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和酒渣鼻发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1-08-15陈琳曹宇张虹亚王建锋
陈琳,曹宇,张虹亚,王建锋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肥230031)
酒渣鼻又称红斑痤疮,本病多见于中年人,皮损特点为在颜面中部发生弥漫性潮红、伴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临床分为三期:红斑期、丘疹脓疱期、鼻赘期[1]。其病程缓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既往认为食用辛辣食物、饮酒、高温和寒冷刺激、精神紧张及激动是本病的诱发加重因素,最近有学者认为其发病与紫外线照射、活性氧、神经肽、先天免疫亢进、微生物(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可以影响炎症的进展[2]。现将从病因和发病机制两方面,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酒渣鼻发病的相关性。
1 幽门螺杆菌与酒渣鼻的病因
1.1 中医学对酒渣鼻病因的认识 中医学对酒渣鼻有着深刻的认识,其病因多为外感异毒、血热、湿热、血瘀等。根据《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五脏与五窍的配属关系”及“面部与脏腑相部位”理论,本病病位在肺胃,病机多为肺胃积热。其多见于素体肺胃积热之人,尤其嗜酒之人,当积热上蒸,外遇风寒,寒凝血瘀,复感虫毒等,日久而成酒渣鼻。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本病可分为以下三型[3]:①肺胃热盛证:红斑多见于鼻尖或两翼,压之褪色;常嗜酒,便秘,饮食不节,口干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多见于红斑型。②热毒蕴肤证:在红斑上出现痤疮样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局部灼热,口干,便秘。舌红绛,苔黄。多见于丘疹脓疱型。③气滞血瘀证:鼻部组织增生,呈结节状,毛孔扩大,舌质略红,脉沉缓。多见于鼻赘型。
1.2 现代医学对酒渣鼻病因的研究 HP感染作为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常见病因已得到医学界的证实。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许多皮肤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人们注意到酒渣鼻患者常伴有胃肠道功能紊乱,且大多数患者与典型消化性溃疡一样常在春天病情加重,治疗酒渣鼻的药物如灭滴灵、四环素对消化性溃疡的HP感染同样有效,故国外有学者认为HP感染与酒渣鼻的发生有关,1999年Szlachcic等[4]首次提出酒渣鼻发病与HP感染有关。
Szlachcic等[4]为了研究HP感染与酒渣鼻之间的关系,用13C-呼气试验(13C-UBT)、培养、内窥镜检查、胃黏膜膜组织切片、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8等方法研究一组60例酒渣鼻患者感染HP情况,同时设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60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为对照组。研究结果发现酒渣鼻患者中感染HP约为88%,而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组为65%;酒渣鼻患者感染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阳性的HP菌株约67%,而对照组仅为23%,HP感染参与酒渣鼻形成。
张建平等[5]对63例酒渣鼻患者和36例健康对照组进行HP检测,酒渣鼻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陈刚等[6]对67例酒渣鼻患者和60例按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对照组进行HP抗体检测,同时检测两组的蠕形螨感染情况,酒渣鼻患者组HP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阳性率,而酒渣鼻的蠕形螨感染阳性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王玉[7]对30例酒渣鼻患者采用14C-尿素呼吸试验(14C-UBT)检测HP,与23例健康人群对照,酒渣鼻患者HP阳性率为8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的43.48%。
徐佩红等[8]对56例酒渣鼻患者及对照组20例无酒渣鼻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进行HP检测,酒渣鼻组HP检出率为76.8%,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45.0%。王忠永[9]对55例酒渣鼻患者的血清HP-IgG抗体浓度、消化道症状及抗HP治疗的疗效进行了分析,并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酒渣鼻患者的血清抗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抗HP治疗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洪俊[10]采用HP抗体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39例酒渣鼻患者外周血的HP尿素酶(urase)及CagA抗体发生率进行观察,并对消化症状及皮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的Urase及CagA抗体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消化道症状者。顾富祥等[11]应用间接ELISA技术检测了45例酒渣鼻患者血清抗HP-IgG抗体,结果阳性率为82.22%明显高于寻常痤疮组42.22%和普通人群46.50%,经抗HP标准三联疗法30d后,抗HP-IgG抗体水平明显下降。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酒渣鼻的发病机制
HP作为一种致病菌,它的感染与炎症同时存在,其炎症的形式是一种由急性到慢性的过程。一种观点认为HP诱导的炎症是HP相关性疾病的核心,另一种观点则通过忽略炎症,而认为疾病主要是由细菌的特殊毒素或其产物引起的。
2.1 炎症作用 HP产生的毒性物质及血管活性物质侵入周围循环系统,损伤血管内皮,引起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所致。并且刺激机体系统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如IL-1、TNF-α、干扰素(IFN)-γ、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导致酒渣鼻炎症的发生和加重。
2.2 细胞毒素作用 目前HP分为两型,Ⅰ型为产细胞毒素HP菌株,为高毒力株;Ⅱ型为不产细胞毒素HP菌株。Rebom[12]认为CagA蛋白是HP毒力决定簇之一,可作为免疫原刺激酒渣鼻患者分泌高水平的炎症介质 IL-8、TNF-α等。Argenziano[13]发现75%有消化道症状的酒渣鼻患者表现为CagA抗体阳性。王一鸣等[14]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76例酒渣鼻患者及31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CagA抗体,它的水平与酒渣鼻病情轻重呈正相关。
