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国家审定品种

2011-08-15

种业导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病指半冬性菌核病

油菜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1

品种名称:德核杂油8号

选育单位:滁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H2A×HC76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常绿,叶柄较短。顶裂叶半圆形,裂叶2~3对,叶缘呈锯齿状。花瓣黄色、侧叠、复瓦状排列。角果斜生,短粗,成熟时呈枇杷黄色,籽粒红褐色。株高中等,茎秆青色,不易倒伏。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39.1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9.3个,每角粒数19.1粒,千粒重4.04克。菌核病发病率16.39%,病指6.49。病毒病发病率4.40%,病指1.4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0%,饼粕硫苷含量27.75微摩尔/克,含油量41.9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7.9千克,比对照品种秦优7号增产5.0%;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6.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1.7%。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2.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4.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5%。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2

品种名称:川油36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JA40×JR9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顶片大而圆,裂叶1~2对,叶缘波状,茎秆绿色,茎叶均无刺毛而具蜡粉。花瓣较大、黄色、侧叠。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63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7.7个,每角粒数18.1粒,千粒重4.01克。菌核病发病率9.61%,病指5.72;病毒病发病率1.13%,病指0.6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7.86微摩尔/克,含油量43.2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0.2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2%;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71.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9.7%。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57.0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1.3%;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油量70.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7%。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3.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5%;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70.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54.3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0.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和第1309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汉中和安康、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3

品种名称:淮油20号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K386×96108-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常规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缘锯齿形,2~3对裂叶,株型较紧凑。区试结果:平均株高159厘米,中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79.7个,每角粒数22.6粒,千粒重3.8克。全生育期平均245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菌核病发病率8.79,病指6.0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0%,饼粕硫苷含量21.90微摩尔/克,含油量42.24%。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4.4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杂交种)减产0.6%。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3.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2%。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3.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0.3%。2009-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3.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4%。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4

品种名称:宁杂21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宁A7×05N33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宽大,叶色浅绿,叶缘锯齿状。花瓣较大,黄色,侧叠。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5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58.1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41.2个,每角粒数22.8粒,千粒重3.67克。菌核病发病率26.14%、病指10.44,病毒病发病率6.20%、病指2.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0.17微摩尔/克,含油量45.2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8.1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7.4%;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6.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8%。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2.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1%。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94.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9%。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5

品种名称:福油518

选育单位:绵阳市地神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117A×R8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子叶肾脏型,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色深绿,叶深裂,有蜡粉。茎秆粗壮,绿色。花瓣大、淡黄色、侧叠。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52.2厘米,分枝部位32.6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33.9个,每角粒数20.3粒,千粒重3.43克。菌核病发病率20.03%,病指8.82;病毒病发病率8.5%,病指3.5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35.9微摩尔/克,含油量43.80%。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7.0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7%; 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7.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7%。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7.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5.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1%。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6

品种名称:绵油33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11MA-1×绵恢95-3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中等大,叶色绿色,裂叶2~3对,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中等厚,叶片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深黄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94.2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528.2个,每角粒数17.3粒,千粒重3.53克。菌核病发病率17.33%,病指10.94;病毒病发病率2.18%,病指0.8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0%,饼粕硫苷含量22.22微摩尔/克,含油量38.8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3.0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8%;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66.4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12.5%。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6.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1%;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69.4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7.7%。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4.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9%;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67.9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6.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4.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1.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7

品种名称:湘杂油499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5NA×499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种。幼苗直立,叶片较大,叶色淡绿,裂叶少,叶缘浅锯齿,无缺刻,有蜡粉,叶片无刺毛。花瓣较大、黄色、侧叠。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4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2天。平均株高155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20个,每角粒数21粒,千粒重3.7克。菌核病发病率15.8%,病指5.89;病毒病发病率4.7%,病指1.8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0%,饼粕硫苷含量20.12微摩尔/克,含油量45.16%。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7.2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0.7%;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4.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0.6%。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5.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0.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1.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0%。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8

