意识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公众认同提供了重要基础。生态保护、陆源污染、海岸侵蚀、滩涂湿地丧失、物种多样性等词汇日渐由科学术语、政策用语、官方话语等转化为公众的常用词汇。

二、海洋意识研究的变迁

海洋意识是个体、公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5](P25-30)近些年来,“海洋意识”一词的使用频率也开始大幅提高。①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于海洋意识的普遍关注开始出现“,海洋意识”一词的使用频率开始大幅提高。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4月底以“海洋意识”为题名的论文共有100余篇。然而,其中大部分文章是以新闻形式在报纸上发布的,有关概念表述均为描述性定义。而且从目前的公共政策和公众观念的构成看,关于海洋意识的直接表述大多与海洋认知及海权问题联系在一起,主要集中在海权与海洋国土观念问题上,包括海权与国家的关系,[6](P224-227)古代及当代的海洋国土观念[7](P89-94)以及海洋意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8](P8-20)等。

当然,把海洋意识等同于海权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有其深刻的背景。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之后,各个海洋国家的海洋国土观念都空前高涨,并大力圈海占域。我国是一个海岸线较长的国家,有着广袤海洋国土,目前大面积的海域与相邻国家存在纠纷;面临着维护海洋权益的艰巨任务,尤其是在东海和南海两个海域斗争尤其引人瞩目。[9](P51-55)在这种情况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先发展海权成为我国海洋强国方略的基本原则,这种观念也成为公众和社会组织自发的或认同的海洋意识内容。

事实上,海洋意识不仅仅包括海洋权益观念,还包括海洋环境意识和海洋资源意识等。②有学者对公众的海洋意识体系进行了体系划分,认为海洋意识体系应该包括5个层面的主观意识和4个宏观层面的意识构建领域。认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指的是相对于陆地和空中资源,针对海洋环境中的资源意识和环境生态保护意识。参见李珊等.中国公众海洋意识体系初探——基于大连7·16油管爆炸事件网民意见的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1-94.海洋权益意识强调的是国土观念基础上的海洋意识,海洋资源意识强调的是对海洋作为人类开发利用对象的特征的认识,海洋环境意识则更强调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强调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主动认知和调适过程。所以,这种把海洋意识理解为海权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的判断,其出发点是国家观念或政治观念,是海洋空间领域内特定政治意识的表现,虽然很重要,但它是一种狭义理解的海洋意识;其表达的是国家的理念和政治的诉求,是海洋意识一般定义的特例。

海洋环境意识是海洋意识的应有之义。当前人们的海洋环境意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从两个层面上形成了对海洋环境意识的理解。一个是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一个是海洋环境文明意识;两者迥然不同,但又存在密切的关系。前者是对海洋环境事件的认知、情感和意向态度,后者则是对海洋空间、海洋社会的理想设定。前者强调人类在现实生存条件恶化背景下的自我认知,后者则提供了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调适标准和价值目标。在海洋环境意识的构成中,两种理解同时存在,共同体现了人们对于海洋环境现状与未来的认知和思考。

三、海洋环境意识的构成

海洋环境意识是环境意识在海洋空间领域的表征,是人类涉海行为的自我认知,是人类对海洋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意识。

