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文化与发展战略的整合*——论海南生态省建设的三大优势

2011-08-15王书明高晓红

关键词:海南旅游生态

王书明 高晓红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生态省建设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最大的政区单位,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海南从1999年开始实施生态省建设,至今十余年,已经初步形成了生态资源、生态文化以及国家战略支持三大优势,并且是海南独有的、最有竞争力的三大优势。

一、海南的自然生态优势

海南生态省建设的自然生态优势主要体现在优越的气候与环境区位、丰富多彩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环境质量上。

(一)气候与环境区位优势

1、海南气候优势:由于海南省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特殊位置,典型的海岛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使它日照充足,年光照时间达到1750—2650小时。海南四面环海,受季风影响,雨水丰沛,为生物生长和人们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全年气温在22-26°之间,年均气温23.8℃,长夏短冬,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地理位置、日照、降水与季风等因素使海南形成气候宜人,夏不酷热,冬不严寒,四季常青的典型气候环境,这为海南生态省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2、环境区位优势:海南是一个岛屿型省份,长期的自然演化使整个海岛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生态系统,大陆的空气污染、气候灾害、疫病等外来危害由于受海南岛的阻隔,在到达海南岛时已经大大减弱甚至对海南没有直接影响,这对海南保持优越的自然生态提供了很好的屏障。从海南自身地理优势来看,海南地域不大,但却有广阔的多样性的生物圈,在绿色植物中,高达60%的森林覆盖率使其具有的调节气候、保湿温度、涵养水源等特殊功能在防止荒漠化、水源枯竭和物种灭绝等方面都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即使受到一定的破坏,由于海南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物质循环快,效率高,因此恢复绿色与再造生态环境也比较容易,对维护生态平衡十分有利;海南四面环海,海洋强大的过滤和净化能力能够稀释大气污染物,受南海大气环流的影响,海风日夜不停地对海岛的空气进行过滤和净化,而一场台风或暴风更是对整个海岛的一次大清理和大洗浴,海南至今仍没有一座生活污水处理厂而依然保持优越的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巨大的环境容量。因此,独立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四面环海的独特区位优势都使得海南相对于其他生态省份,在进行生态省建设中能够以较少的成本实现较高的环境效益,也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空间。

(二)丰富的资源优势

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中,海南在水环境竞争力、大气环境竞争力与土地环境竞争力中都位于前列,[1]但在经济、技术、文化等综合竞争力方面仍处于全国第三层次,这充分说明海南最大的环境竞争力优势仍是优越的环境资源,获得长期社会发展最大的动力与源泉就是要以环境资源带动全省的经济发展。海南的资源优势主要有绿色的生物资源,广阔的蓝色海洋资源以及作为海南生态建设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

1、绿色生物资源优势:海南全省都处在北回归线以南,是我国惟一的热带省份和最大的“热带宝地”,良好的热带环境为海南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本条件。[2]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区,热带经济作物、水果和珍贵木材广泛分布;海南岛的热带生态大农业已经成为第一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这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动物多样性上,据统计资料显示,海南已知的野生植物有4600多种,其中500余种是海南岛特有的;陆生野生动物中,两栖类有43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9%;爬行类116余种,占全国总数的33%;鸟类42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30.7%;兽类112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8.6%;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05种。体型巨大的圆鼻巨蜥、终生生活在树上的海南长臂猿、灵巧美丽的海南坡鹿、凶猛的野生蟒蛇等等,更是大自然馈赠给海南岛热带雨林的精灵。[3]国际生态学家评价海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小区域生物种类最多、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净化环境以及促进生物进化和自然演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国土面积,国民生产总值以及社会综合竞争力来看,海南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从生物资源所占比例来看,海南在全国的资源竞争力都处于首位,这对研究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对于海南生态平衡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2、蓝色海洋资源优势:海南陆地面积只有3.4万平方公里,不到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5%,但海洋面积却是最大的省份,21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并且具有环岛1580公里的海岸线。海南是我国唯一拥有海洋管辖权的省份,海南对南海的管辖与开发对于延伸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潜力:开发南海资源可以形成一个关联度极高的海洋产业链,如海洋运输业、海水养殖业、海洋渔业、海盐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4]尤其是南海具有巨大的油气和植物资源储存,这些战略性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海南未来发展的物质储备和充足动力,而且因为这些新兴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污染度低等特点,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将大大缓解传统资源对环境的污染。从海洋旅游资源来看,海南蓝色生态资源主要有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和河湖泉瀑等,这在为扩展海南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海南生态建设在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方面保持全国领先的地位提供了后备保障。因此可以预测,海南的蓝色海洋资源将成为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巨大优势,也是未来发展中大有作为的领域。