品种名称:中农油6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1055A×R2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色较绿,无腊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12个,上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28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06克。菌核病发病率9.47%,病指5.80;病毒病发病率1.35%,病指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1.96微摩尔/克,含油量43.1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56.1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2.0%;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65.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5%。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6.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0.4%;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74.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3%。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1.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2%;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69.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55.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4%。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9

品种名称:天禾油10号

选育单位:安徽天禾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5C650×R161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叶浓绿色,顶叶中等,裂叶4~5对,茎秆绿色。花瓣黄色。种子黑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平均株高195.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10.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93.9个,每角粒数18.3粒,千粒重3.37克。菌核病发病率7.52%、病指3.37;病毒病发病率2.10%、病指0.6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2.55微摩尔/克,含油量39.1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9.0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1%;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69.8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7.4%。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91.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0.9%;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70.9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5.9%。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0.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1%;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70.4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6.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1.2千克, 比对照品种增产4.5%。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0

品种名称:华湘油11号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S017A×W5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油菜核不育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色常绿,裂叶2~3对,茎叶有蜡粉,叶片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5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49.3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1.5个,每角粒数21.4粒,千粒重4.41克。菌核病发病率21.73%,病指9.56;病毒病发病率7.01%,病指2.3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0%,饼粕硫苷含量19.67微摩尔/克,含油量45.2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0.3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2.7%;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3.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7%。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6.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9.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6.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9.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1

品种名称:中油589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双9号/中双2号)//1008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中等大,叶色较绿,无蜡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裂叶较深,叶脉较明显,叶缘有小齿,大波状。花瓣黄色、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7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75厘米,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1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5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0克。菌核病发病率11.05%,病指6.28;病毒病发病率1.36%,病指1.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9.98微摩尔/克,含油量43.5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45.3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杂交种)减产5.1%;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62.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5%。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2.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6%;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75.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6%。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58.7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0.6%;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69.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2%。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53.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2.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2

品种名称:中油杂89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A4×Y1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色深绿,生长势强,长柄叶2~3对缺刻,蜡粉少,叶片无刺毛。花瓣鲜黄色、覆瓦状。种子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3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47.4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34个,每角粒数21.5粒,千粒重3.86克。菌核病发病率23.10%,病指9.88;病毒病发病率9.95%,病指3.51。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5.09微摩尔/克,含油量43.2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4.7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6%; 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2.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3%。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8.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4%。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4.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1%。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3

品种名称:新宇油7号

选育单位:绵阳新宇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037AB×17C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中等大小,叶色兰绿,微具蜡粉,叶片2对裂叶、琴状。花瓣大、桔黄色、侧叠。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1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20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3个,每角粒数18粒,千粒重3.43克。菌核病发病率8.59%,病指4.26;病毒病发病率1.93%,病指0.72。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5%,饼粕硫苷含量20.87微摩尔/克,含油量41.5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9.9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7%;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6.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1%。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3.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6.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9%。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4

品种名称:丰油10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22A×P287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茎叶深绿色,叶厚有蜡粉,叶片有缺刻,琴状裂叶,底部叶片4~5对裂叶,顶裂大而椭圆,叶缘锯齿状,叶柄扁圆。花瓣黄色。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平均株高193.4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4个,每角粒数16.4个,千粒重3.88克。菌核病发病率8.71%,病指3.97;病毒病发病率1.42%,病指0.4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37.05微摩尔/克,含油量40.5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2.1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0%;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7.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5%。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9.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7.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昆明和罗平、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542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河南省南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应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注意防治菌核病、病毒病及防冻抗寒。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5