(一)海洋环境意识的内容构成

从意识内容构成的角度看,海洋环境意识存在特定的结构,包括海洋环境经验、海洋环境感知、海洋环境情感、海洋环境意向等部分。

海洋环境经验。按照信息加工论对经验的理解,海洋环境经验应该包括对海洋环境事件、群体、组织、科学及有关问题的知识和记忆,通常以海洋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Steel(2005)通过研究美国人的海洋知识水平,分析了美国成人的海洋意识状况。[10](P97-114)他的研究发现,生活在海岸带地区的居民对于海洋及海岸带政策有较高水平的意识水平,对于海洋和海岸带管理的有关术语更加熟悉,在关于海洋事件的测验中得分更高。该研究清晰的表明了海洋意识问题上居住环境因素的影响,为海洋意识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海洋环境感知。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心理过程,指的从环境刺激到形成认知表征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指的是个体对环境刺激进行认知评价的过程。海洋环境感知指的就是,个体或群体对于海洋环境刺激(海洋环境现象、事件和问题等)的认知表征过程。按照感知对象的特征,海洋环境感知可以分为海洋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海洋社会事件的感知。Angela Falciatore(2000)等研究者曾分析了海藻进行的环境信号知觉,发现特定机体变量发生变化是海藻知觉环境刺激的方式。[11](P2363-2366)该研究表明,人类可以通过观察海藻的机体变化来对环境进行知觉预测。这是个典型的海洋自然环境感知的案例。从感知的主体角度看,人类的海洋环境感知可以分为个体水平的和群体水平的海洋环境感知。个体的海洋环境感知从信息的输入、过滤、编码到形成知觉,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广泛的心理和生理系统。群体的海洋环境感知则涉及更为广泛的社会心理机制。

海洋环境情感。海洋环境情感主要涉及与海洋环境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过程。Kap lan(1995)的研究表明,海洋环境能够提供距离感。[12](P169-182)这使得海洋环境成为典型的复愈性环境(Restorative Environment),③复愈性环境是指对人类不断消耗的身心资源和能力有恢复与更新效果的环境设置。复愈包含各种身心资源和能力的更新,整个过程建立在普遍适应性需要的基础上。参见赵欢,吴建平.复愈性环境的理论与评估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17-121.和大山、河流湖泊、森林、牧场这些安静惬意的自然场所一样,能够通过距离感,使得个体离开日常生活环境,避开需要使用定向注意的事物,使注意恢复成为可能。除了环境复愈理论之外,亲环境行为、休闲行为等研究领域也都与海洋环境情感问题相关联。

海洋环境意向。意向是指人们针对某一事物的内部活动,表现为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谋虑等行为反应倾向。所以,海洋环境意向指的是与海洋环境有关的行为参与倾向。具体包括海洋环境上的志愿行为倾向、环境关心倾向等问题。涉及到海洋环境问题的表达和沟通过程时,可以使用意向分析的技术[13](P113-117)对海洋环境意向沟通过程进行语言分析。

海洋环境感知、海洋环境情感和海洋环境意向共同构成了海洋环境态度的内容。所以,简单的讲,海洋环境意识的内容结构包括海洋环境经验和海洋环境态度两个方面。

(二)海洋环境意识的其他分类

从意识对象特征的角度看,海洋环境意识存在一般海洋环境意识和特殊海洋环境意识的区别。一般海洋环境观念是对海洋环境的一般性认识,是无差别的人类共识,强调人们在对海洋环境现象和事件进行感知、注意、表象和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时的共性。这种共性一方面可以来自共同的心理过程,另一方面也可能仅仅是指共同的环境知觉结果。特殊海洋环境意识则强调人们在对感知、注意、表象、思维方面表现出来的海洋环境意识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来自于知觉主体的特征的影响,也可能来自于更为广泛的环境变量的影响。李珊等(2010)分析了特定海洋事件后的网民意见,进而考察了公众海洋意识的构成状况。[14](P91-94)这就是从特定的海洋环境事件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路径,主要用来考察不同个体、人群、地域、文化等变量下海洋环境意识的差异。

从意识主体特征的角度看,海洋环境意识存在特定的形式,包括个体海洋环境意识、公众海洋环境意识和组织海洋环境意识三种主体形式。目前关于海洋意识的分析,主要是从公众意识或公众态度的角度进行的;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地域、人群等角度分析了公众的海洋观念。[10](P97-114),[15](P623-642),[16](P159-163),[17](P15-21)就学生的海洋环境观念而言,Ballantyne(2004)的研究发现,学生群体对海洋问题有较高兴趣,对海洋相关的问题也有较多的认识,但对海洋相关的概念理解仍然是水平有限的甚至是混乱的。[16](P159-163)因此,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有关的海洋教育内容。