3、多彩的旅游资源优势:阳光、海水、沙滩、绿洲、空气是海南发展旅游产业的的五大自然要素。据统计,生态旅游业占海南国民生产总值的15%以上,已经成为海南生态建设的必要条件。海南除了在气候宜人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外,完整多样的天然植被,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地热、温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2]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决定了海南具有巨大的发展生态旅游资源的潜力。椰风海韵、沙软潮平、海水清澈、空气清新,为海南建成热带海岛海滨旅游度假胜地提供了有利自然条件;海南具有特色的热带海岛、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在旅游项目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珊瑚礁在水下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群落,有极大的开发潜力;[6]具有“天然海岸卫士”之称的红树林不仅对沿岸防风护堤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形成独特的海岸生态景观,被誉为“海上森林公园”;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溪有150多条,大小湖泊、人工水库星罗棋布,可开发出淡水养殖、游钓业、漂流、探险、观光等一系列旅游项目;海南的大小泉点有几十处,可开发为兼具健身、康疗、运动、娱乐、水上表演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度假项目。民族风俗文化如少数民族的生产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传统婚俗等具有浓郁的区域特色,尤其是黎族已有多种文化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对海南开发民族旅游具有很大的效用。旅游业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发挥海南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也是最有可能成为支撑海南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特别是在2009年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的提出,国家给予海南省的更加开放的出入境、航权政策和更加灵活的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开放政策,将为海南发展成与夏威夷、巴厘岛相媲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更好的契机。

(三)良好的环境质量优势

海南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把海南的环境支持系统排列为全国第一位。《201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显示,全国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海南位列第三。海南省大部分的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水平,其他区域空气环境质量都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在世界45个国家15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统计中,三亚排名第二、海口排名五,[7]海口市连年被评为“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三亚市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示范区,文昌市被列为全国五十家农业生态县。2010年,海口、三亚、琼海、五指山、儋州5市率先达到文明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最近的几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海南省人口寿命居全国之冠,被美誉为长寿岛。[8]海南良好的环境质量在全国是一流的,加上其生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使得海南在生态省建设中,无须太多的投入,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目前良好的生态环境严格地加以保护,其成效便十分显著。

二、海南独特的生态文化优势

一个地区的生态文化是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软实力,也是关乎生态保护长期发展,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撑力量。生态文化的实质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及其环境所改造的过程中,在文化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就蕴含和表现在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等之中。[9]海南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独有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和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现代生态文化,其中现代生态文化包括海南人民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关组织与文化建设规划中所体现的生态保护的意识与行为。

(一)独特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

由于海南独特的历史与地理发展背景,海南各族人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和特定的生态文化内涵。从文化类型学和地域文化的视角对海南文化分类,可分为汉族文化、黎族文化、苗族文化和回族文化等,[10]其中最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在海南具有长期发展历史的黎族和苗族的民族生态文化。民族生态文化是在特有的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所体现出来的,在本民族的发展历程中都不同程度推动着生态保护。

黎族文化是一种自然形态的民族文化,具有原始淳朴的文化特质。[11]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也是海南目前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其长达三千年的民族发展中,黎族逐步形成了能够自我调适、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方方面面,与黎族文化有很大相似之处的苗族在海南传统文化中也占据重要的作用。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丰富,在这些民族的生活中,如饮食、服饰、建筑、宗教、制度、伦理、民俗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关于环境保护方面,他们首先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宗教信仰中,崇拜自然、祖先和图腾,这是在与自然相处中形成的。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他们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已经深埋他们的骨子里,这是生态文化的基础。这些灿烂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为海南进行生态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民俗文化资源,也对生态建设的观念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虽然一些认识是基于生产力不发达所产生的被动适应大自然的结果,但是对于制约人们盲目开采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保护环境的作用;二是原生性强,由于海南岛自身独立的生态系统,加上黎族与苗族大多生活在较为偏僻的中西部地区,这种近乎与外界隔绝的发展状态使得自身的文化免受外界冲击并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12]黎苗的特有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相交融,形成了新型的生态民族文化,对于新时期的生态旅游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起到间接的保护作用。

(二)海陆融合的海岛生态文化

海南是一个海洋大省,在发展海洋捕捞和渔业生产中形成了有利于海洋环境保护的海洋生态文化。在渔业捕捞中,临高渔歌,海神崇拜等都对海洋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14]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拓展了海南自身生态文化的空间,而且这种文化的形成已经上升为人们思想中的固有意识,对于海洋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影响。海南具有丰富的群众文化与丰富的生态文艺文化,这是海南发展生态文化的动力源泉。海南居民深受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在认知方式、行为倾向、人格特征乃至心理活动等都打上这种传统文化的烙印,平和、仁爱的心态和生活处事之道,是孕育海南生态文化的肥沃土壤,也是海南环境保护之好的社会基础。海南人在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都一定程度体现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在饮食上,海南人追求绿色、无污染和纯天然的食品,讲究清淡、可口;在房屋居住上,海南居民大多住的是庭院小屋,房前屋后种有瓜果,既美观又环保;在交通工具选择上,大排放、高污染的交通工具比较少见,主要是电动车和摩托车,污染小,[13]这与其他城市高度的交通拥挤与交通污染形成很大的反差。这种与生态环境相容的生活方式在海南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三)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现代生态文化