品种名称:双油杂1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496AB×T38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种。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茎叶深绿色,叶厚有蜡粉,叶片无刺毛,有缺刻,琴状裂叶,底部叶片4~5对裂叶,顶裂大而椭圆,叶缘锯齿状,叶柄扁圆。花瓣较大、黄色。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45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54.0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9.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8.9个,每角粒数22.4个,千粒重3.43克。菌核病发病率9.56%,病指7.2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0%;饼粕硫苷含量34.66微摩尔/克,含油量43.7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5.8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2.5%;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81.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2%。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6.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1%;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80.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0.2%。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5.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3%;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81.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4.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8%。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6

品种名称:德新油59

选育单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354A×83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绿,非全缘叶,叶片卵圆形。花瓣较大、黄花、侧叠。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76.8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01个,每角粒数19.9粒,千粒重3.82克。菌核病发病率5.60%,病指3.1;病毒病发病率0.68%,病指0.46。抗病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5%,饼粕硫苷含量23.97微摩尔/克,含油量42.6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5.3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0%;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9.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2%。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2.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1%。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6.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0.8%。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7

品种名称:南油12

选育单位: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A7×96R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暗绿色,有蜡粉,有刺毛,叶片较大,叶柄较长,裂片2~3对,叶缘缺刻。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3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45.9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2.6个,每角粒数24.1粒,千粒重3.36克。菌核病发病率29.68%、病指13.28;病毒病发病率13.85%、病指5.2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16.75微摩尔/克,含油量42.8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4.4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4%;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6.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6%。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5.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0.0%。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93.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汉中和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8

品种名称:龙庭1号

选育单位: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A7×6R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叶片暗绿色,有蜡粉,叶片较大,叶柄较长,裂片2~3对。花瓣黄色、侧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97.9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3.5个,每角粒数20.9粒,千粒重3.21克。菌核病发病率13.20%、病指5.93;病毒病发病率2.43%,病指0.8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19.16微摩尔/克,含油量39.06%。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6.9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4.0%;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63.5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13.3%。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5.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9.1%;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74.1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1.6%。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6.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6%;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68.8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5.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1.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9.6%。

审定意思: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9

品种名称:农华油101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227A×F16-1400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子叶肾型,裂叶3~4对,叶缘有锯齿。花瓣黄色、复瓦状排列。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5.5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数7.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7.2个,每角粒数19.9粒,千粒重4.02克。菌核病发病率9.22%,病指5.68;病毒病发病率0.57%,病指0.3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9.23微摩尔/克,含油量43.24%;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58.9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0%;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68.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8%。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5.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9%;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76.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1.3%。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7.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5%;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72.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2.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9%。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0

品种名称:黔油22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黔油3A×SU1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直立,叶色深绿、有蜡粉、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1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98.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1.8个,每角粒数18.5粒,千粒重3.59克。菌核病发病率13.9%,病指8.17;病毒病发病率2.26%,病指1.1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0%,饼粕硫苷含量20.26微摩尔/克,含油量41.89%。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7.2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4.1%;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2.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5%。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4.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9.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1

品种名称:黔油28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NAB-2×DH-13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绿色,裂叶1~2对,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较厚,叶片无刺毛。花黄色,花瓣侧叠。种子褐黑局部褐黄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4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38.7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43.2个,每角粒数22.5粒,千粒重3.63克。菌核病发病率27.26%,病指12.35;病毒病发病率13.31%,病指5.8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24.73微摩尔/克,含油量47.89%。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1.1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9.3%;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84.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6.7%。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7.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2.8%;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77.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3%。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9.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0%,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81.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2.0%。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7.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0%。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2

品种名称:陕油16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Z061A×Z1039C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中绿,裂叶3~5对,叶缘锯齿,缺刻深,无蜡粉,叶片少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46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49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46.3个,每角粒数20.4粒,千粒重3.63克。菌核病发病率9.96%,病指6.03;病毒病发病率0.41%,病指0.1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18.85微摩尔/克,含油量42.9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202.7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9.8%;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5.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9%。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94.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8.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9%。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3