四、海洋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

世界海洋国家不同程度地把海洋开发与保护问题提到了政府重要工作议程之中,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提高人们的海洋意识水平是提高海洋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加强国民海洋意识教育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普遍口号,但是把口号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需要良好的理论支撑,需要考察影响海洋环境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海洋环境本身是海洋环境意识的对象,海洋环境的特征会影响到海洋环境意识的形成过程和意识结果。此外,意识主体的特征可能通过影响和干预认知、情感、意向的形成过程,从而影响人们海洋环境意识形成的过程。

海洋环境意识受意识主体生理和心理的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从生理过程上看,个体的感觉系统、神经传导过程、皮层加工系统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信息加工的过程,影响到个体对内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从而影响到海洋环境意识的加工过程。在上述生理基础上,个体的表象过程、知觉加工、注意水平、认知评价等心理过程也会影响到个体对海洋环境现象和事件的反应。

海洋环境意识受意识主体社会特征的影响。特定的人群海洋环境意识水平存在差异。目前关于特定人群海洋意识的研究多数以大中学生为对象。谷方为(2007)、吴青林(2010)分别考察了中学生的海洋意识水平[18](P19-20)与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水平,[19](P127-128)通过比较其结论可以发现不同的人群海洋环境意识水平存在差异。还可以推测,针对海洋污染事件,不同污染受害者和污染责任主体、不同社会组织和人群的认知内容和水平各不相同。

海洋环境意识还存在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海洋环境意识水平也有不同。研究发现,海岸带居民海洋环境知识经验更为丰富,对海洋事件了解更多,能够理解更多的海洋管理术语。[10](P97-114)不同的省份和地区海洋环境意识观念也各有特点。[20](P44-46),[21](P22-24)不同类型的国家海洋环境意识水平不同。海洋国家较之于内陆国家海洋环境意识水平可能更好些。此外,不同海洋国家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海洋环境意识水平也可能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海洋战略明显不同,其中表现出来的海洋环境意识水平也有不同。A llison A rnold(2004)比较了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和苏格兰的公众海洋意识,考察了环境NGO、海洋保护区、公众对海洋环保部门的看法等问题,[17](P15-21)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海洋意识建构的方式各不相同。

五、建构良好的海洋环境意识

结合海洋环境意识的结构分析,通过海洋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建立海洋环境意识测量模型,并尝试对海洋环境意识进行预测分析,从而可以对海洋环境意识进行良好的社会建构。目前海洋环境意识的建构大体是从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着手的。

(一)形成海洋保护的个人责任

环境保护与个人责任之间的讨论由来已久。从培养和形成海洋环境保护的个人责任的角度看,海洋公民(marine citizenship)这一概念可以比较深刻地涵盖了这一主题。这个概念即来自于传统公民的概念,也直接脱胎于环境公民研究。传统公民概念主要讨论公共领域的问题,因而主要和公共生活、公共事务及决策等问题相关联。近来,公民的概念开始扩展到社会成员的环境心理、行为和态度领域,并被看作是一种鼓励公民行为转变的基本机制,用来降低人类对环境的消极影响。[22](P379-384)总体上来看,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自上而下的环境保护运动将逐渐让位于公众参与和社区参与的环保行动,这在部分欧美国家已经成为常态。关于海洋环境问题责任的研究表明,大部分被试认为环境保护应该是政府的责任。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制订政策、确定执行原则并进行绩效考核。但是很多被试也认识到环境问题虽然由政府最终负责,但是这种体制非常脆弱,还必须依靠公众广泛的社会参与。

发展海洋公民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海洋教育。较高水平海洋教育能够更大地提高海洋公民感水平。大力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推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各阶段的海洋知识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相关的教育水平都是有效的途径。(2)增加海洋环境相关的个人接触,也是有效的提高公民感的途径。研究已经表明,海岸带居民的海洋环境意识水平要高于内陆居民。此外,这种接触还可以进行类型划分,大体包括历史性关联、家庭关联和娱乐休闲等方式。