现代生态文化是在克服工业社会环境问题弊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生态文化理念植根于对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心和追求之中。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已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从宏观层面对现代生态文化发展规划。从海南自身生态文化建设来看,海南根据本地的生态环境特点,结合原有的传统生态文化,开始形成具有区域性特色的现代生态文化。《海南生态省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生态文化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文化放在政府决策的高度来规划海南的生态文化建设蓝图。为生态省建设提供理论、舆论支持。据此,海南成立了“海南省生态环境教育中心”和“海南省生态文化研究会”等文化组织,组织“建设生态省学术研讨会”、“W TO与海南生态产业学术研讨会”、“海南生态与文化国际研讨会”等生态文化论坛,加强生态省建设理论和生态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为宣传生态文化知识,举办了各种生态理论报告会,组织讲师团下基层,普及生态省建设知识,[14]组织开展“建设千里生态走廊,让宝岛更加文明志愿者行动”和“关爱我们的家园海南青少年创建生态省行动”,大力营造生态文化和全民参与氛围,[15]在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建好乡镇科技文化阵地,健全科技网络,设立农业110服务中心,为新农村科技文化活动提供良好条件。同时依托农村文化站(室),开展生态科普讲座、展览和生态文化展评展演等活动,并组织开展“海南十大名镇、百座名村”评选活动,倡导农民建设文明生态家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16]这些具体举措对海南现代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国家对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支持

2009年国家在全面分析解决影响海南省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对海南省的区位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战略转型作出了科学判断,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省也因此迎来了继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南海资源开发与服务基地和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从国家对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上来看,国际旅游岛无不与生态省建设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必须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17]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依托海南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生态文明为指向,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清洁循环生产、绿色环保消费、人居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文化内涵,使生态文化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内在支撑与特色标志,并要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使之成为全社会共识,从而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生态方向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在体制上加以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体制创新就是要秉承生态文明内涵,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发展方向和适应国际旅游岛科学发展需要的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体制创新,做到集约高效地开发使用自然资源,合理节约地配置社会资源,积极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未来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发展方向也必须既要以国际旅游岛为实践载体,同时必须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龙头产业为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海南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旅游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将随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兴起与壮大,进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与国家建设国际旅游岛,转变海南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的目标是一致的;同时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也是充分利用海南自然环境、区位优势,符合海南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秉承的核心理念与发展方向,国际旅游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形式和实践载体,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四、结论

归结海南生态省建设的优势之处可以看出,海南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越性为生态省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海南独有的生态优势能够保证生态建设在较为优越的基础上,以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低的环境成本便可实现较好的生态收益,这对加快生态省建设是最基本的前提。生态文化作为生态省建设的软实力,具有潜在的作用,生态文化在改变人们向着有利于环境友好的行为方式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则具有一定的约束与限制作用,因此要不断深化对生态文化的建设,为海南生态省建设创造深厚的文化底蕴。海南独特的文化优势还在于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本民族内部发展的广泛性与长期性决定了必须在生态省建设中进行保护,并不断扬长避短,引导传统文化朝着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方面发展。作为我国首个经济特区和生态示范省份,海南获得了巨大的国家战略支持,政策优惠不仅仅关乎海南的生态建设,而且对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持久性的动力,最大程度的利用政策优惠,在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战略规划是海南省未来发展的必要途径。无可置否,海南在经济发展水平、人才与科技力量等社会综合竞争力上仍处于全国落后水平,这也是海南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加快建设的方向与目标,但是生态省建设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而是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也就是在战略高度上实现海南省的可持续发展。海南未来的生态省建设必须借助丰富的生态资源、传统生态文化和国家战略支持三大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特殊作用,最终实现海南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常红.全国资源环境竞争力排名,云南西藏四川居前三[Z].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1-03-01/content_ 1901826.htm l.

[2]符国基.生态省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海南大学学报,2003,(4):425-429.

[3]佚名.海南雨林生物多样性[Z].http://www.chinadaily.com. cn/dfpd/hainan/2011-05-21/content_2681528_3.htm l.

[4]周文彰.海南南海资源开发基地.[J].经济前沿,2002,(1):25-27.

[6]何君陆,林宏平.人文生态建设是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关键[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73-75.

[7]唐少霞等.立足热带海岛资源特色,打造南国旅游资源品牌[J].经济地理,2004,(4):536-538.

[8]马金辉.对海南引入"长庚养生文化村"的设想[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9):24-25.

[9]刘建等.论生态补偿对生态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中国软科学,2007,(9):56-60.

[10]周萍.发展与创新海南区域文化,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J].新东方,2009,(10):35-37.

[11]王海.碰撞中的交融与传承-试论黎族文化的特点及成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4-146.

[12]尹正江.海南中部地区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5):150-153.

[13]夏宁,夏锋.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战略-对在海南率先建立全国第一个环保特区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0):13-22.

[14]张力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J].环境保护,2005,(10):17-21.

[15]海南省人民政府.建设生态省与生态保护和建设[Z].http://www.hainan.gov.cn/data/new s/2006/02/7521/.

[16]宣文.海南省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N].海南日报2009-01-04(01).

[17]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9]44号.

猜你喜欢

海南旅游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旅游
生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