品种名称:盛油664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33A×F6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子叶肾型,裂叶3~4对,叶缘有锯齿。花瓣黄色,复瓦状排列。区试结果:生育期平均232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56.0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数8.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05.5个,每角粒数21.8粒,千粒重4.15克。菌核病发病率21.27%,病指8.74;病毒病发病率10.25%,病指3.4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18.46微摩尔/克,含油量44.1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5.4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7%;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8.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6%。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7.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9.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1%。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4

品种名称:油研817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50A×F16-1400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子叶肾型,心叶微紫,裂叶2~4对。花瓣黄色、复瓦状排列。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2天,比对照油研10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85.2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27.6个,每角粒数17.6粒,千粒重4.02克。菌核病发病率6.75%,病指3.21;病毒病发病率0.51%,病指0.1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0%,饼粕硫苷含量28.35微摩尔/克,含油量45.3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7.4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4.1%;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1.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9.5%。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4.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8.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7%。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昆明和罗平、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5

品种名称:禾盛油868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987A×7-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温敏型波里马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圆型,有蜡粉,叶色深绿,顶叶中等偏大,有裂叶1~2对。花瓣黄色、重叠。种子近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2.5厘米,中部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1.0个,每角粒数19.6粒,千粒重4.02克。菌核病发病率9.79%,病指6.11;病毒病发病率1.87%,病指1.1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0%,饼粕硫苷含量25.59微摩尔/克,含油量42.04%。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1.0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7%;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6.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0.6%。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3.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9.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2.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1.0%。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6

品种名称:秦荣2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YD26A×TM13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诱导型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苗期叶色绿,裂叶型,叶缘锯齿状,微披蜡粉,无刺毛,无柄叶近戟形。花瓣中等大小、黄色。种皮黄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46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48.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31.4个,每角粒数20.52粒,千粒重3.42克。菌核病平均发病率10.09%,病指7.28。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8.19微摩尔/克,含油量46.5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93.5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4.9%;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91.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4.5%。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1.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5%;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83.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4.1%。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7.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2%;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87.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4.3%。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5.0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0.7%。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7

品种名称:常油杂61

选育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品种来源:6918A×2679C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色深绿,裂叶2~3对,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较厚,叶片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94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96.9个,每角粒数20.4粒,千粒重3.12克。菌核病发病率11.49%,病指5.45;病毒病发病率1.22%,病指0.5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0%,饼粕硫苷含量23.14微摩尔/克,含油量41.0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8.4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4.7%; 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1.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9.0%。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4.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4.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2.8%。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昆明和罗平、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8

品种名称:先油188

选育单位(人):伍斌、袁代斌

品种来源:E12AB-2×NR-49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深绿色,2~3对裂叶,有缺刻,叶缘钝齿,有蜡粉、无刺毛。花瓣中等大小、黄色、侧叠。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201.6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6.5个,每角粒数18.1粒,千粒重3.77克。菌核病发病率11.09%,病指4.65;病毒病发病率1.16%,病指0.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65%,饼粕硫苷含量34.59微摩尔/克,含油量39.2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82.8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3.9%;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201.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6.6%。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92.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5.3%。2009-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4.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1.1%。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9

品种名称:中油36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36A×P7047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中早熟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形状为缺刻型,叶缘锯齿状,叶片绿色。种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8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71.6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93.9个,每角粒数20.0粒,千粒重3.6克。菌核病发病率13.92%,病指9.43;病毒病发病率1.54%,病指1.0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2.51微摩尔/克,含油量45.7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49.8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4.7%;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68.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2%。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57.6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5.0%;每667平方米平均产产油量72.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0%。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53.7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4.9%;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70.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47.0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5.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30

品种名称:华油杂62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2063A×05-P71-2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长势中等,半直立,叶片缺刻较深,叶色浓绿,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较厚,叶片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99.5个;每角粒数21.2粒;千粒重3.77克。菌核病发病率10.93%,病指7.07;病毒病发病率1.25%,病指0.8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75%,饼粕硫苷含量29.00微摩尔/克,含油量40.5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3.0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5%;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8.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2%。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0.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8%。2009-2010年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0.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1%。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31