(二)提高海洋保护的社会责任

加强海洋保护法制建设。从确定社会秩序的角度看,环境立法可能是有效保护环境的最有效途径。而且还可以把环境保护的个人责任、组织责任等考虑在立法程序内,使得环境保护的全民参与有法可依。但是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我国在海洋立法上一方面数量之多、层次之高、速度之快创世界记录,但另一面又存在着适用度低、操作性差、空白点多的问题。并认为这是在缺乏系统正确的海洋管理理论指导下管理海洋所产生的负面效应。[23](P64)当然,这种批评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立法进行环境保护的有效性。不过,其指出加强海洋管理学理论的指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事实上,加强理论建设不仅要包括海洋管理学科,还应包括整个海洋社会科学领域的工作。

构建海洋意识教育体系。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是培育良好海洋环境意识的根本途径。具体的构建过程可以通过加强海洋科普教育来实现。通过出版海洋科普图书、开展海洋科普教育和海洋科普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全民的海洋环境意识水平。海洋科普教育已经成为发达海洋国家的制度形行为。其次,还可以通过大力开展海洋社会科学研究,来构建现代海洋意识和促成新型人海关系。这是提高海洋意识教育水平的根本途径。目前海洋社会科学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领域:海洋历史研究、海洋社会学研究、海洋文化研究、海洋经济研究、海洋政治研究、海洋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等。如果对人类社会与海洋的关系进行展开,从广义社会现象的角度来看,海洋社会学的内涵就大体等同于海洋社会科学。

培育海洋环境非政府组织。各类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环保类非政府组织在公众与政府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对于环境保护个人与社会责任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其活动范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开展海洋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从海洋环境感知觉领域、海洋环境经验领域等丰富公众的知识和经验。(2)开展海洋环保社会事件活动,包括发展组织志愿者等,促进海洋环境行为的公众参与,提升公众的组织公民感。(3)开展海洋环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活动,积极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意识的深入发展。(4)积极参与制订和促进制订海洋环境相关的公共政策,参与海洋环境相关问题解决和事件处理的咨询及评估事务。

[1]庞玉珍.海洋社会学:海洋问题的社会学阐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33-136.

[2]崔凤.海洋社会学: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项新探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8):1-3.

[3]杨莉等.论环境意识的组成、结构和发展[J].中国环境科学, 2001,(6):545-548.

[4]张玉林.中国的环境运动[J].绿叶,2009,(11):24-29.

[5]赵宗金.人海关系与现代海洋意识建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30.

[6]石家铸.海权与中国[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224-227.

[7]郭渊.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维护.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9-94.

[8]段桂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8-20.

[9]何传添.中国海洋国土的现状和捍卫海洋权益的策略思考[J].东南亚研究,2001,(2):51-55.

[10]Steel,B.S.,et al.Public ocean 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J].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2005,48(2):97-114.

[11]Falciatore,A.,et al.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Signals by a M arine Diatom.Science,2000(5475):2363-2366.

[12]Kaplan,S.The restorative benefitsof nature:Toward an integrative f ramework[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5,15(3):169-182.

[13]赵宗金.隐喻与意识的对象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8,(1): 113-117.

[14]李珊等.中国公众海洋意识体系初探——基于大连7.16油管爆炸事件网民意见的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1-94.

[15]Johnson,D.E.,et al.Public education:Seeking to engender marine stew ardship at the U K National Maritime M useum[C]. The Ocean Yearbook 20.New York:Transnational Publishers,2006:623-642.

[16]Ballantyne,R.Young students’conceptionsof themarine environment and their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quaria exhibits [J].Geo Journal,2004,(60):159-163.

[17]A rnold,A.A review of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marine issues w ithin and beyond New Zealand[R].New Zealand:DOC, 2004:15-21.

[18]谷方为.初中生海洋意识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9-20.

[19]吴青林.大学生海洋意识及其教育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0, (2):127-128.

[20]宋昭辉.新中国成立后广西人海洋意识嬗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44-46.

[21]全贤淑.海上辽宁建设中海洋意识强化的意义及对策[J]. 2010,(4):22-24.

[22]M cKinley,E.,et al.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ocean? An evaluation of marine citizenship by U K marine p ractitioners [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10,(53):379-384.

[23]郁志荣.注重海洋意识与海洋理论[J].瞭望新闻周刊,2007, (34):64.

猜你喜欢

海洋公众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爱的海洋
意识不会死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