2.3 细胞因子作用
2.3.1 胃泌素 HP能刺激胃泌素合成(一种已知的红斑诱发物质),血清胃泌素在酒渣鼻患者中升高。胃泌素是一种血管扩张因子,可以选择性地刺激鼻部血管使之扩张[15]。
2.3.2 IL-8 它是趋化作用最强的炎症介质,它诱导中性粒细胞黏附在血管内皮引起血管损伤。还能诱导中性粒细胞活化并氧化降解产生一氧化氮(NO),NO还能诱导中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蛋白水解酶、花生四烯酸等物质,造成组织损伤,促进炎症形成。
2.3.3 IL-1 其广泛存在于慢性炎症疾病中,并加重炎症的发生。Afonso等[15]对13例酒渣鼻患者及正常受试者的眼泪进行ELISA检测发现IL-1明显升高。
2.3.4 TNF-α 它能协同IFN-γ等诱导IL-8的产生,并能激活中性粒细胞诱导C反应蛋白的产生,导致血管炎症反应,这些细胞因子导致酒渣鼻炎症的发生及加重。
2.4 免疫作用 目前对HP免疫致病机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细胞毒素相关基因是HP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人体感染HP后发生全面和强烈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有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反应。从细菌在胃上皮细胞黏附定居开始,机体免疫系统即被激活,表现为黏膜上皮细胞合成IL-8、IL-12、单核细胞趋化因子、粒-单集落刺激因子、TNF-α等前炎症因子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些细胞因子可活化炎症细胞可进一步分泌 IL-6、IL-1、IL-8、IFN-γ 等细胞因子,并使黏膜上皮细胞及单核细胞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从而将HP抗原成分有效地呈递给T、B细胞,产生针对HP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导致酒渣鼻炎症发生并加重[13]。Yamasaki等[16]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天然免疫反应机制的改变使酒渣鼻的病情加重。
3 小结
《诸病源侯论·面体病诸侯论·酒齄侯》云:“此由引酒,热势上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而生齄,赤疱匝匝然也”。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肺胃积热上蒸,复遇风寒外袭,血瘀凝结而成;或嗜酒之人,酒气熏蒸,复遇风寒之邪,交阻肌肤而之。总之,肺胃功能失调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
在酒渣鼻的发病过程中,HP产生的炎症作用、细胞因子作用及免疫作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近年来关于HP感染与酒渣鼻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为酒渣鼻的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酒渣鼻的脾胃论治提供科学依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8-939.
[2]Mc Aleer MA,Lacey N,Powell FC.The pathophysiology of rosacea[J].G Ital Dermatol Venereal,2009,144:663-67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57.
[4]Szlachcic A,Sliwowski Z,Karczewska E,et al.Helicobacte pylori and its eradication in rosacea[J].J Physiol Pharmacol,1999,50:777-786.
[5]张建平,汪晓敏,韩志东,等.酒渣鼻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2008,12(7):892-893.
[6]陈刚,韩海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酒渣鼻相关性的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0):1366-1367.
[7]王玉,余晶晶,陈玉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酒渣鼻发病关系的探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6):538.
[8]徐佩红,袁定芬.幽门螺杆菌与酒渣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6(2):77.
[9]王忠永,邱会芬,张建明,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酒渣鼻的关系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3):151-152.
[10]洪俊,肖伟平,赵亮.探讨红斑痤疮患者外周血中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抗体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J].四川医学,2006,27(1):63-64.
[11]顾富祥,袁晓蓉,孙火宝.酒渣鼻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33(4):274.
[12]Rebom AE.Helicobacter pylori and rosacea[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0,14:344.
[13]Argenziano G,Donnarumma G,Iovene MR.Incidence of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and anti-CagA antibodies in rosacea patients[J].Int J Dermatol,2003,42:601-604.
[14]王一鸣,段西凌,董巍,等.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酒渣鼻的相关性[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7):403-405.
[15]Afonso AA,Sobrin L,Monroy DC,et al.Tear fluid gelatinase B activiy correlates with IL-1 alpha concentration and fluorescein clearance in ocular rosacea[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99,40:2506-2512.
[16]YamasakiK,GalloRL.Themolecularpathologyofrosacea[J].JDermatol Sci,2009,55:77-81