品种名称:浙油杂2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ZH1A×HZ3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顶裂叶圆形,裂叶3对,缺刻较深,叶缘锯齿状,叶被腊粉,无刺毛;花瓣鲜黄色、侧叠、复瓦状排列;角果近平生,成熟时呈枇杷黄色,籽粒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49.6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9.1个,每角粒数22.2粒,千粒重3.74克。菌核病发病率15.19%,病指6.50;病毒病发病率3.56%,病指1.7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70%,饼粕硫苷含量 33.18微摩尔/克,含油量43.0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2.9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1%;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2.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0.3%。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2.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9.2%。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3.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9%。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32

品种名称:浙油50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沪油15/浙双6号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顶裂叶圆形,叶色深绿,裂叶2对,叶缘全缘,光滑较厚,叶缘波状,皱褶较薄,叶被腊粉,无刺毛。花瓣鲜黄色、侧叠、复瓦状排列。角果中长,成熟时呈枇杷黄色,籽粒黑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3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41.2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6.6个,每角粒数20.7粒,千粒重3.96克。菌核病发病率21.22%,病指8.94;病毒病发病率3.32%,病指1.06。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7.29微摩尔/克,含油量47.1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5.0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杂交种)增产9.4%;2009-2010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5.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1.2%。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5.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0.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9.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9%。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注意防冻保苗。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33

品种名称:宁杂19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宁A7×05N370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宽大,叶色浅绿,叶缘锯齿状。花瓣较大、黄色、侧叠。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5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63.1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22个,每角粒数23粒,千粒重3.82克。菌核病发病率14.15%,病指6.39;病毒病发病率2.88%,病指1.1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1.97微摩尔/克,含油量45.09%。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91.6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4%;2008-2009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59.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5%。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75.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9.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62.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2.1%。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34

品种名称:圣光77

选育单位:武汉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显性核不育与甘油5号、华油8号、胜利油菜、中油821、中双4号、华双2号、Westard、Taptitor等构建的轮回选择群体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幼苗直立,子叶肾形,叶片中等大小,裂叶1~3对,淡绿色,茎秆粗壮。花瓣中等大小、黄色。角果较长,斜生,籽粒黑褐色,近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8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63.2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6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93.3 个,每角粒数19.0粒 ,千粒重3.88克。菌核病发病率6.98%,病指4.61;病毒病发病率1.10%,病指0.8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5%,饼粕硫苷含量23.15微摩尔/克,含油量43.94%。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59.3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杂交种)增产0.6%;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71.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9%。2008-2009年度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54.8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0.8%;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66.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2.4%。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57.0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0.1%;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69.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7%。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143.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2.0%。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35

品种名称:秦杂油4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YD61A×P563

特征特性:甘蓝型春性化学杀雄两系杂交种。叶色深绿,叶片较小而裂叶多,叶缘小锯齿状,茎秆微紫色,花色黄,成熟角果微紫色,种子暗褐色。区试结果:平均生育期125天,与对照青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0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6.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26.8个,每角粒数26.4粒,千粒重3.76克。菌核病发病率15.33%,病指7.3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3%,饼粕硫苷含量20.05微摩尔/克,含油量50.01%。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春油菜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274.9千克,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3.7%;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137.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7%。2009年续试,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247.2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1.2%;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123.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0%。两年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261.07千克,比对照增产1.33%;每667平方米平均产油量130.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9%。2009年生产试验,每667平方米平均产量201.4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0.2%。

猜你喜欢

病指半冬性菌核病
2021年稻瘟病防控药剂有效性监测试验报告
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研究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玉米锈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不同播期、密度和肥效对陇葵杂4号菌核病发病规律的影响
甘蓝型半冬性油菜品种在西藏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空心病
2012年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实况调查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